高金亮 張玉偉 周雪豐
摘要:隨著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學習空間的身份已經由原來傳統的單一、封閉的教學空間轉變為更加人性化、開放、多功能的新型教學空間。人們對于學習空間的要求已經不局限于功能需求,而更加追求情感的體驗及心靈的撫慰,因此學習空間的情感化設計逐漸被人關注。文章從心理學家唐納德·諾曼的情感化設計理論出發,探索本能、行為、反思三個層面與學習空間結合,并以藝術設計的手段呈現。
關鍵詞:情感;情感化設計;學習空間;空間設計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03-0-03
1 相關概念界定
1.1 學習空間
學習空間一般是指支持學習發生的重要外部支持條件,是組織與實施學習活動與行為的基本場所,是幫助學習者觸摸外部世界的重要載體,也是學習者與他人交往與表達的實踐場,還是學習者完成任務與項目的重要支撐平臺,是幫助學習者聚焦認知對象并能夠形成系統認知的學習中介物[1]。文章研究內容主要是指一般概念中的物理學習空間。
1.2 情感化設計
情感化設計的定義因不同國家地區的文化與背景差異而不同,至今學術界仍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亞洲部分地區稱之為“感性工學”,并伴隨設有“感性工學學會”等相關組織,這一觀點也得到了歐洲國家的認同。我國工程學術界也認同上述觀點理論,但也有部分學者將其定義為情感化設計,這種觀點是基于美國的定義。文章的情感化設計是基于美國心理學家唐納德·諾曼的設計理念,他在其著作《情感化設計》中強調設計產品的情感化特征,主張應該設計出讓人喜愛、感到快樂和美的產品。通常認為產品的重心應該放在功能和技術上,但唐納德·諾曼認為成功的產品關注的是情感,和情感一起的還有另外一個方面:美感、漂亮和美麗[2]。
2 情感化設計理論
根據唐納德·諾曼的設計理念,可以把情感化設計分為本能、行為、反思三個層次,每個層次都在人的整體機能中起不同的作用。本能層是人類最本能的感官層次,它是先于人的意識和思維的,對于一個空間的喜惡人類存在普遍的一致性。行為層控制著人體對空間的使用感受,不同年齡人群的行為層對同一空間的使用感受是不同的,同一人的不同年齡階段的行為層感受也是不同的。反思層次因受不同地區文化背景差異影響而給人不同的感受,它與使用者的傳統與文化密切相關。下面將對這三個層次進行詳細分析。
2.1 本能層次
本能層次屬于三個層次中最基本的層次,它和人的第一反應有關。在該層次,視覺、聲音和感受等心理特征在起作用。因此,設計師要盡可能地創造出符合形式美法則的空間外觀。空間的外觀設計越契合使用者對于空間在本能層面的認知,就會越受使用者的喜愛。在對空間的外觀進行本能層次的設計時,形狀、造型、生理的觸覺、材質的肌理和重量等,都對使用者的情感有直接影響。
2.2 行為層次
行為層次位于情感三層次中的第二層,該層次優秀的設計包括四個方面:功能、理解、使用性、可觸性。其中,功能是最先被考慮的,也是最重要的。需要考慮的是產品的性能和效用。優秀的空間不僅要有優良的外觀設計,還應該具備良好的使用功能。使用性在行為層次同樣值得關注,在使用性上要堅持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進行人性化設計。這就要求設計師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去考慮,研究不同使用者的生活習慣,針對性地設計出多樣化的功能空間,滿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缺乏行為層次考慮的功能空間往往會給使用者帶來消極的使用感受。
2.3 反思層次
反思層次是情感三層次中的最高層次,它存在于意識和更深層次的感覺以及情緒中。反思層次的設計受地域、文化、教育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它建立在人對于空間進行反思的能力上,所以不同人對空間有著不同的反思結果。詮釋、理解和推理都來自反思層。在反思層,設計師不再關注空間的外觀和功能,更加注重的是空間背后所蘊含的精神價值和文化底蘊。使用者通過與空間的交互體驗反思層,使空間與使用者建立起情感交流,以獲得滿足感,實現個人的情感認同。
3 學習空間中的情感需求
不同時代背景下使用者產生不同的情感需求,信息化社會背景下使用者的情感需求亦有差異。文章基于情感化設計的層面,主張學習空間設計應該更加以人為本,從人的需求出發。
3.1 安全需求
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安全需求是人類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因此無論在何時何地,人對于安全的需求總是放在第一位的。一個良好的學習空間亦是如此,它首先要能夠為使用者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學習空間需要有合理的空間布局,這種布局能夠保證使用者的學習活動順利開展,為學生提供適宜的場所。學生群體中,老人、小孩屬于弱勢群體,設計學習空間時要著重關注該部分群體,針對弱勢群體進行無障礙設計,比如無障礙的交通流線設計。學習空間的設計應不局限于陽光、風雨等自然條件的侵擾,還包括疾病發生時能夠第一時間救助的醫療條件等。
3.2 舒適需求
在滿足基本的安全需求后,空間的舒適性也是人們追求的。舒適的學習空間能夠提升使用者的滿足感,影響使用者的正面情緒,進而提高學習效率。人對于空間的舒適性追求實際上是對于環境的情感需求的反映,關系到使用者在空間中獲得的體驗感。學習空間中的舒適性體現在多方面,包括適宜的空間尺度、合理的空間布置、符合人體工學的家具、豐富的功能體驗以及清爽的軟裝搭配等,都會影響人們在學習空間中的舒適性。
3.3 求知需求
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當代學生在學習空間的主要任務就是求知,通過求知,能夠更好地提高自我。滿足求知需求是學習空間區別于其他功能空間的主要特征。學習空間有義務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為學生提供舒適健康的空間,讓使用者更好地進行學習探究。不同使用者有不同的求知需求,針對不同的需求,學習空間可劃分為個體授導空間、合作探究空間、自主研究空間、集體授導空間等不同類型。
4 情感化設計與學習空間的關系
4.1 情感化設計理論應用到學習空間中的緣由
生活處處有情感,由于消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情感消費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人在空間中開展活動,從中獲得靈感和印象,空間被賦予特殊意義。傳統的學習空間在設計時更多關注功能性而往往忽視了對于情感氛圍的營造。商業的學習空間過多關注其為經營者帶來的經濟效益,甚至在功能上不能滿足學習需求,導致使用者產生不好的情感體驗。好的學習空間能夠讓使用者產生愉悅感、認同感,反之則會影響使用者的學習積極性以及身心健康。
4.2 情感化設計理論對于學習空間的意義
情感化設計理論應用到學習空間中具有多重意義。首先,從功能上來看能夠為學習空間的空間布局提供新的理論指導;其次,情感化設計理論從人的情感出發進行思考,更加關注人的心理健康,緩解學習過程中的緊張壓力;再次,舒適的學習氛圍能使學習活動增加,為經營者帶來經濟效益;最后,在文化層面,通過對于學習空間的形象塑造,有利于體現本民族的特色,帶動中華文化的傳播和發揚。
5 學習空間中情感化設計的表現形式
5.1 本能層次情感化設計表現形式
本能層次在設計中主要注重空間的外觀設計,旨在通過空間的外觀與人的感官產生情感體驗。在學習空間的形態上,可以采用常見的點、線、面的構成來進行空間設計。連續的不規則的點十分有韻律感和藝術性,在豐富視覺效果的同時能夠為學習空間增加趣味性;線具有連續性和延伸性,不同的線條與形狀相交可以形成豐富的情感語言,在學習空間的設計中,可以在墻面上采用垂直線條裝飾,這樣能夠在視覺上產生空間的延伸感,從心理上舒緩學習的緊張氛圍;面的設計是對比點和線來對空間產生作用的,在學習空間中,面的設計對于空間的氛圍營造同樣重要,規整的面能夠強化空間的秩序感,不規則的面則能為空間帶來一定的活力,有助于打破固有思維進行突破創新。
色彩能夠通過視覺直接作用于使用者的心理層面,不同的色彩能夠引起不同的情感體驗。在學習空間中,針對較小年齡層的使用者應該多采用飽和度高的色彩進行氛圍營造,孩童對于色彩的感知非常敏感,高飽和的色彩有助于激發孩童的學習興趣;針對中青年使用者,色調搭配重在簡潔和活力,營造健康、綠色的學習氛圍,可以采用白色、灰色、藍色、綠色等;對于老年人的學習空間,素雅簡潔的色彩更能夠滿足老年人對于空間的本能層次需求,可以采用白色、灰色、棕色等顏色。
材質能夠通過觸感從本能層面影響使用者,柔軟的材質更加舒適、更具親和力,堅硬的材質則更挺拔、硬朗、有力。材質的軟硬是相對的,它與所使用的面積大小和不同的空間位置有一定的關系。學習空間中,木材等綠色環保的有機材料能夠給使用者帶來溫暖的感覺,搭配柔軟的窗簾或者其他軟裝配飾能夠很好地平衡空間中的硬朗感。光滑和粗糙的材質也能夠在學習空間中搭配使用,光滑的材質有順暢、華麗之美,粗糙的材質給人樸素、原始、自然之感。設計師可以根據學習空間的需求,借助不同的質感、肌理,帶來不同的情感。
5.2 行為層次情感化設計表現形式
行為層次中,空間的功能是放在第一位的。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安全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求,因此學習空間首先要能夠給予人充分的安全感,避免缺乏安全感導致使用者產生情緒波動和焦慮。設計師在材料的使用上應盡量選用綠色健康的裝飾材料,避免選擇有刺激性氣味、易燃和易碎的裝飾材料。學習空間的照明上要設置應急照明設備,減少黑暗給使用者帶來的心理恐懼。綠植能夠吸收部分有害氣體,同時在心理層面給人帶來慰藉。
其次,在學習空間中,空間的功能應該能夠滿足多元化的不同需求。對于學生來講,學習活動不僅包括常規的文化學習,還包括課間休息、公共活動、餐飲休閑、閱讀、興趣課、勞動課等。因此設計師在學習空間的設計過程中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多方面地考慮空間的功能分配。
再次,學習空間中人性化的空間尺度能夠為使用者打造一個舒心的學習環境,是否符合人體工程學是檢驗情感化設計的重要標準。人體工程學為家具設計和空間設計提供了數據支持。對于學習空間來說,使用群體涵蓋各年齡層,因此設計師要分別對各年齡層的生活習慣、生理以及心理狀況進行深入的調查和研究。學習空間中的空間布局、家具設施、交通流線等的設計都應該從使用者的需求出發,保證使用者能夠在空間中高效、舒適地完成學習活動。
最后,信息技術在學習空間中的應用必不可少,這也是室內設計領域未來的發展趨勢。信息技術介入學習空間能夠大大提高教師授課及學生學習的效率。
控制器通過數據采集對學習空間的設備進行實時的控制,最后作用于硬件終端,現在能夠應用到場景中的智能設備包括智能鎖、電燈、投影儀、空調、窗戶、窗簾等[3]。智能設備的應用可以簡化操作程序、方便學習活動、滿足精神需求。
5.3 反思層次情感化設計表現形式
反思層次獲得獨特的情感體驗,與文化認同、身份認同以及歸屬感、滿足感有關。不同背景的使用者對于空間的反思層次有不同的理解,受職業、年齡、性別、學識、個人閱歷等因素影響。文化元素的融入可以很好地與使用者產生情感聯系,激發使用者的自豪感和歸屬感。由于每個國家、每個民族甚至是每個人的個性是不同的,其對于文化內涵的理解也不同。這就要求設計師在設計時了解個體的文化差異,學習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找尋適合使用者的文化元素或符號,并合理地應用到學習空間中。文化元素的提取和應用能夠將其中的情感與自我經歷和文化背景聯系起來,促使使用者對學習空間進行反思和選擇,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個性化的實現能夠豐富使用者的情感,滿足不同使用者的情感需求。在私人的學習空間中,針對不同使用者的個性進行空間的個性化表現,這樣不僅更加人性化,還能夠使使用者與空間產生互動進而產生情感共鳴。個性化學習空間的搭建不是設計的目的,其目的是空間背后給使用者帶來的情感,幫助使用者實現自我價值。
6 結語
學習空間的情感化設計是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不斷追求,也是未來室內設計的發展趨勢。墨子曾說:“衣必常暖,而后秀麗,居必常安,而后求樂。”學習空間情感化設計關注的是對于室內情感的營造,使空間能夠為使用者帶來積極的使用感受,同時空間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這也改善了設計停留在美化與裝飾層面的狀況。在學習空間中創造情感是室內設計的高級表現形式,它基于豐富的視覺語言和多層次的功能體驗,通過潛意識的文化內涵,不斷激發人們的情感,使人從空間中獲得情感,既滿足了人們日常的學習需求,又能夠使人獲得愉快的學習感受。
參考文獻:
[1] 沈書生.學習空間:學習發生的中介物[J].電化教育研究,2020,41(8):19-25,42.
[2] [美]唐納德·A .諾曼.情感化設計[M].付秋芳,譯.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5:8-10.
[3] 陳浩,胡兆鵬,楊雨薇,等.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能教室實現方案[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20,32(19):182-183.
作者簡介:高金亮(1998—),男,山東聊城人,碩士在讀,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建筑環境藝術設計、藝術設計。
張玉偉(1997—),女,山東濟南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建筑環境藝術設計、藝術設計。
周雪豐(1998—),男,河北石家莊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建筑環境藝術設計與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