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環境污染、氣候突變、疾病蔓延等各種災害問題頻發,好比不斷出現的外界變量干擾,景觀也應當具有韌性,才能有效應對各種災害。文章以美國的《風景園林雜志》刊載的項目為研究對象,探討50多年來美國景觀設計中韌性景觀的研究動態、發展趨勢、主題演進,對形成適用于我國自身特征的韌性景觀理論體系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風景園林雜志》;韌性景觀;實踐案例;風景園林
中圖分類號:TU98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03-0-03
在奧姆斯特德使用并推廣風景園林之前,人們從未想過將農業、社會科學、藝術這三個元素聯合起來[1],也未曾想到它們可以同步發展。它不僅催生了大量豪宅園林的建造,開啟了國家公園與自然保護區的建設,也推動了城市美化運動的發展[2]。可見風景園林行業在發展之初,就進行了理性的實踐。21世紀以來,環境污染、氣候突變、疾病蔓延等各種災害問題頻發,好比不斷出現的外界變量干擾,景觀也應當具有韌性,才能有效應對各種災害。
1 《風景園林雜志》與韌性景觀概述
1.1《風景園林雜志》的歷史
美國的《風景園林雜志》于1910年創辦,至今已有112年的歷史。在歷經四次較大的版面、欄目改動以及先后十多位主編和數百位撰稿人的共同努力下,雜志發展為內容豐富、版面時尚、記錄景觀行業動態的國際性刊物。雜志的發行數量由最初的一年4期至一年6期到最后的一年12期,欄目設置越來越豐富,研究主題越來越多元,圖片文字越來越翔實。以雜志的變化發展為脈絡,同時結合美國不同時期的時代背景,大致可以將雜志的發展分為五個時期:創辦期(1910—1920)、蕭條期(1920—1940)、復蘇期(1940—1960)、發展期(1960—1980)、活躍期(1980—2000)及成熟期(2000年至今)[3]。
1.2 《風景園林雜志》的影響力
從1665年第一份公認記錄個人、團體或機構研究創新成果的學術性期刊《哲學匯刊》創刊以來,期刊就扮演著知識傳播媒介的重要角色[4],是探索行業發展、彰顯學術生命的重要工具。《風景園林雜志》是最古老且涵蓋面最廣的國際性刊物,有相當的權威性。它囊括了生態、規劃、植物、水文、公園、氣候、材料、小品等與風景園林專業相關的所有主題,每一期的主題都隨著美國景觀行業的前沿動態而不斷變化,同時也關注國際風景園林的發展,記錄著國際風景園林行業的發展動態[5]。可以說,它不僅是傳播美國風景園林學科動態的媒介,還是設計師分享生活、探索人居環境建設的平臺。
1.3 韌性景觀的發展
韌性的英文最早來源于拉丁文“resilio”,字面意義是跳回。1973年,霍林在其發表的論文中最先把韌性概念引入生態學,并對韌性概念進行了系統的詮釋[6]。我國于2009年開始對韌性景觀的研究,早期的resilient landscape被譯為“彈性景觀”。尼爾·科克伍德在《中國園林》上發表的《彈性景觀——未來風景園林實踐的走向》中,首次明確提出“彈性景觀”這一概念,真正把彈性與風景園林學科相結合[7]。2017年汪輝等人對resilience一詞作出全面的解析,通過中英文釋義、文獻統計等方法對比韌性、彈性、恢復力三種譯法,最終認為在生態系統及其相關領域中將resilience譯為韌性最為貼切。2020年在中國風景園林學會上,與會者集中討論了在面對氣候突變、災害侵襲、資源告急、恐怖襲擊等自然和人為災害時,城市系統應如何保持韌性——即保持原有的功能穩定和結構完整這一重要問題[8]。隨著風景園林行業的不斷發展,“韌性景觀”的概念也在近年來被廣大學者推廣使用,但是現有成果大多還停留在理論闡述和策略研究上,韌性景觀的發展在我國仍處于漫長的探索階段。
2 《風景園林雜志》中的韌性景觀
2.1 數量特征
截至2020年12月,雜志共發行726期,每一期刊登約3~15篇文章。考慮到韌性概念的起源,文章以1970年1月—2020年12月刊載的文章為研究對象,除去前言、書評、廣告等部分,共計刊載文章5 021篇,刊載實踐項目3 732個。研究韌性景觀的文章共194篇,其中理論研究21篇,韌性景觀的實踐項目共173個。
2.2 項目分類及特征
2016年,ASLA推出了全新的韌性景觀設計指南。指南以城市經歷過的所有破壞性事件為核心,從洪澇、干旱、極端高溫、火災、滑坡、生物多樣性缺失六個方面進行全面的解析[9]。根據韌性景觀應對災害的類型,同時考慮到《風景園林雜志》中刊載的案例項目類型十分廣泛,文章將韌性景觀項目分為應對洪水、干旱、極端天氣、地質問題、生物多樣性缺失五大類。
2.2.1 應對洪水:可持續的雨水管理系統
應對洪水的韌性景觀項目共80個。洪澇是發生最頻繁的全球自然災害之一,常見的洪澇誘因包括潮汐活動、暴雨及海平面上升。過去人們對待洪水講究快疏快排,即通過硬質工程以一種快速、靜態的方式來解決雨洪問題[10]。1990年雨洪專家提出“雨水花園”的概念,通過模仿自然的滲透過程來管理雨水循環,是一種有效的雨水滯留、凈化措施。因此21世紀以來,入滲池、雨水花園、雨水塘等做法被廣泛運用,可持續的雨水管理系統不斷發展,針對洪水也從一味的疏通與排水轉變為理性的適應和預防。
2.2.2 應對干旱:水資源的獲取與管理
與洪澇相對的是干旱,應對干旱的韌性景觀項目共10個,多分布在墨西哥和美國西南部如亞利桑那州這些水資源稀缺的地區。如何使水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是應對干旱、使社區發展更具韌性的關鍵,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是水資源的獲取;二是水資源的管理。為了解決水資源短缺的問題,大多數現代城市都將目光投向遙遠的新水源,而新的集水計劃打破這種思維模式,從當地現有條件出發,將公園內現有的池塘改造成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以應對不同強度的降雨。
2.2.3 應對極端天氣:持久的韌性
雜志刊載應對極端天氣的項目共23個,一般指高溫、極寒、沙塵、霧霾、颶風等極端天氣帶來的災害。在這種情況下,韌性意味著為避免氣候變化的影響而進行適應,是一種持久的韌性,而不是試圖減少氣候變化。例如,利用綠色基礎設施進行小規模干預,減少碳的使用。
2.2.4 應對地質問題:藝術與生態結合
除了地震、滑坡等地質災害帶來的影響,景觀設計中常見的還包括鹽堿地、火山、沙化帶來的地質問題。以舊金山灣為例,半個世紀以來區域內有近92%的濕地已經消失。在2017年南灣恢復項目中,設計師以“詩意的棲居”為主要思想,將筑巢的水鳥納入保持恢復的池塘、沼澤的百分比考慮因子中,將池塘恢復到一定比例的潮汐沼澤,將沼澤打造為水鳥的理想棲息地。
2.2.5 應對生物多樣性缺失:與生態過程合作
生物多樣性的缺失對生態系統服務和運作將產生重大影響,維持這些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的生存至關重要,因為生物多樣性是系統恢復和運行的核心。野生動物和本土植物是系統中必不可少的組成元素,公園、綠地等的規劃應當將自然生態系統所提供的服務考慮在內,即使是農業規劃也必須優先考慮生態健康和生物多樣性,摒棄傳統的單一物種理念。
3 韌性景觀設計的發展分析
3.1 韌性理論發展的演進分析
任何理論的發展都是循序漸進的。在漫長的演變過程中,韌性理論也按照“形成—興起—發展”的演進脈絡不斷豐富自身的內涵,具體情況如下。
3.1.1 早期韌性:應對災害的理性思考
1970年以來,在當時以適宜性、可持續性等為主流的生態主義思想中,韌性一詞雖沒有為廣大學者推廣使用,但早期韌性的理念也是有跡可循的。1981年11月雜志刊載了颶風侵襲得克薩斯州的系列報道,包括颶風登陸的經過和下一次災難來臨前的預防工作,強調對于自然災害,預防才是關鍵。人們應對災害的理性思考于這時開始萌芽——要與颶風共存,不僅需要研究颶風,還需要研究賴以生存的自然海岸系統。修復海岸的生態系統迫在眉睫,因為它也是應對災難的第一道防線,可以作為抵御颶風的最佳天然屏障。
3.1.2 正式出現:城市作為復雜的自適應系統
2010年7月雜志刊載了一篇名為《城市韌性》(Urban Resilience)的文章,韌性理論正式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出現在期刊中。文中以颶風帶來的破壞為例,探討城市作為一個復雜的自適應系統,它所表現出來的特征可以在多方面達到不同的平衡,好比一片清澈的湖泊,不會因為一處化肥徑流的影響而突然變得渾濁。自2010年以來,經濟、氣候、人口和其他因素究竟會如何相互作用誰也說不準。在這種背景下,城市作為復雜的自適應系統,提供吸收變化的能力以建立韌性是唯一的理性發展。
3.1.3 推廣使用:實踐項目的大量出現
2011年以來,開始大量出現由韌性理論帶來的諸多實踐項目。以近期的代表項目密爾沃基河綠縫項目為例,該項目以生態過程和實用主義為設計理念,在城市之外獲取可利用的濕地,修復和保護其上的原生景觀作為自然的雨水處理項目。這些生態性較好的土地拼接在一起構成完整的綠色縫合(green seams)。自2018年以來,綠縫項目不僅在雨水處理上發揮韌性作用,它所涵蓋的大型生態系統與野生動物管理等相關行業合作,還為一系列生態平衡問題如草原大火、水土保持等作出杰出的貢獻。
3.2 韌性實踐由局部到整體的發展趨勢
無論是在漫長的概念形成階段,還是推廣使用后的發展階段,韌性理論的演變都伴隨著大量的實踐活動。綜觀50多年來的發展,韌性實踐項目在多個維度都呈出由局部到整體的發展趨勢,具體表現如下。
3.2.1 抵御風險
早期人們對災害的態度經歷了從崇拜迷信到抵御抗爭再到敬畏自然、與生態過程合作的轉變,本質上是一個從一到多的情感變化過程。隨著人們對自然的了解越來越多,對自然的情感也越來越復雜,相應的風險抑制和防范措施也隨之變化。由于氣候的多樣變化,自然活動愈加頻繁、激烈,社區必須不斷改造與發展,才能減少潛在風險、改善生態和促進人類健康。
3.2.2 恢復力與適應性
韌性景觀的特點便是能夠在災難來臨時快速恢復并再生。在颶風弗蘭克侵襲得克薩斯州以前,人們從未想過與生態過程合作,了解賴以生存的海岸生態系統。韌性景觀的規劃與設計提供多層次保護系統,包含多種適應性的元素,將局部的外部環境壓力疏導分散到整個網絡的其他功能節點。任何元素因災難受損或喪失功能都不會影響整體的運作,整個系統能夠適應多種不同的發展方式,以應對類似于疾病、戰爭等多樣化的發展需求。
3.2.3 多種協同效益
韌性景觀設計的解決方案可帶來多種效益。例如,建造濱海緩沖區能同時提供居民休閑場所和野生動物棲息地;物種多樣化的城市森林在凈化空氣的同時亦能減少城市熱島效應;將“綠縫”這樣的局部地區雨水處理設施聯系起來,發展為整個流域的防洪系統,實現“1+1>2”的韌性景觀項目也為應對新常態的發展樹立了榜樣。
4 結語
近年來,環境污染、氣候突變、疾病蔓延等災害問題頻發,韌性景觀不僅滿足了人居環境在新時代背景下誕生的新需求,還能夠連接城市中分散的綠色基礎設施,將不同性質的元素聯系在一起以發揮多樣的協同效應。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限制的室外活動空間、長時間的居家辦公等情況無疑給人居環境的建設和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我國對韌性景觀的研究起步較晚,文章對美國《風景園雜志》中的韌性景觀項目作系統的梳理和歸納分析,希望能為形成適用于我國自身特征的韌性景觀理論體系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楊濱章.關于Landscape Architecture一詞的演變與翻譯[J].中國園林,2006(9):55-59.
[2] [美]丹尼爾·喬斯特.回顧過去[J].風景園林雜志,2010(1):23-25.
[3] 陳雪娟.風景園林作品評論本體初探[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3.
[4] 馮仕達,虞剛,范凌,等.建筑期刊的文化作用[J].時代建筑,2004(2):43-47.
[5] ASLA相關事宜[EB/OL].美國風景園林師協會,https://www.asla.org/aboutasla.aspx,2022-04-12.
[6] 邵亦文,徐江.城市韌性:基于國際文獻綜述的概念解析[J].國際城市規劃,2015,30(2):48-54.
[7] [美]尼爾· G .科克伍德,劉曉明,何璐.彈性景觀:未來風景園林實踐的走向[J].中國園林,2010,26(7):10-14.
[8] 汪輝,徐蘊雪,盧思琪,等.恢復力、彈性或韌性:社會—生態系統及其相關研究領域中“Resilience”一詞翻譯之辨析[J].國際城市規劃,2017,32(4):29-39.
[9] 韌性[EB/OL].美國風景園林師協會,https://www.asla.org/ContentDetail.aspx?id=49456,2022-04-12.
[10] [美]戴維·R .戈德沙爾克,許嬋.城市減災:創建韌性城市[J].國際城市規劃,2015,30(2):22-29.
作者簡介:李曄(1997—),男,江西贛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風景園林歷史與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