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婷
(東莞市中堂醫院內一科,廣東東莞 523220)
2型糖尿病是一種終身性疾病,主要病因是胰島素分泌延遲、胰島素抵抗導致的糖代謝及相關代謝紊亂[1]。生活干預是現階段2型糖尿病的治療基礎和首選治療方式。其次,藥物治療也是2型糖尿病的一個重要治療手段,其中二甲雙胍的臨床應用較為廣泛,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體質量,胰島素抵抗情況也能夠得到有效緩解。然而,服用二甲雙胍依然無法阻止患者的胰島β細胞功能進行性減退[2]。利拉魯肽也是一種應用在糖尿病治療中的主要藥物,其降血糖作用的機制是通過延遲胃排空、抑制食欲,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促進胰島素合成及分泌等[3]。目前國外研究已證實,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對2型糖尿病治療的安全性及有效性[4],國內近年也開始進行相關研究。本次研究就使用GLP-1受體激動劑治療2型糖尿病患者,探討其臨床療效,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在東莞市中堂醫院就診的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兩組。對照組3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34~57歲,平均年齡(45.6±10.3)歲。研究組30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31~60歲,平均年齡(45.8±10.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東莞市中堂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符合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并經臨床確診[5];②谷丙轉氨酶<正常值上限2.5倍;③體質指數(BMI)>20 kg/m2;④餐后2 h血糖水平>10.0 mmol/L、糖化血紅蛋白水平>6.5%;⑤血清肌酐<2 mg/dL,腎小球濾過率(eGFR)>15 mL/(min·1.73 m2)。排除標準:①存在肝臟疾病史;②存在心腦血管疾病史;③患有嚴重臟器功能衰竭。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進行糖尿病飲食指導、生活方式干預,接受疾病健康知識教育。在此基礎上,對照組:使用二甲雙胍(山東云門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110016,規格:每片含鹽酸二甲雙胍0.25 g、格列吡嗪2.5 mg,每盒30片)治療。用法與劑量:飯后口服,1次/d,0.1 g/次,若患者出現低血糖現象,則藥物劑量適當減少,持續治療半年。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使用利拉魯肽[Novo Nordisk A/S,國藥準字J20160037,規格為3 mL∶18 mg(預填充注射筆)]治療。用法與劑量:皮下注射,初始1次/d、0.6 mg/次,治療7 d后,根據患者耐受情況,改為1次/d、1.2 mg/次。兩組患者均持續治療半年。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血糖水平、胰島素抵抗指數、體質量指數變化情況。血糖水平指標有糖化血紅蛋白(HbA1c)、餐后2 h血糖(2 h PBG)、空腹血糖(FBG)。其中,采用全自動血紅蛋白檢測儀(江蘇奧迪康醫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蘇械注準:20172401679,型號:AC6601)測量HbA1c水平;2 h PBG和FBG分別在餐后2 h狀態下及空腹狀態下采血檢測,采靜脈血2 mL,用羅氏血糖儀(型號:羅氏整合型)進行檢測;采用化學發光免疫法測定胰島素抵抗指數。BMI為體質量÷身高2,其中體質量單位是kg,身高單位是m。②比較兩組患者血脂水平變化情況。對兩組患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進行檢測。采集患者血液6 mL,離心10 min,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北京九強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京械注準20162401414,型號 V2.0.)于治療前后各檢測1次。③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統計治療過程中出現惡心、嘔吐、低血糖的患者例數,計算不良反應發生率。
1.4 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 20.0軟件完成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HbA1c、2hPBG、FBG、胰島素抵抗指數、體質量指數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HbA1c、2hPBG、FBG、胰島素抵抗指數、體質量指數均較治療前有所改善,且研究組患者治療后HbA1c、2hPBG、FBG、胰島素抵抗指數、體質量指數改善較對照組更好,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HbA1c 、2 hPBG 、FBG 、胰島素抵抗指數、BMI比較( ±s)

表1 兩組患者HbA1c 、2 hPBG 、FBG 、胰島素抵抗指數、BMI比較( ±s)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HbA1c:糖化血紅蛋白;2 h PBG:餐后2 h血糖;FBG:空腹血糖;BMI:體質量指數。
組別 例數 HbA1c(%) 2 h PBG(mmol/L) FBG(mmol/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30 10.0±1.5 6.6±0.6* 14.1±1.5 7.6±1.8* 9.6±1.3 5.0±0.6*對照組 30 10.2±1.5 8.0±0.4* 14.2±1.9 9.5±1.3* 9.5±1.0 7.6±0.2*t值 0.230 7.091 0.188 5.545 0.188 7.121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 胰島素抵抗指數 BMI(kg/m2)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30 3.4±0.2 1.1±0.1* 27.5±1.9 24.3±1.9*對照組 30 3.3±0.2 1.7±0.1* 27.4±2.0 25.9±1.9*t值 0.231 7.014 0.188 6.331 P值 >0.05 <0.05 >0.05 <0.05
2.2 兩組患者血脂水平變化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LDL-C、TC、TG水平較治療前均有所降低,HDL-C水平較治療前均有所上升,且研究組治療后LDL-C、TC、TG水平較對照組更低,HDL-C水平較對照組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脂水平變化情況比較(mmol/L, ±s)

表2 兩組患者血脂水平變化情況比較(mmol/L, ±s)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L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TC:總膽固醇;TG:甘油三酯。
組別 例數 LDL-C HDL-C TC TG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30 3.6±0.4 1.8±0.2* 0.9±0.1 1.7±0.5* 5.6±1.0 3.2±0.7* 3.1±0.7 1.6±0.2*對照組 30 3.4±0.3 2.2±0.5* 0.8±0.1 1.4±0.3* 5.1±1.2 3.6±0.4* 3.0±0.9 2.5±1.0*t值 0.367 6.329 0.446 6.013 0.380 6.456 0.472 7.314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兩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對照組出現嘔吐、惡心等胃腸道不適反應者6例,低血糖癥狀者4例,共有10例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3.3%;研究組出現嘔吐、惡心等胃腸道不適反應者2例,低血糖癥狀者1例,共有3例患者出現不反應,發生率為10.0%;研究組患者總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825,P<0.05)。研究組胃腸道不適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低血糖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是臨床上常見疾病之一,其中占到總體9成以上的是2型糖尿病[6]。隨著病程的延長,2型糖尿病患者會發生諸多并發癥,許多系統受到損害,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現階段臨床有很多藥物可以治療2型糖尿病,胰島素、胰島素增敏劑、磺脲類促泌劑、雙胍類、格列奈類等是較為常用的幾種藥物。
二甲雙胍是臨床應用最為廣泛的藥物之一,具有安全穩定的短期降糖效果。但由于2型糖尿病的發展是由多種機制參與,長時間單一使用二甲雙胍治療,患者的血糖無法維持在理想范圍或達到標準,會影響預后,即不利于控制患者的病情發展[7]。
腸促胰島素是一類肽激素,能夠與位于β細胞表面的特異性受體結合,起到產生飽食感、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刺激胰島素分泌等作用。GLP-1屬于腸促胰島素,而利拉魯肽則是一種GLP-1類似物,在食物刺激的情況下,利拉魯肽能夠特異性結合胰腺GLP-1受體,促進激活與其偶聯的G蛋白,促進β細胞內胰島素基因轉錄,發揮降血糖作用[8]。
本次研究中,對照組患者使用二甲雙胍治療,研究組患者使用利拉魯肽治療。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后HbA1c、2 hPBG、FBG、胰島素抵抗指數均低于治療前(P<0.05),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治療后上述指標均更低(P<0.05);這表明GLP-1受體激動劑具有顯著的降糖效果,相較于二甲雙胍治療,能使患者血糖水平下降幅度更為明顯,有助于改善患者胰島功能。本次研究中,兩組患者治療后體質量指數、LDL-C、TC、TG水平均低于治療前,HDL-C水平均高于治療前(均P<0.05),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治療后體質量指數、LDL-C、TC、TG水平均更低,HDL-C水平更高(均P<0.05);這表明GLP-1受體激動劑治療能夠使患者體質量有所減輕,并降低其血中LDL-C及TC水平。分析原因可能與利拉魯肽具有調節中樞神經、增加飽腹感、抑制食欲等作用有關。GLP-1受體激動劑具有潛在心血管保護作用,能夠對血脂進行調節[9]。
利拉魯肽主要依靠腸促胰素效應來發揮藥物作用,而由于利拉魯肽藥物存在一定的葡萄糖依賴性,所以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降低糖尿病患者發生低血糖事件的風險。此外,利拉魯肽還能夠使患者的胃排空有所延緩,增強機體的胰島素敏感性。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胃腸道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這表明利拉魯肽不會增加糖尿病患者發生胃腸道不適的幾率,具有一定的安全性。需指出的是,兩組患者的胃腸道不適反應均是在治療初期時出現的,在與患者進行交流并講解相關不良反應知識后,患者均遵醫囑繼續服藥,在堅持用藥后相關癥狀有所緩解,并漸漸消失。此外,本研究中對照組患者共出現低血糖癥狀4例;研究組共出現低血糖癥狀1例;結果顯示,研究組低血糖癥狀合計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這表明利拉魯肽不會增加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風險。本研究對接受利拉魯肽治療并出現低血糖癥狀的患者進行追蹤發現,患者在進食后低血糖癥狀均有所好轉,發生低血糖的原因或許與聯合使用口服降糖藥物、運動量增加、進食時間延后等原因有關,在予以有針對性的糾正后,患者血糖恢復正常。
綜上所述,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GLP-1受體激動劑藥物治療,能夠進一步改善血糖水平,降低患者血脂水平,減少體質量,且不良反應較少,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