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靖,唐 川,陳 飛,晏志華,杜 宇
(貴陽市貴陽白志祥骨科醫院骨科,貴州貴陽 550001)
股骨頸骨折是老年人群常見的骨折類型,占髖部骨折的60%左右[1]。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骨質量、骨密度會逐漸降低,骨脆性增加、骨質疏松,在碰撞、摔倒等暴力損失時就容易發生骨折。老年人群常合并有多種基礎疾病,手術耐受性較差、恢復速度慢.以往主要采用保守方案治療[2],但是保守治療后骨折愈合速度慢、并發癥多,遠期療效不佳。隨著外科技術的不斷進步,髖關節置換術在髖骨骨折、骨關節病治療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利用人工假體置換病變的股骨及髖臼部分,可快速重建髖關節功能,但是臨床對選擇全髖關節與半髖關節置換手術還存有爭議。因此本文選取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128例就全髖關節與半髖關節置換手術效果進行對比觀察,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貴陽市貴陽白志祥骨科醫院收治的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128例展開回顧性研究,按照不同手術方案將采用全髖關節置換手術治療的68例患者分為研究組,將采用半髖關節置換手術治療的6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對照組患者中男性37例,女23例;年齡65~76歲,平均年齡(68.7±1.9)歲;體質量指數(BMI)19~27 kg/m2,平均BMI(23.3±1.1)kg/m2;骨折部位:左髖29例,右髖31例;骨折原因:摔倒34例,交通事故22例,墜落4例。研究組患者中男性41例,女性27例;年齡62~75歲,平均(66.6±1.8)歲;BMI20~27 kg/m2,平均BMI(23.5±1.2)kg/m2; 骨折部位:左髖32例,右髖36例;骨折原因:摔倒38例,交通事故25例,墜落5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本研究經貴陽市貴陽白志祥骨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納入標準:①經CT或MRI檢查確診為股骨頸骨折,均接受手術治療;②年齡>60歲,且<80歲;③單側骨折;④意識清晰。排除標準:①伴精神障礙性疾病;②伴惡性高血壓;③伴惡性腫瘤;④凝血功能障礙;⑤伴嚴重貧血;⑥有手術禁忌證;⑦伴創傷性關節炎;⑧骨質疏松或無法使用人工假體者。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進行心電圖、血尿常規、影像學等常規檢查,積極治療原發疾病,由同一組醫生對所有患者實施手術。研究組行全髖關節置換手術,全身麻醉后引導患者取側臥位,體位板固定體位,暴露髖臼、股骨,保持術野清晰;開通靜脈補液通道,抗感染藥物,常規消毒、鋪巾,采用髖關節后外側入路;將皮膚組織逐層切開,對臀大肌進行鈍性分離,暴露出髖關節后將關節囊切開,顯露出股骨頸、切斷髖臼韌帶;髖關節外收、內旋后用電鋸在股骨小轉子上方依術前計劃截斷,取出股骨頭;清理干凈髖臼內的贅骨、軟組織;根據患者髖臼大小選擇合適型號的人工髖關節,放入打磨好髖臼的臼杯假體,使假體前傾15°,外展角度為45°;擴充髓腔,放入合適股骨柄假體,仔細檢查松緊度、活動情況,檢查活動正常后放置引流管、縫合切口。對照組行半髖關節置換手術,全身麻醉后取側臥位,與研究組采取相同入路,逐層切開暴露股骨頸,清理骨折處的骨碎片,取出股骨頭,保留關節囊、髖臼盂唇;依術前計劃截除殘余股骨頸,用股骨髓腔銼擴髓后植入人工股骨假體,放置人工雙動頭假體;固定好假體,檢查假體固定效果,無異常后放置引流管、縫合切口。兩組患者術后均給予抗感染治療3~5 d,術后當日麻醉復蘇后即可活動患肢,術后1~2 d下床活動,加強髖關節功能鍛煉。兩組患者均隨訪1年。
1.3 觀察指標 ①手術情況。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疼痛視覺模擬量表(VAS)評分[3]、切口長度。VAS評分范圍0~10分:0分表示無痛,10分表示無法忍受的劇烈疼痛;得分越低,疼痛越明輕。②下肢運動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及髖關節功能 評分。隨訪1年,記錄兩組患者Fugl Meyer運動功能量表(FMA)評分[4]、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ADL)評分[5]、髖關節功能(Harris)評分[6]。FMA評分通過17項內容評估患者的下肢功能,總分34分,得分越高則代表下肢功能越好。ADL評分范圍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自理能力越強。Harris評分范圍0~100分:>90分,為優;80~89分,為良;70~79分,為中;<70分,為差。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③髖關節功能優良率。根據Harris評分劃分:Harris評分>90分,為優;Harris評分80~89分,為良;Harris評分70~79分,為中;Harris評分<70分,為差。優良率=[(優+良)例數/總例數]×100%。④并發癥(假體松動、感染、下肢深靜脈血栓、關節脫位)發生率。并發癥發生率=(并發癥發生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例(%)]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研究組患者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術中失血量多于對照組、切口長度長于對照組,而術后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s)
VAS:疼痛視覺模擬量表。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 術中失血量(mL) 術后VAS評分(分) 切口長度(cm)研究組 68 118.7±15.6 302.2±33.8 3.1±0.4 6.1±1.2對照組 60 96.4±13.8 260.8±26.2 4.1±0.3 5.4±1.0 t值 8.515 8 7.669 0 -15.828 6 3.557 7 P值 0.000 1 0.000 1 0.000 1 0.000 5
2.2 兩組患者FMA、ADL、Harris評分比較 術前,兩組患者FMA、ADL、Harri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年,兩組患者FMA、ADL、Harris評分均高于術前,且觀察組患者上述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FMA、ADL、Harris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FMA、ADL、Harris評分比較(分,±s)
注:與術前比較,*P<0.05。FMA:Fugl Meyer運動功能量表;ADL: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Harris:髖關節功能。
組別 例數 FMA評分 ADL評分 Harris評分術前 術后一年 術前 術后一年 術前 術后一年研究組 68 14.9±3.2 29.6±1.8* 57.8±8.3 89.7±7.4* 63.8±8.1 88.1±5.6*對照組 60 15.1±2.9 25.1±2.5* 57.5±8.1 80.6±8.5* 64.1±8.2 82.7±5.1*t值 -0.368 6 11.782 5 0.206 4 6.475 4 -0.207 9 5.675 6 P值 0.713 0 0.000 1 0.836 8 0.000 1 0.835 6 0.000 1
2.3 兩組患者髖關節功能優良率比較 研究組患者髖關節功能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髖關節功能優良率比較[例(%)]
2.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股骨頸骨折是骨科常見病,好發于伴有骨質疏松的老年人群。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老年人活動量減少,視力減弱、平衡力降低、神經肌肉功能衰退、體能下降,退變的髖周肌群反應遲鈍,無法抵御有害應力,在輕微外力作用下就容易發生骨折。股骨頸承受的剪應力大,骨折后骨內動脈有不同程度損傷,殘余血管負責股骨頭的血運,不能滿足全部股骨頭所需的營養供給,容易發生股骨頭缺血壞 死[7]。對于沒有移位的嵌插或裂紋骨折,可行保守方案或內固定治療。但是對于移位、不穩定的骨折患者,應盡快接受手術治療。全髖節置換、半髖節置換是股骨頸骨折的主要手術治療方式,具有一定創傷性。而患者以老年人為主,常伴有高血壓、呼吸道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手術耐受性差,增加了手術難度和并發癥風險[8]。因此,選擇安全有效的手術方式與患者的預后密切相關。
髖關節置換術為一次性治療方法,利用人工假體快速置換病變關節,操作簡單,患者術后可盡早負重、活動肢體,恢復髖關節功能。且并發癥少,適用于耐受性較好、無手術禁忌的老年股骨骨折患者。全髖關節置換術需要安裝人工股骨柄和人工髖臼,手術難度大,手術耗時較長,且術中失血較多[9]。但是配套的人工髖臼和股骨頭相容性好,術后髖關節功能恢復快,有利于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減輕患者痛苦。半髖關節置換術僅需植入單側假體,無需對髖臼進行處理,操作相對簡單、麻醉時間短、手術時間也相對較短,適用于對長時間麻醉不耐受、合并有心肺疾病的患者。但是術后髖臼磨損會引起不同程度疼痛,增加了關節脫位、感染等并發癥風險,對髖關節功能恢復產生不良影響。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手術時間雖長于對照組、術中失血量多于對照組,但髖關節功能優良率均高于對照組。這說明相較于半髖關節置換,全髖關節置換的創傷性更強,手術復雜、難度大,但是術后髖關節功能恢復效果更佳。本次研究結果與易東升等學者[10]研究結果相似。全髖關節置換能為患者提供良好的髖部功能,術后盡早開始功能鍛煉可維持穩定步態、減少跛行[11]。人工股骨柄與髖臼有良好的吻合度,也為術后獨立行走提供了支持。本研究還發現研究組患者FMA評分、ADL評分、Harris評分均高于對照組,且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全髖關節置換術中使用了臼杯假體、清理臼軟骨,穩定性好,避免了術后髖臼軟骨與股骨頭之間摩擦,能恢復類似于正常關節的活動功能[12],從而提高了患者的Harris評分、FMA評分和生活自理能力。因此,全髖關節置換較半髖關節置治療效果更為顯著。
綜上所述,全髖關節置換術中人工股骨頭與人工髖臼準確植入能有效減輕疼痛,恢復髖關節功能,雖創傷性較強,但是并發癥少,利于長遠。相較于半髖關節置換,更適合對手術耐受的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進行全髖關節轉換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