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寶蘭,張曉明,楊水金
(1.湖北師范大學 化學化工學院,湖北 黃石 435002;2.湖北省黃石二中,湖北 黃石 435002)
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指出:“要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深化普通高中教育教學改革,穩妥推進高考改革”。2019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2019年12月,《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正式印發,提出“一核四層四翼”高考評價體系的要求。其中“一核”:立德樹人、服務選拔、導向教學是高考的考查目標——“為什么考”;“四層”: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核心價值是對教師教學的要求——“考什么”;“四翼”: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是對命題專家的要求——“怎么考”;著重解決:“教什么,怎么教”“學什么,怎么學”“考什么,怎么考”和“招什么,怎么招”,為了更好地迎合新高考改革理念,教師要立足高考改革方案,結合學生思維特點和實際狀況,思考教學方法,使學生綜合素養得到很好提升[1]。因此,我們對新高考背景下“素養為本”的高中化學教學“教什么,怎么教”進行探究。
面對新高考,教師應與時俱進地改進教學方式,積極應對,要清楚我們教什么?我們認為化學教師教什么要注意弄清楚下面幾個問題。
首先我們要認真研讀2017年版(2020年修訂)的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修訂了課程標準,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課程理念,構建了功能合理“三層次”課程結構,明確了必修、選必課程和必做實驗,對課程內容體系進行了必要的增減,構建了服務于雙考學業質量水平體系,注重“教、學、評”一體化、一致性,提供了“素養為本”的課堂教學設計案例,構建了“素養為本”學業考試命題框架,因此我們要認真研讀這一“標準”,制定教學目標,明確教學的深廣度,知道要教什么,在實際教學中有的放矢,減少盲目性,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新高考方案中,化學是高考“四選二”中的一科,是所有學生的合格考科目。在新方案中化學必修第一冊、必修第二冊是合格學考科目即學業水平考試科目,化學的等級考科目是必修加選修,即必修第一冊、必修第二冊、選修物質結構與性質、化學反應原理、有機化學基礎五個模塊。我們可以看出新形勢下,化學必修的難度降低,降低到所有學生合格為基礎。而化學的高考科目的五個模塊,既為高校選拔人才奠定基礎,又保證了選拔人才的區分度。
新教材刪除了一些知識,增添了一些前沿的科研成果的介紹,作為教師,一定要熟悉新教材結構的變化、知識內容的變化,首先要準確把握新教材的知識體系[3]:整體性、邏輯性(把握新教材必修模塊的主體結構);系統性、層次性(把握新教材章節知識的編寫結構)。其次要準確把握學業質量要求:適宜性(整體規劃教學內容的深廣度);層次性(明確學業質量的水平要求),這樣才不至于穿新鞋走老路。第三,化學課程結構的調整(必修+選擇性必修+選修)。教材結構和內容的調整是以發展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為主旨,滿足學生多元發展需求,重視開展“素養為本”,倡導化學學科核心素養評價。所以教師只有熟悉教材結構和內容的調整,在教學中才能避免盲人摸象。例如:化學反應原理中增加了內能、體系,但不做學業要求;弱化了焓變、熵變作為反應方向的判據,注重平衡常數的運用等;物質結構與性質中加強了對配合物、配位鍵、氫鍵等概念的認識,刪減了晶格能、等電子原理、金屬晶體的堆積模型等;有機化學基礎中分子結構、官能團、化學鍵三個層次更為鮮明,弱化了命名規則,只要求知道簡單有機化合物的命名,精簡元素含量的實驗測定法,強化儀器分析(質譜法、紅外光譜法、核磁共振氫譜法)在有機分子結構測定中的應用等。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中學化學課程中化學實驗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新課程以科學探究為課改的突破口,而化學實驗是進行科學探究的重要方式[4]。我們要保質保量完成規定的學生必做實驗,如表1列出的規定必修課程、選修課程學生必做實驗。

表1 必修與選修課程學生必做實驗
新高考背景下,教師在開展化學學科教學時,除了要注重提升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依照課標實施素養為本的教學的原則外,還要貼近生活和社會實際,重視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強調化學實驗對于發展學科素養的重要價值,重視教學情境的創設,利用多種評價方式,發揮評價促進教學的功能。怎么教?可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化學教學設計要充分體現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上,教師要致力于不斷地探索和實踐,在熟練掌握教材的先決條件下,結合核心素養的教學初衷開展課堂教學活動,如表2列出的化學必修第一冊第二章第一節“鈉及其化合物”教學設計思路。

表2 教學設計思路
2.2.1 引導實驗創新,激發化學學習興趣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中有三個標準:1)知識獲取能力群;2)實踐操作能力群;3)思維認知能力群。教師在完成規定的演示實驗和學生必做實驗外,還要引導學生實驗創新,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5]。化學課堂的實驗越多,特別是新穎題材的實驗越多,學生對教師開展的課程也越感興趣。在化學教學的課堂活動過程中,適當地引導學生進行一些與實際教學和聯系現實生活的實驗創新項目,從而調動學生對化學學習的積極探究。
2.2.2 問題橫向串聯,構建一體化知識體系 問題橫向串聯,構建一體化知識體系,可以很大程度提升學生學好化學的信心。因為整個高中化學知識點繁雜,難于理解記憶;方程式復雜繁多,背起來麻煩;知識模塊聯系不太緊密,學科的知識結構松散,所以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策略的設計上加入學生自我歸納總結這一環節,在講授完各章節的內容后,預留一部分時間來讓學生們進行自我總結和歸納,一旦學生能夠串聯起自己的化學知識網,那么在他面前呈現的化學知識將不再是雜亂而分散的,而是秩序井然,涇渭分明。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完善知識的一體化整合,從本質上幫助學生發展學科素養。
2.2.3 化學聯系生活,開拓學科視野 很多化學教師,在經歷多年的教學活動后,已經在一輪輪、一屆屆的教學任務過程中已經漸失了以往的干勁與熱情,出現了職業方面的倦怠現象。這個階段的教學往往變得功利性地偏重于化學概念以及知識點的到位,而沒注重與實際生活生產相關聯,不僅老師講的不得勁,學生們聽得也枯燥。這就需要教師能夠在平時多關注報章雜志,電視新聞,網絡信息上的與日常生活、科技發展相關的化學領域方面的信息,多留意與化學教學相關的生活材料,再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加以講解,就自然而然很容易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得他們學科視野擴寬的同時,又能夠對化學產生足夠的興趣。例如辨別羊毛衫的真偽,碳酸氫鈉溶液可以處理蚊蟲叮咬,溫室效應、酸雨的產生原理等等。
2.3.1 滲透情境化教學,增強學生的認知 科學、適度地創設豐富多樣的真實問題情境化教學,讓學生“身臨其境”,以激發學生學習動機,促進自主學習,發展辯證思維。如運用社會和生活實際進行情境教學,運用化學實驗和問題開展情境教學,通過多媒體技術實施情境教學等。比如在氯及其化合物的教學中,可以選取材料“南海仲裁”事件和海水曬鹽的兩個材料,啟發學生思考為何他國想侵占我國的南海地帶?海水中有哪些資源?海水中富含哪些元素?創設情境,引入新課,激發學生探求新知識的欲望,從而培養學生“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的素養。
2.3.2 采用趣味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將興趣教學應用到高中化學教學中,可以引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深入探究的欲望,在教學中,要充分采用趣味教學,如開放實驗室,翻轉課堂,混合式學習等,培養學生“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的素養,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如氧化還原反應的教學,我們可以創設情境導入,提前準備好影片資料[6],引導學生觀看將深色裝滿“酒”的瓶子,分別倒入五個無色透明的小空杯中,結果出現了不同的顏色現象:像橙紅色的“橙汁”、綠色的“果茶”、褐色的“咖啡”、藍色的“墨水”以及冒著氣泡的黃色“啤酒”。在學生嘖嘖稱奇興奮不已時,帶領學生進入氧化還原反應的世界。
2.3.3 以學生為本教學,提升學生綜合能力 為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要積極轉變教學形式,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如采用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等形式,凸顯學生學習主體地位,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學生在這一學習過程中能力得到了提升和鍛煉。比如在學習完氯及其化合物后,讓學生思考報紙上報道的:84消毒液+潔廁靈=劇毒氯氣,為什么?學生分組討論后得出:84消毒液主要成分是NaClO,潔廁靈的主要成分是HCl,二者混合后發生了氧化還原反應:2HCl+NaClO=NaCl+H2O+Cl2↑,從而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3.4 “教、學、評”一體化,有效開展學習評價 “教、學、評”一體化,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日本學者水越敏行提出的,“教、學、評”一體化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生思維品質。因此,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教、學生的學以及對學習的評價應該具有目標的一致性,課堂教學如果只管教什么、怎么教,不問結果,就會出現為教而教,課程的實施就會偏離課程設計的目標和理念。“教、學、評”一體化的課堂才是高效課堂。教師在教學設計和組織上,要考慮教什么、怎么教、為什么而教,關注“學生學會了什么”?“達到了預期的學習目標沒有”?[7],真實地評價教學效果,做到“教、學、評”一體化。
新高考,強調基礎扎實,促進學生系統掌握各學科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新高考開放性、探究性情境的設計,加強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能力的考查和培養。所以高中化學教師應深入學習和理解化學學科特質及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內涵,不時聯系生活中與化學有關的情景,對教材深入分析、充分挖掘有關核心素養的內容并應用于課堂教學設計中,發揮化學課堂這一主要陣地的作用,從而促進教學回歸課堂教材,夯實學生成長的基礎,積極探索情境體驗式課堂教學,開展探究性實驗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科學探究意識和創新思維,從而達到“素養為本”的教育目標,以促進學生綜合、全面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