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維勇
(牡丹江師范學院,黑龍江 牡丹江 157011)
高山滑雪是競技體育中的高危運動項目,其特點是速度快、動作復雜以及比賽環境惡劣[1-3],而且為了提高運動員競技水平,需長期經受大負荷、高強度的訓練[4],在整個過程中運動損傷較為普遍.運動損傷的發生會導致運動員競技能力發展停滯,競技水平下滑,甚至會對其職業生涯造成嚴重影響.因此對高山滑雪運動損傷特征的分析,能夠深入掌握該項目運動損傷的規律[5],制定具有高度針對性的科學防治方案,進而降低運動損傷現象的發生.這對保障運動員訓練狀態,提高運動員的競技水平,促進高山滑雪運動項目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通過分析已報道文獻的研究結果,歸納出了滑雪運動損傷的相關特征以及防治措施[6],且為本研究提供了相關的理論基礎[7-8].
本研究選取了30名青少年滑雪運動員,其中男性運動員和女性運動員各占15名.運動等級均為國家二級運動員,年齡分布范圍為16-21歲.
以青少年高山滑雪運動損傷特性為研究目的設計調查問卷,并向運動員和教練組成員發放.對調查問卷數據進行有效度核驗,具體結果如表1.經過核驗,本研究設計的調查問卷有效度滿足研究需求.為評測調查數據的可信度,利用重測法對同一批運動員在間隔1個月后再次進行問卷評測,并進行相關系數的計算,相關系數為0.92,數據可信度滿足研究需求.

表1 調查問卷有效度
針對青少年高山滑雪運動的損傷部位、損傷原因、損傷特征和發生比例等進行調查和分類統計,并結合滑雪運動損傷的相關研究理論進行分析.
對30名高山滑雪運動員的受傷類型進行了統計,結果如表1所列.分析數據可以得出,在總體受傷比例上,女性運動員略高于男性運動員.女性運動員在腳踝傷、腰部傷和韌帶挫傷等方面均略高于男性運動員,經過隊醫的研究評判,認為造成這一非顯著差異的原因可排除技術因素,主要在于女隊員的體型偏瘦,且關節骨密度相對于同水平運動員偏小,造成身體在落地時,重要承受沖擊力的骨關節及其相關滑膜構造出現了微型彈跳[9],從而引起相關的損傷.經過統計,同時具有2個關節類損傷的女性運動員為7個,同時具有3個關節類損傷的女性運動員為4個;同時具有2個關節類損傷的男性運動員為4個,同時具有3個關節類損傷的女性運動員為2個.

表2 高山滑雪運動員的運動損傷類型
對30名隊員的運動時間和運動損傷情況進行調查和總結,具體如表3所列.研究發現,總體上受傷幾率同運動年齡呈現正向關聯.運動時間在4年左右的運動員為4人,受傷人數為2人,整體受傷比例為50%;運動年齡為5年的人數為10人,其中受傷的人數為9人,占比為90%,在超過5年的運動員中,受傷比例為100%.運動年齡的計算按照四舍五入原則.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高山滑雪運動的受傷特征與運動訓練次數緊密關聯[11],總體上呈現運動訓練次數越多,身體受力關節和肌肉韌帶等發生應力性和疲勞性損傷的概率就越大,隨著次數的不斷增加,其運動損傷發生的概率越趨近于100%.

表3 運動時間與運動損傷關聯
相對于高山滑雪運動常見的幾種損傷類型,在運動訓練中容易受傷的部位要更多一些.其主要的運動損傷或者訓練后引起不適的部位如表4所列.

表4 運動損傷部位統計
其中頭部、頸部及腕部的受傷類型主要為撞傷和扭傷,發生原因多集中在運動過程中技術動作失誤,造成身體翻滾,而導致頭部和頸部的撞擊.腰部、髖部和膝踝關節的損傷是占比最高的損傷類型,總體覆蓋比例達到了100%.造成此類損傷的主要原因在于做速度沖擊后,接地時的沖擊角度和程度過大,導致了應力性挫傷.
高山滑雪運動是一項對運動員的身體素質和運動技巧都要求十分嚴格的體育運動.對本研究中的30名運動員進行運動損傷的訓練因素歸納后,發現主要是運動前的準備活動不足,訓練內容難度大、訓練載荷高.準備活動不足,是由于運動場地溫度極低,運動員的運動神經系統興奮程度下降,各個關節和肌肉群的板結程度高.如果在熱身運動沒有做好的時候便進行運動訓練,非常容易因神經系統的反應能力不足而造成軀體的反應不及時,繼而造成運動損傷;或者是由于關節和肌肉群不夠放松和自由,導致在運動和沖擊后受傷.同時由于運動訓練后的機體恢復措施實行的不及時、不到位,導致肌肉細胞內堆積大量的乳酸,進而影響到運動員的機體運動能力或者導致傷病.
訓練難度大,主要集中在需要實行的動作技術水平較高,或者實行長距離和高速度的沖擊,這類技術動作往往會在瞬間對身體產生大載荷的沖擊作用,并且這類高難度技術動作的失敗率明顯要高,在動作失敗后往往會發生身體與雪地賽道的劇烈碰撞,這同樣是導致運動損傷的關鍵因素.
關于訓練載荷,過度訓練和恢復作為體能提高的重要手段,往往被應用于青少年高山滑雪運動的訓練中.由于高強度、大負荷的訓練使得運動員機體長期處于疲勞狀態,在疲勞狀態下,身體的脆弱部位的程度更大,更容易受傷.同樣訓練內容缺乏科學的統籌安排,密度過大,大部分訓練集中在某個項目上,例如體能訓練中的力量訓練,使運動員的局部的肌肉群或者神經傳導系統發生疲勞,就會造成運動員的運動損傷,例如肌肉的拉傷等.此外技術動作的練習安排,高難度動作或者新動作的練習密度和組數過多而導致運動員身體以及心理上產生雙重疲勞,引發運動損傷.
高山滑雪的動作技術是導致運動損傷的關鍵因素.高山滑雪運動的項目主要包含回轉類和速降類.運動員在做回轉類動作時,其軀干重心下移,小腿收縮的同時膝關節向內彎曲,并且進行連續的曲張和扭轉動作,在做上述動作時,膝關節的韌帶部位會處于放松狀態,同時由于兩側肌肉較少,那么隨著外界施加的負荷越來越大,骸韌帶及鍵膜牽張力不斷增強,骸骨、股骨關節面的擠壓力逐步增加,膝關節承受負荷超過了原有生理極限,極易造成韌帶挫傷和扭傷.
在導致運動損傷的生理原因中,運動疲勞和運動耐力不足是主要原因.在運動過程中,由于運動疲勞會導致骨骼肌內的乳酸生成量大于消耗量,從而產生乳酸堆積,同時ATP等功能物質的產生能力下降,導致肌肉的舒展性下降,板結程度上升.在此狀態下進行運動拉伸動作,極易產生拉伸損傷.在運動心理層面,主要集中在機體的自我保護意識和注意力的集中程度上.運動員自我保護意識的缺乏主要是由于對運動生理學和相關關節的力學作用特征不清楚,從而導致的輕視和盲目惶恐,再加上運動后的及時恢復的意識不強.注意力不集中主要是由于運動訓練的熟練程度不夠到位,從而造成運動失誤,形成運動損傷.
青少年滑雪運動員運動損傷的部位主要集中在受力沖擊載荷較大的關節部位,如膝關節、踝關節、髖部等部位,同時發生肌肉拉傷的概率大.男性運動員發生運動損傷的概率要略小于女性運動員.從總體上來看,隨著運動時間的延長,發生運動損傷的可能性急劇增加,滑雪5年的運動員損傷率可達100%.分析運動損傷發生的原因,主要是熱身準備不足和運動載荷過大,這是由滑雪運動的訓練溫度和運動特征所決定的,還有運動時的生理和心理因素也是導致運動損傷的關鍵因素.因此針對上述要點進行針對性預防,可以很大程度上緩解運動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