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軍

傅小石作品《秋思》。
雖然30多年過去了,至今仍清晰地記得與傅小石夫婦見面的情景。當時,他們夫婦歷時數月應邀訪問美國、澳大利亞、日本和中國香港后返寧不久,我正巧在南京出差,經電話聯系后遂登門造訪。
傅小石先生乃國畫大師傅抱石的長子,1932年生。他1953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擅長鋼板、木刻及水彩畫的創作。年輕時的傅小石可謂歷經磨難,1970年,為保護父親400多幅珍貴畫作而蒙冤入獄10年,左腿也在獄中落下殘疾。1979年為其平反時因過分激動,突患中風導致右半身偏癱,對于靠右手執筆的畫家而言幾乎是宣告了藝術生命的終結。但他卻以不可思議的精神力量,轉而以左筆作畫,經過長期苦練磨礪,最終創出別具一格的潑墨沒骨人物畫法。劉海粟生前曾在發表于《人民日報》的一篇文章中提及傅小石:“對小石的畫,不能用尋常的尺子去量。這是一顆熱情的、不甘淪為平庸而虛度歲月的心,是生命和藝術戰勝死亡和殘疾的豐碑。”
傅小石先后在新加坡、日本、美國、澳大利亞及港臺、南京、上海、北京、天津、河北、廣州、蘇州、揚州等地舉辦過29次個人畫展。他的“沒骨潑彩人物”充分運用光、色、墨等多種元素,使女性人物肌膚亮麗、質感細膩,形態生動,營造出意境空靈、如夢似幻,富有精微的素描和情思意蘊的畫面效果。尤其在表現女性的裸體美上,不僅造型準確,且色墨交融、高雅脫俗,斑斕似神仙世界,婉約如瑤池清風。其題材大多取自神話、佛教故事和歷史傳說,代表作有《琵琶行》《木蘭從軍圖》《長門賦》《桃源圖》《貴妃出浴》《金陵十二釵》《青春圖》《馬戲圖》等。
記得那天,他偏癱的右半身,連起身相迎都顯得分外吃力,即使在家中也難以平穩地行走,交談時不能流利地談話。然而他明亮的目光、憨厚的笑容和質樸無華的外表分明透露出一份真摯和誠意。考慮到小石先生的身體狀況,他的夫人王汝瑜女士負責接待了我,圍繞小石先生這個話題,我們整整聊了一上午。期間王女士取出幾大冊出訪辦展的影集,從中可以看出,他在異國的畫展,受到海外人士極大的關注。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畫展時,張學良委托女兒、女婿前來觀展,并給予高度評價。不少華僑和商界人士欲以重金購他的畫而未得,因小石先生入選畫展的精品屬“壓箱底”之作,是只展不賣的。國外走紅,國內也不遜色,在各類藝術品拍賣會上,他的畫每每以高價落槌。
那次采訪結束后,和傅小石夫婦還保持了數年的聯系,我寫的文章,發出后寄到南京,也很快得到王汝瑜女士的肯定。但要說到傅小石先生的晚境,又著實令人唏噓:2011年6月底,年近八旬的傅小石受邀赴北京出席一場畫展的開幕式,怎料途中發生車禍,坐在副駕駛位置上的傅小石當時沒有明顯外傷,只有些胸悶嘔吐癥狀,故并未引起重視。但回到南京后,突發顱內出血,由于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導致其昏迷五年未醒,直至2016年8月17日,因醫治無效去世,享年85歲。
若干年來,每有閑暇,我總要翻翻小石先生當年贈我的畫冊,想起那個春光明媚的上午,在小石先生的畫室里,我所見證的那段生命的傳奇!
近日,中國當代藝術年鑒展在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舉辦。展覽以北京大學“中國現代藝術檔案”為基礎,對一年間中國當代藝術界發生的所有信息和數據進行收集、調查和研究,最終整理為《年鑒》。《年鑒》旨在記錄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歷程,反映當下的社會思潮、文化現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