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青
生活化美術教育能激發幼兒對生活的關注和熱愛,使其在不知不覺中理解生活的真諦并調動生活經驗進行美術創作,還能激發幼兒的靈感和想象力,拓展其美術思維,為其良好人格的形成奠定基礎。教師要以美術教育為根本,以生活化教學為手段,將生活化素材和經驗融入美術教育,創新教學活動,增強教學活動的實效性,讓幼兒深切感受到美術教育的魅力和價值,增強其在美術活動中的體驗感,繼而培養其發現美、感知美、創造美的能力,促進其美術素養的發展。
(一)有利于創設自由環境,釋放幼兒天性
生活化美術教育有利于打造自由、寬松、和諧的開放環境,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緊跟教師節奏,釋放天性,實現個性化發展。教師在美術活動中無論是運用生活化素材還是結合生活化經驗,都能促使幼兒更好地融入美術教學活動,發揮其主體作用,增強認知體驗,積累生活經驗,為其感受生活、體驗生活、熱愛生活創造有利條件。例如,在大班美術教學中,教師以“樹皮”為主題,讓幼兒在幼兒園內觀察樹皮的紋理,為其繪畫和創作打好基礎。在此過程中,有的幼兒說樹皮的紋理像魚鱗,有的說像曬干的橘子皮,還有的說像姥姥臉上的皺紋……這些童言童語是幼兒生活經驗的體現,也是教師利用生活化教學策略引導幼兒展開想象的結果。之后,教師又帶領幼兒收集了許多脫落的樹皮,讓幼兒進行觀察和描畫。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融入了生活化經驗和素材,讓幼兒的天性得到了釋放。幼兒以自己的生活經驗為基礎理解美術內容,進而理解美術教育的真諦,這對其創造力的提升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同時,教師采用由實物到聯想、由生活到美術的組合教學形式,與幼兒形成了恰到好處的互動,能讓幼兒在充滿趣味的環境中實現個性化發展。
(二)有利于豐富美術教學資源,激發幼兒想象力
藝術來源于生活。教師將生活化教學應用到美術教育中,符合新課改的要求,能有效激發幼兒的想象力與創造力,繼而提高其學習美術的積極性,培養其觀察力,增強其審美能力和想象力。例如,在新年到來之際,教師以“慶新春,迎新年”為主題,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回憶春節期間的節慶活動。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紛紛說出了自己對春節的印象,如“貼春聯”“剪窗花”“放鞭炮”“收壓歲錢”等。教師選擇了其中一項作為主題,讓幼兒進行美術創作。在生活化美術教育的引導下,幼兒的生活體驗和觀察力都會有所提升,對生活的熱愛也會更加強烈,真正實現了在生活中學習。此外,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主題獲取各種教學素材,豐富教學資源,讓美術教育更貼合幼兒教育需求。
(三)有利于增強幼兒對生活的理解,提升其實操能力
幼兒美術教育注重對幼兒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師利用生活素材進行美術教育,能有效鍛煉幼兒的實踐能力,為其社會適應力的提升打好基礎。例如,筆者所在幼兒園中二班的小董老師以“快遞”為主題展開美術教育,讓幼兒在親身體驗中感受生活、發現生活的美,增強其動手能力。小董老師引導幼兒發揮想象力,自己動手設計一個快遞標志,并動手制作快遞盒。幼兒利用空白紙、廢舊快遞盒、廢舊衣服等材料設計了一些快遞圖案。小董老師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幼兒拿著自己設計的快遞盒進行“收發快遞”的游戲活動。在這個教學案例中,幼兒以“快遞員”的身份進行了個性化的美術創作,這增強了幼兒的生活體驗,提升了幼兒的美術創作能力。
(一)情境生活化,為幼兒打造貼近生活的美術創造平臺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理論。教師在開展美術教學活動時要結合這一理念,選擇符合幼兒年齡、生理與心理特點、生活背景和經驗的內容來創設美術活動,為幼兒提供一個充滿生活元素的教學情境,使其在情境氛圍中認真觀察、自主探索,助力幼兒的全面發展。例如,在小班美術教學活動“我們的身體”中,教師根據幼兒生活經驗,創設了一節充滿趣味的“小手變變變”繪畫課程。在講解過程中,教師先拿出紙和筆,讓幼兒將自己的手印拓在紙上,引導幼兒對所拓之畫進行聯想。幼兒對這一環節感到十分新奇,因此,在課堂中表現得更加活躍,對接下來的美術活動也充滿期待。之后,教師又通過多媒體為幼兒展示各種動物的“手”,鼓勵幼兒暢所欲言,說出自己的創作想法。在這個互動環節中,幼兒的積極性被進一步激發,思維也得到了極大的拓展。他們有的將手畫成了美麗的大樹,有的畫成了孔雀,有的畫成了小獅子,有的畫成了吹著泡泡的小魚……這種教育情境貼合幼兒的生活經驗,更容易調動其情緒,使其對美術創作產生好奇和探索的欲望。這樣一來,教師在教導幼兒學習美術的同時,還幫助他們感悟了生活,引導他們利用生活經驗主動探索觀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幼兒的美術素養,豐富了幼兒的生活經驗。
(二)內容生活化,根據幼兒生活經驗選擇美術教育內容
教師在開展生活化教學時,要充分考慮幼兒的實際接受能力,要選擇貼合幼兒生活經驗的內容作為教學資源,確保幼兒理解美術作品的意義,繼而提升幼兒的美術素養。例如,教師在帶領幼兒開展園內戶外活動時,可要求幼兒在玩耍時觀察并收集各種各樣的石頭。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會促使幼兒積極參與活動,他們將撿來的石頭當作寶貝一樣藏好,還會比一比誰的石頭更好看。教師還可以將幼兒撿到的石頭投放到美工區,讓幼兒利用這些石頭展開創作。在開展石頭創作的過程中,幼兒不僅能體驗到美術創作的樂趣,還能深刻感受到大自然中的美,這能增強其探索美、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為了進一步提升幼兒的美術創作能力和審美能力,教師還可以布置家庭作業,讓幼兒與家長一起收集各種形狀的石頭,并制作成美術作品。有的幼兒在家長的幫助下創作了石頭拼貼畫,有的用石頭制作了小兔子、小烏龜等手工藝品。各種各樣的創作讓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靈感得到了激發和釋放,同時加深了他們對身邊事物和世界的了解和感知。
教師還可以讓幼兒在自己的作品上進行二次創作,如在拼貼畫上添加美麗的花朵等。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用具有激勵性的語言鼓勵幼兒大膽創作,激發其美術創作的興趣,使其感知美術與生活的關系。
(三)材料生活化,增強幼兒在美術創作中的動手能力
美術材料生活化是“生活即教育”理念的最直接的體現。教師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見的材料開展教學活動,讓幼兒使用熟悉的素材完成創作,這既能增強幼兒構建美術與生活聯系體系的能力,又能提升幼兒的審美能力。例如,在開展以“冬天里的小動物”為主題的美術活動時,教師為幼兒講解了冬天里的小動物的生活習性和特點。當講解到北極熊和企鵝時,教師發現幼兒對這兩種動物充滿了好奇。于是,教師順勢提出了問題:“我們可以用什么材料來制作企鵝或者是北極熊呢?”有的幼兒回答可以用牛奶瓶,有的說可以用報紙,還有的說可以用快遞盒。教師將之前收集的廢舊材料拿出來,讓他們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素材。有的幼兒用卷紙筒制作了企鵝的身體,有的用牛奶瓶制作了北極熊的身體,有的用有色卡紙剪出了眼睛、嘴和腳等。之后,幼兒在教師的幫助下一步步完成了企鵝或北極熊的創作,一個個可愛的小動物出現在美術活動區。幼兒會互相評價同伴的作品。
瑞瑞指著茉茉的作品說,她的北極熊太瘦了,像是餓著肚子,他想給它準備許多食物,于是他用小剪刀剪出了很多魚,并用繩子串起來,然后掛在了北極熊的脖子上。其他幼兒見狀,紛紛觀察桌上的作品,尋找再次創作的機會。一時間,課堂上歡聲笑語不斷。
教師要利用一切可用資源豐富教學活動內容,挖掘生活素材在美術教育中的價值,讓幼兒在這些生活材料的輔助下實現對世界的探索。同時,教師要將生活化材料與美術教育有機融合,以材料生活化提升美術活動的趣味性,吸引幼兒參與,提高美術教育的價值,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完成創作。
(四)活動生活化,以生活化游戲增強美術教育實效性
在幼兒美術教育過程中,教師要遵循幼兒教育準則,以幼兒為本位,可以以符合幼兒生活經驗的游戲方式來開展教學,讓幼兒更好地理解美術教育,提高其課堂活躍度,增強其美術素養。例如,在以“超市”為主題的美術活動中,教師帶領幼兒創作了很多與超市相關的手工作品,并開展了“超市購物”的游戲。教師讓幼兒扮演收銀員、理貨員以及顧客等角色,在游戲中帶動了幼兒的生活情感,豐富了幼兒的生活經驗,為接下來的美術創作打好了基礎。在游戲過程中,教師通過播放《購物歌》為幼兒創設超市購物的情境,讓幼兒快速進入角色,完成對各個角色的體驗和感受。

上述活動中,教師通過游戲激發了幼兒參與創作的熱情,增加了其對超市的了解。教師還可以通過細節講解和引導,深化幼兒對生活與美術的理解,拓寬其審美視野,提升幼兒的審美能力,提高幼兒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總的來說,生活化教學旨在讓幼兒的創造力得到培養和提升,讓他們善于觀察生活。
綜上所述,生活化美術教育對激活幼兒美術學習興趣、開拓其美術創造思維有著積極影響。教師要為幼兒搭建美術與生活融合的平臺,讓幼兒在生活經驗的基礎上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為其美術素養的發展打下基礎。教師要充分利用幼兒的生活經驗,讓幼兒從生活中遷移美術知識、感知世界、挖掘潛能、培養創造力和想象力,進而實現以美育人的目標。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高新區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