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賢鶴
習近平總書記說:“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至今日,當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邁入了新時期,要與經濟、政治、生態、社會發展相互促進,文化的發展必不可少。而核心價值觀是一個民族賴以維系的精神紐帶和一個國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是體現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今時代的創造性轉化。本文將從中國傳統思想流派淺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概念
在探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系前,首先要界定清楚是哪個層面上的文化,文化在廣義上是指人類所創造的物質與財富的精神總和,狹義上則指觀念上的文化,而本文所探討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即是屬于后者觀念層面的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指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文化中所形成的具有內在穩定性的優秀的文化發展因素,這些發展因素基本指明了中華文化的發展方向,并且能夠推動中國文化的長久不斷發展。而我認為時至今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組成與中國傳統思想流派的主要觀點密不可分,也可以說,中國傳統思想流派的主要觀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構成的一部分[1]。
我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脈相承,既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又有著鮮明的民族性。在黨的十八大上,“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24字構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依次回答了我們要建設什么樣的國家、建設什么樣的社會和培育什么樣的公民的問題。既體現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24字表達來看,都能夠在儒家和道家中找到與之相關的思想資源。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儒家思想的繼承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層面的價值取向與儒家思想的關系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國家層面提出了“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價值取向,這個目標它包含了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以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取向,回答的問題是我們要建設一個什么樣的國家。而儒家文化要求公民積極入世,“誠心、正義、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想要達到“治國平天下”需要經歷自身的反省和提高,傳統儒家文化給出了一整個完整的實現個人價值和儒士理想的過程鏈。這個過程由近及遠、推己及人、由易到難,將個人修養、家庭管理、國家治理聯系在一起。可以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層面的價值取向就是儒家要求入世的最后目標[2-3]。
在內容上,文明與和諧是儒家一以貫之追求的價值目標。在國家層面上,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實際上就是在國家層面追求一種和諧的狀態,孔子曾提到的“庶”“富”“教”為治國三要素,“庶”指人丁興旺,這是一個國家發展的的基礎,而“富”就是“藏富于民”;而怎樣做到“藏富于民”,首先就是需要國家富裕,國家富裕才能夠做到“藏富于民”,這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富強”在內涵上是十分契合的。儒家理想中的社會狀態叫做大同。孔子理想中的大同社會即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舉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儒家文化追求的大同社會,實際和今天共產主義要達到的理想的共產主義社會的理想有不謀而合之處。社會主義社會作為共產主義社會發展的一個階段,在社會主義發展的階段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終目的也是為著共產主義的理想,從共產主義的發展階段角度講,這兩者也有契合的地方。其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來源于對當代國情的把握和對儒家文化的深刻理解。深刻把握了儒家文化“和”的思想,國家層面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最終目標是追求一種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方面的和諧發展,從而實現國家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國家層面的價值取向與儒家文化的關系[4-5]。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與儒家思想的關系
在社會層面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借鑒了西方文明價值觀念,但其包含著良好社會風氣和社會秩序的目標,在儒家文化中也不難找出佐證。儒家文化尚和的思想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社會層面也表現明顯。社會層面倡導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就是通過嚴格執法、公正司法來保證公民依法自由行使權利,追求的是協調的社會秩序和和諧的社會風氣,即營造一個和諧的社會。而從微觀來看,“自由”是什么,自由就是可以做自己的事,不逼迫他人做不想做的事,不被逼迫做自己不想做的事,這不就正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文化倡導的“有教無類”就包含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平等、公正”的價值取向。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法治”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即是要做到依法治國,在儒家思想中禮是做為實現“和”的重要途徑,而“禮”就可以將其理解為規則,“沒有規則,不成方圓”,與今天的“依法治國”在外延上有一致之處,都是通過規則來約束人民的言行舉止,只不過“法”作為一種強硬的、強制的手段進行硬約束,而“禮”則是通過個人修養、人際交往進行一種從思想道德到行為舉止的軟約束。
(三)個人層面的價值取向與儒家思想的關系
在個人層面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八個字集中體現著在個人修養層面個人需要做人誠信、與人友善,才能達到人與人之間和諧的境界。愛國實際上就體現于儒家積極入世的人生態度中,張載講:“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就是以儒家為代表的一大批知識分子的人生理想。“國家”這個概念雖是近代才提出的,但是這種積極入世、積極作為的人生態度就是愛國愛家的體現。在誠信的問題上,《論語》中講“言必信,行必果”“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可見在“誠信”儒家文化中的重要性。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個人層面要求的“友善”在儒家思想中就表現為“仁義禮智信”的“五常”之首——“仁”上。儒家強調“愛人”“泛愛眾,而親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仁愛友善的表現,這種友善不僅表現為個人的道德追求,更體現于個人為正確而理想的事業所不惜付出生命代價的愛國精神、敬業精神,“不成功便成仁”就是一個好的詮釋。所以,從儒家思想來看,核心價值觀中個人層面的價值取向是一個內在聯系的有機整體[6]。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道家思想的繼承
一方面,我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體現的道家思想,主要表現在“和諧”上。首先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和諧”的豐富含義。在人與自我的關系上,和諧強調的是人的心靈的和諧與自由;在人與人的關系上,表現為和睦相處,友愛共生;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強調的是天人調和、天人合一;在不同國家的關系上,強調的則是善解能容、和而不同[7]。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下的和諧,是堅持以人為本,從而達到個人自身的和諧,社會各系統的和諧,個人、社會與自然的和諧。這就是道家思想所提倡的“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道家思想講求回歸自然、見素抱樸,超然于物外,放在現代即是有著勤儉節約、保護環境、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觀。
另一方面,道家思想同儒家思想一起,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在一定程度上,是儒道的共同影響才有了今天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這兩大思想流派中,儒家講求“內圣外王”之學,有著“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心態,并且無不反映出剛健有為、奮進不止的精神。儒家積極入世最顯著的表現是參政于廟堂之上,而道家則清心寡欲,見素抱樸。可見,儒家的人生態度是積極進取的、入世的,而道家則睥睨萬物,不執著于眼前,消極退守,失意之時便歸隱山林。在李宗桂先生看來,儒家強調的是與人相處,孔子的仁“從這個角度看,也可以是人際關系學。”而道家則恰恰相反,道家更注重個體,注重個體的獨立自由[8]。由上可見,儒道兩大思想流派無論在人生哲學,還是價值目標上都有著各自顯著的特點。但它們也有著一致之處,不論是儒家還是道家,都不以物欲為齒,儒家安貧樂道,重義輕利,道家則提倡清心寡欲,見素抱樸。另外,兩家也都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儒家講究克己復禮,道家則“不以物累形”。儒道作為兩大中國傳統思想流派,在思想內容上的互補性和某些共通性,在經過幾千年的歷練沉淀之后,在現今時代也同樣具有價值,共同構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基礎。
三、總結
不難看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這樣的關系: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歷了時間的沉淀,飽含著全體中華兒女深層次的精神追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其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實現文化認同與價值觀認同提供了豐厚的土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兒女骨子里的基因,像“仁、義、禮、智、信”“禮、義、廉、恥”這樣的價值取向和自我修養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決定了中國獨特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另一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只有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土壤中,才能被人們普遍理解、認同并接受,才能為人們自覺遵守和奉行,成為全體中國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和行為規范。再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體現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涉及國家、社會、公民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和時代精神。
當今之中國,正處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為了實現獨立、富強、文明的愿景,一代代國人前赴后繼,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聚一代國人的價值目標,其中無不可以看到其處處閃耀著中國傳統智慧的光芒,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之中,以儒家道家為首的中華傳統思想文化流派為當今中國的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之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會越走越寬,中華民族一定能夠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因為根植于歷史又來源于現實的東西,不斷與時俱進,才會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年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儒家思想同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其他的思想文化一道,記載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在建設家園奮斗過程中開展的精神活動、進行的理性思維、創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精神滋養。”儒道文化都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注入了各自思想的精華,并在不斷的發展中延續至今。
而如何繼續發掘中華傳統文化的內生價值,使之更好的與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結合起來,在當代繼續發揮其價值,是我們還需要繼續探索的。中國古代傳統思想流派所體現出來的價值觀與價值取向,與當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息息相通,這種相通不單單是內容的簡單重復和復制,在具體價值取向上做到了“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使之與時代命題和當下國情很好的結合了起來,與此同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傳統思想流派所體現出來的價值取向與當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邏輯上也具有一致性。在發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既要堅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更要以開放的眼光,放眼世界,學習借鑒國外文化的有益成果,兼收并蓄,博采眾長。只有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去面對當今世界的新變化、新情況,立足本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借鑒外國文化發展的先進成果,不斷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才能夠繼續以昂揚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參考文獻:
[1]郭曰鐸.傳承與升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機融合: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華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論述[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0(4):22-25,31.
[2]王澤應.論承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倫理學研究,2015(1):6-10.
[3]劉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滋養[J].思想理論教育,2015(1):20-25.
[4]王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耦合機制探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5):119-122.
[5]鄭晶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研究[D].大連:大連海事大學,2017.
[6]連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素解析[J].吉林教育,2021(8):67-68.
[7]王傳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機結合[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19):22-25.
[8]黃奕.新時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研究: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文化人”視域為主[J].閩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2):141-144,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