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璇 王佳樂
目前社會上有很多影響教學效率的因素,本文從教師的職業倦怠視角開展分析,在概括總結教師職業倦怠內容的基礎上,客觀且系統地分析了教師職業倦怠的原因,主要表現在人為因素、職業因素、社會環境因素三個方面,對教師教學效率產生了較多的消極影響。深入探討了如何緩解教師職業倦怠,提高教師對職業的正確認識,構建積極友好的課堂,提升教師與學生的學習效率。
經濟飛速發展的當下,人們在生活工作中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常常處于精神高度緊張的狀態,對工作提不起任何動力而出現職業倦怠,這已經成為一種常見的職業人員心理疾病。嚴重的會對本職工作感受麻木、力不從心,出現一種情緒性消耗殆盡的癥狀,而教師作為人與人之間文化的傳播主體,更是職業倦怠的高發人群,尤其是教師面臨著學生升學、家長與學校多方位壓力,更容易出現職業倦怠。
一、教師職業倦怠的內容
在教學工作中,教師職業倦怠通常表現在對教學工作提不起興致,面對教學工作不能得心應手而產生壓力的一種極端反應,工作效率明顯降低,教學工作績效變差,將教學工作視為一種沉重包袱,長此以往教師的情感態度、行為方式都會受到一種消極的影響,總結來說體現在以下三點。
(一)情緒內耗
情緒內耗指個體情緒情感處于疲勞狀態,是一種壓力下的心理表現,工作熱情逐漸喪失。部分個體面對社交場合時內心會出現退縮的沖動,個體情緒的不斷內耗讓他們無力面對廣大的社交環境。此階段的教師畏懼上班,在工作中表現為疲憊、暴躁、易怒,教師又因為學生的差異性和教育本身的困難性,對教師的情緒產生一個負強化[1]。
(二)低成就感
把較低的成就感作為判斷職業倦怠的一個維度,指教師個人的自我效能感與認可度低,缺少勝任教育教學工作的信心和探索求證的能力,對所從事的職業失去興趣,對學生冷漠,缺乏工作的自主性,消極的評價自己的職業,不能對教育教學工作做出一定的貢獻,難以從工作中收獲快樂。
(三)非人性化
個體以消極、麻木不仁、得過且過的態度對待教育對象,對學生毫無學業要求,同時課下態度也很冷漠。對待同事也時刻保持距離,沒有交流合作的欲望,工作也是敷衍了事。如教師較少地與自己學生接觸、除上課授課之外的事情幾乎不參與、不理解或拒絕了解學生,對學生的心理以及學習過程缺乏監督與認同感,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起到了消極的影響[2-3]。
二、教師職業倦怠的原因
教師職業倦怠是教師面對學校或者家長時工作壓力的一種應激狀態下的病理反應。研究表明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三種:人為因素、職業因素、社會環境因素[4]。
(一)人為因素
首先,從教師工作的培育對象來看,學生是具有較高思維感情和每個個體都相對獨立的學生,一般情況下,學生的個體意識較強,教師就很難影響與控制學生的思想,無形中又增加了老師的負擔。加之現在有獨生子女這個廣大的受教育群體,過去的管理方式對這一群體的影響效果不大,教師管理工作的難度加重。其次,學校本應是傳播人類文明的一座象牙塔,但部分學校的教師存在給領導“送禮”金錢至上的價值觀,真正熱愛教學工作的教師被排擠,在學校里被邊緣化,時間一長,教師心理會出現巨大的壓力與惶恐,進而對教育教學工作產生疲憊感,從而引發職業倦怠[5]。
(二)職業因素
首先,教師是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的監督者,學生成長的鼓勵者,部分農村教師還成為“留守學生”父母的代理人。由于教師個體的知識、經驗、閱歷存在著差異性,要扮演如此多的角色本就不是一件易事。其次,“教師是學生進步的階梯”,“教師是蠟燭,照亮別人,燃燒自己”等,從古至今,只有教師這個職業被冠以如此多的美譽。然而正是這些美譽,無形的給教師戴上了沉重的枷鎖,在向世人宣告教師職業光榮、教師職業的偉大,這本沒有錯,但是相對給予老師如此厚望的同時,又過度神化了教師職業的神圣,對教師的職業要求較高,真實的關心不足,總想從老師這里無私地得到,加重了教師心理負擔,過度夸大了教師職業的神圣,將老師架上了神圣的寶座,所以他們處處顯得小心翼翼,也讓真正熱愛教學事業的教師感到力不從心。
(三)社會環境
首先,相對于繁重的工作壓力,教師的薪酬并不能與其成正比,激勵不足,社會給予的支持不夠會使教師處于安全感較低的環境中;其次,家長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都希望孩子能順利升學,“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觀念早已深入家長的內心,家長將這份期望托付給教師。學校作為學生的基本培育基地,也是希望學生升學,無奈的教師們為了提高升學率,犧牲自己休息的時間,教師長時間背負著精神壓力以及高強度的工作,使他們產生職業倦怠;最后,教師的考核泛濫,學校本意為了提高教師業務水平,形成一定的良性競爭,學校主動適應社會時代發展的需要,加強對教師教學技能和一定培訓和考核,這本可以理解,但培訓和考核的太頻繁,形式主義嚴重,進一步加速了教師職業倦怠的進程[6-7]。
三、多方位緩解教師職業倦怠,提升教學效率
(一)樹立正確的教師職業觀,打造內心防線
教育是一項偉大的事業,它需要成千上萬的甘于奉獻的教師不圖名利,只為真心。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實現極高的人生價值或者滿足感,因此教師們堅定從事教育事業的信念的同時也不忘積極調解一下心理健康,在內心樹立一個積極的職業觀,防止職業倦怠,投身教育改革,為人師表以身作則,熱愛學生,做一些正強化的行為樹立心理防線[8]。尊重家長及學校的期望的同時,可以適當對其目標及要求進行調整,以達到自己可接受的范圍內,要明白教育的大多是感性的,是對學生靈魂的教育,并非只是知識儲備量多少,理性審視自己的教學能力與資源,必要時可以求助學校給予助力。
(二)教師加強內我修煉,增強認同感
完善教師職業的期望值和目標感,可以多和同事溝通交流,轉移一下注意力,暫時回避職業壓力,相互切磋經驗,不讓外界環境過多的影響自己的想法,好與不好,不由他人來定義。自我認同是個體一生在追尋的關鍵的心理社會成長,是主體對自我綜合表現的評價,并成為個體成長的表現和欲望。自我認同是對外在事物進行評價時的底線標準,丈量周圍的一切。遇到新鮮事物的時候不是對內我產生了懷疑,而是使內我在新的且復雜的環境里實現自我的認同,體現著自我的成長和人格的完善。在教師職業認同中應重點提升自我認同,確保教師的職業發展與社會期望的協調統一[9]。
(三)增加對教師的社會支持
教師職業倦怠直接影響到對學校的滿意度,對于學校的管理工作出現不認可的心理,直接表現在課堂教學效能變低,學生的成績下降,教師考核受到消極影響。學生與教師之間也會產生一定的隔閡,直接體現在學生逃課次數變多以及課堂消極怠工。家長對于較低的成績也會對教師的期望變低,循環往復,最終形成了惡性循環。學生逃課多了,教師沒有教學的激情,因此外界大環境要為教師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與老師站在同一戰線,學校、家長甚至是政府都應該提供一切利于教師教學活動的基礎設施,積極參與到老師的教學活動中,為上課的學習效果奠定堅實的基礎,只有當教師、學校、家長三者擁有共同的目標時,才能抑制職業倦怠提高教師教學效率。學校更應出臺切實可行的激勵政策,喚醒教師教學積極性,當教師的身心都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學效率也會相應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伍新春,齊亞靜.職業心理健康視角下教師工作資源的分類及其啟示[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5):48-55.
[2]呂莉,朱哲,魏柳青,等.職業倦怠教師對職業相關詞匯的注意偏向[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21,35(10):849-855.
[3]伍新春,張軍.教師職業倦怠預防[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
[4]周春艷.論中小學教師職業倦怠的成因及其對策[J].教學與管理,2005(15):3-4.
[5]胡玥.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高校英語專業教師職業倦怠研究:現狀與對策[J].外語界,2021(4):88-96.
[6]周琴.從教師角色沖突來看教師職業倦怠[J].教育論壇(綜合版),2010(3):45-46.
[7]田寶,李靈.學校組織氣氛對教師工作倦怠的影響[J].心理科學,2006(1):5.
[8]呂曉慧.教師職業倦怠現狀與應對策略研究[J].中國測試,2021(4):1.
[9]黃先政,張朋.高校教師職業倦怠問題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8,3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