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慶萍
部編教材背景下,農村小學道德與法制教學由于專業性不足導致了很多困難,為此需要建立專業共同體,提升教學水平。本文從農村道德與法制專業共同體建設的問題出發,研究如何構建專業共同體,并探索運行方式,推動農村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水平提升。
農村小學由于條件困難,導致道德與法治教學長期滯后,教師的專業發展也存在嚴重不足。為了推動農村道德與法治教學水平提升,了解部編教材課程內容,需要建立專業發展共同體,推動城市和農村教師之間的交流,給農村學校教師學習機會,接觸更多先進教學理念,滿足教學工作需要。
一、農村小學道德與法制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構建問題
(一)缺少專任教師
由于農村小學教師數量不足,導致道德與法制教師以兼任教師為主,多是兼任教師是班主任和語文教師,少數數學教師、體育教師也兼任道德與法制教師,一些農村小學甚至由校長負責道德與法制教學[1]。在專任教師稀缺的情況下,會導致教師缺少足夠的專業知識,導致對部編教材缺少研究,對其中的課程內容缺乏了解。
(二)教研活動難以開展
構建專業發展共同體需要有教研活動作為基礎,但是在農村學校中,道德與法制科目的存在感很弱,導致學校很難為教師提供教研活動條件,如學校的教研組都以數學、語文這樣的主課為主,道德與法制教研組缺少建設。由于學校對該科目的忽視,使得道德與法制課程時間缺少保障,課時少、課時被挪用或占用的情況普遍存在。
(三)專業培訓不足
由于道德與法治在學校的地位比較低,多數農村學校教師以兼職為主,使得道德與法制的專業培訓和其他主課相比存在級別、次數落后的問題。由于兼任教師本身就有繁忙的課程任務,所以在參加培訓的積極性上比較弱,長期發展導致教師的課程理念落后,在教材更新的背景下很難適應全新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要求。由于多數教師的專業水平很難提升,缺少保障機制,導致專業共同體很難建設。
二、農村小學道德與法制專業發展共同體構建
(一)加強專職教師建設
很多農村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都是兼職負責,尤其來自于一些主課教師,再加上需要擔任班主任的工作,導致教師很難將精力投入到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更影響了學校的科學校驗工作。對此,鄉村學校必須提升道德與法制課程的重視,設置專職教師負責道德與法制課程,建立道德與法制教師的專業成長氛圍。針對鄉村學校存在的道德與法治教師師資力量不足的情況,可以由專職教師、轉任教師作為道德與法制教研組組長,負責全校的學科管理和研究工作。保證農村小學道德與法制教學教研工作正常開展。為加強農村學校和城市地區發展之間的聯系,學校應該組織道德與法治教師參加公開課和講座,保證他們不斷提升水平。
日常教學視導工作中,學校也要關注學科專職專人教師的配備數量,做好反饋工作,并鼓勵專職教師參加學科競賽。地區應增加農村教師參加道德與骨干教師學習活動的組織,農村學校也要加強調查,了解是否有人有做道德與法制教師的志向,不斷挖掘人才,強化教師隊伍建設。
(二)農村學校內部加強道德與法制教研工作
對于缺少專職教師的農村學校,道德與法制科研組組長可以由校長本人負責,并在每學期制定學校的教研計劃。學校內的教研工作形式應多種多樣,包括教師自我反思、集體互助、專業研究等,活動中應包括課例、討論和講座。本校的教研活動需要保證規范性,針對活動應該制定小結,總結演講稿、教案、簽到等。
(三)加強區域小學道德與教師專業共同體聯系
為提升農村道德與法制教師水平,應該從整個區域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組織建設入手,利用區級道德與法制教師骨干團隊帶動教師農村教師發展。應聯合農村學校建立基層教研組和骨干團隊,提升骨干教師專業水平。
(四)共同體中心人員構成
共同體中應該包括教師共同體中心組,包括各個學校的教研員、學校分管教學的副校長、學校教研組組長、年輕教師等。為了提升共同體整體水平,使農村道德與法制教師可以吸收先進經驗,應邀請城市骨干教師作為共同體的指導老師,參與指導農村教師專業技能發展。
(五)城市對口支援
由于農村小學缺少資源,所以在專業共同體的體制內,應該加強城市對農村小學的幫扶工作。如城鄉接合部附近學校、城市強校應對口支援農村學校,形成城市學校、農村學校教育資源共享機制,并利用城區學校帶動農村學校教研組等結構優化工作[2]。城區學校專家團可以示范觀摩課程,組織校驗培訓工作,開展網絡研修等,推動共同體教研活動開展。
三、農村小學道德與法制教師專業共同體發展運行方式
(一)閱讀和實踐結合
閱讀是教師提升專業水平的重要途徑,有助于教師學習教學基本理論,完善教學工作。針對部編教材,農村道德與法制教師應該加強教學研究類論文學習,拓展知識面。在閱讀學習過程中,也要保證教師之間的合作,可以建立書籍推薦機制和共同學習機制,保證教師在獲得優秀閱讀資料后可以迅速在學校內共享。獲得觀點信息后,教師也要在教學中實踐,反思教學情況,完善教學行為,和其他教師商討改進方式。
(二)創新教研工作
針對農村小學缺少教研的問題,學校應該創新教研工作,推動教師深化對課程的理解,提升教師專業水平。并利用區域共同體,實現課堂教學落實、細化,加深教學工作的深度和拓展教學廣度,推動農村教師深化課程知識的認識。如可以專門邀請法官講座,幫助農村教師完善教學短板,了解國家法制工作理念和要求。利用課程系列探討,專題教學探討等方式,使教師對部編教材理解到位。例如在《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中,可以由司法人員通過講座讓教師加深對公民概念的認識,充分理解權利、義務的內涵,了解我國公民的權利和義務。還可以通過模擬上課等教研活動,豐富教研工作形式,提升教師對德育課程內涵的認識。
(三)集體備課
在農村傳統的教學方式中,道德與法制教師備課都由個人負責,由于兼任教師備課時間較短,所以必須采用全新的備課方式,提升農村教師的備課效率。集體備課不僅能方便農村教師快速完成備課,更能推動教師在備課過程中交流,方便教師更新思維方式。結合幫扶政策,可以由幫扶學校帶領農村學校教師集體備課,方便教師抱團研修,并且能促進整個團隊教師教學理念革新。在備課過程中,教師可以多角度審視教材,梳理教材重點內容,并診斷學習難點,構建更為科學的教學框架。通過集體備課中的論證過程,也能讓農村教師了解不同教師間備課的差異,接觸城市先進的教學思想,推動教師專業水平提升。
(四)加強激勵培訓
利用激勵和培訓能讓教師在教研工作中具有更強的主動性,使教師認識到道德與法制教師在小學課程中的價值。農村學校可以評比先進教師參加和城市學校的聯誼活動,激發教師鉆研部編教材的主動性。針對城市教師,也要加強參與集體備課教師的獎勵,使教師愿意為基層服務,實現先進教學理念的傳播。如共同體建設中,可以開展聯誼、培訓活動,讓城市教師的教學理念向農村教師傳播,也讓農村教師向城市名師看齊。
(五)提升教師研究意識和能力
農村小學道德與法制教師一般都缺少研究意識,也是導致開展教學研究困難的重要原因,因此需要加強教師的研究意識,組織教研工作,提升教師的研究水平。為此,應該對農村道德與法制教師提出課題研究、論文撰寫的要求,以推動農村道德與法制教師的專業發展。由于多數農村道德與法制教師的教研積極性不高,所以應該采取一定政策激勵教師發展。如針對農村道德與法制教師傾斜政策,針對教研成果優先進行獎金、職稱評定等,讓農村教師在教研工作的主動性更強。為強化共同體構建,可以在區域內定期舉行論文專題研討會,并選定具有特點、深層次的論文供評委專家閱讀打分,確定論文等級,并總結論文的優缺點。結合教學中實際工作需要,也要強化農村小學的精品課程開發,提升教學研究能力。
四、總結
農村小學在辦學上存在很大困難,導致道德與法制課程教學長期落后。為此,應該建立區域內學校組建專業共同體的發展方式,通過集體備課、專題活動等推動交流,提升農村教師的整體水平。農村學校也要充分挖掘學校內部開展道德與法制教研工作的條件,通過設置專職教師、校長領導教研工作等方式,保證道德與法治教研的正常進行,并通過學習城市學校的教學理念,加強區域內教師之間的聯系,推動共同體建設。
參考文獻:
[1]衣曉君.農村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實施現狀及分析[J].文教資料,2021(15):204-205.
[2]羅嫣才.教研參與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2020,40(5):93-98.
課題項目:河北省教育科學研究“十三五”規劃課題——“基于部編教材的農村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構建及運行研究”(編號:2003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