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海燕
摘要:當前,全社會的教育工作者都重視減負增效。學生課業負擔沉重,盡管有一些復雜的社會因素,然而就教育內部來講,課堂教學效率較低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減負增效的關鍵措施是對課堂教學效果較低的原因進行深入合理分析,制定相應的解決措施。基于此,以下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減負增效”的應用進行了探討,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減負增效”;應用探析
引言
數學學科承載著育人的重要使命與責任。“雙減”政策要求學校切實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深入貫徹立德樹人的教育宗旨。“雙減”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更加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增強作業的趣味化、生活化、實踐化、操作化等,通過作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雙減”背景下的數學作業設計,要幫助學生有所收獲,真正達到教育質量的提升,從而實現減負增效課堂的構建。
一、選擇合適的教學手段,使學生自主學習
教師應該掌握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結合學生個性,做到因材施教,正確選擇教學方法,改變自身的教學方法,確保學生對課堂始終抱有新鮮感。小學數學教師可以運用新型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將各個教學難點逐一突破,特別是對于一些抽象化的數學概念和數學定理,運用此方法是十分合適的。比如,對“加法的初步認識”進行講解時,該章節知識是小學一年級學生學習加法的重要基礎,十分關鍵,然而因為小學生接觸加法不久,若只是運用枯燥的語言難以使學生認識到其真正意義,所以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通過一些實際操作讓學生深刻地理解加法。如講解3+4=?時,教師可以利用動畫的形式畫出學生感興趣的小白兔,首先有3只小白兔,后來又跑過來4只小白兔,將3只小白兔和4只小白兔匯合的整個過程利用屏幕展現在學生面前,這樣學生自然就會得出這道題的答案,就是7只小白兔,即3+4=7。又如,講解5+6=?,9+2=?時,教師也可以采用同樣的教學方法,這樣可以讓學生迅速計算出問題的答案,對加法有更多的認識。利用該直觀、簡單、方便的演示,學生可以頓時知道加法的意義,因為大屏幕所展示的物體是學生喜歡的,有很強的動感,直接沖擊學生的視覺,學生不僅看得清楚,而且會聚精會神地聽,也會加深自己對加法的記憶,對平時做關于加法的題目有很大的幫助,可以提升計算的準確率,減少計算花費的時間。
二、實踐型作業,解決具體問題
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枯燥、神秘且難懂的印象,根本原因在數學教學脫離了教學的實踐性。現階段很多學生的課業負擔相對較重,根本原因在于教師布置了大量的課后作業,甚至將課后作業作為提高學習成績的方式之一,作業的內容以及形式以教師的意愿為主,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接受能力,也沒有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雙減”政策的到來有效豐富了學生的數學作業內容與形式,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在學習“圓柱與圓錐”的數學知識點時,為了能夠鞏固課堂所學知識,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實踐型作業,為學生提前準備一張長6.28分米、寬3.14分米的長方形紙,引導學生在課后將紙卷成一個圓筒,再為這個圓筒配上底,讓學生探索哪種轉法所容納的物體體積相對更大。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在完成作業的同時去搜集生活中的圓柱體與圓錐體,如圓柱體有罐頭盒、筆筒、紙巾筒、衛生紙、易拉罐、水杯、香煙、柱子等,圓錐體有沙堆、漏斗、帽子、陀螺等,并結合作業將自己的發現用于研究生活實際,從實踐中感受數學知識的形成與發展。例如,在學習“比例”中自行車里的數學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去找一輛普通自行車,測出自行車的前齒輪齒數、后齒輪齒數以及車輪半徑,并測量出自行車蹬一圈所行進的長度,詳細分析前、后齒輪的齒數與轉數之間的關系。通過實踐操作讓學生真正了解自行車中所蘊含的數學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三、化被動為主動,引發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
首先,教師應扮演好“穿針引線”的角色,結合教學內容,巧設問題情境,把課堂主動權還給學生,以情境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例如,教學用估算解決實際問題。課堂上先出示問題1:媽媽去超市買水果,已知蘋果每千克5.98元,媽媽買了8千克蘋果,帶50元錢夠嗎?誰能快速回答,并說一說你是怎樣思考的?以問題情境引出估算,讓學生明白生活中像此類無需算出準確值的問題,我們可以用估算更簡便快速地解決。接著再出示問題2:媽媽帶100元錢買了2袋東北大米,每袋30.6元,還買了0.8千克豬肉,每千克26.5元,剩下的錢還夠買一盒10元的雞蛋嗎?誰能快速解決?這個問題相對復雜,但有了前例,學生此時會聯想到用估算的方法是不是也可以快速解決此類問題,由此引發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其次,教師應該正確把握問題切入點,培養學生的反思和分析等能力。問題雖然有助于學生調動思維,有利于其提高思考的充分性與主動性,但要讓問題充分發揮效果,還需要教師把握好問題的引入時間,控制好問題的實際數量。
結束語
新課改提出了減負增效的要求,同時也對小學數學教師提出了更高的教學要求。教師則應該明確當前時代的人才培養需求,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聯系實際生活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的思考,應用信息技術深化數學知識探究,組織開展數學實踐活動鍛煉學生獨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深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知,落實“減負增效”政策,促進學生的未來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向紅,張蘭.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減負增效的策略研究[J].小學教學研究,2020(23):47-49.
[2]強新鳳.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減負增效”[J].安徽教育科研,2019(06):41-42+64.
[3]張煥清,潘彩燕,葉穎,谷麗芳.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減負增效的策略研究[C]//.十三五規劃科研成果匯編(第五卷).,2018:1156-1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