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立軍 張俊
黨的十九大以來,“立德樹人”上升至教育根本任務的戰略高度。堅持“立德樹人”導向,整體規劃育人各個環節的改革,整合利用各種資源,統籌協調各方力量,實現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員育人,成為全面深化課程改革的時代訴求。
一、構建學校“德育一體化”的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大力推進素質教育。以良好的養成教育為切入點,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宗旨,全面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實施“65431德育一體化”建設[1]。
二、構建德育一體化的具體內涵和總體框架
構建65431德育一體化模式,即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一條主線,通過六大模塊的德育內容、五項德育途徑、四項具體措施,三個有機結合,整合學校德育資源,豐富德育載體,拓寬德育渠道,形成最大教育合力,提高德育成效。
六大模塊:以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文明禮儀、行為規范與法制教育,日常安全與珍愛生命教育、善念善行與誠信教育、體育、美育文化與傳統文化教育、感恩明責與心理健康教育6大板塊為我校初中階段德育工作的主要內容,做實做細,取得良好成效。
五條途徑:拓寬全員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實踐育人、家校育人的德育途徑。全員育人:即本著“德育為先,育人為本”的原則,學校領導班子、黨政工團、各科室、年級組、班主任、任課教師都有明確的德育目標和相應的育人功能,樹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學校“一切皆德育”“學習生活皆德育”的理念,每個教育工作者都要做到教書育人、管理育人;全科育人:將“以人為本,立德樹人”目標融入各學科教學之中,根植于學科的核心素養,緊密結合學科教學內容,豐富德育載體,拓寬德育渠道,提高育德成效;文化育人:切實發揮校園環境文化的熏陶作用,將校園文化建設作為一項系統性工程,科學規劃,合理設計,與學校辦學理念系統有機融合,通過具體特色的文化載體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社會基本道德規范教育;實踐育人:通過科技節、“新芽”科普種植園、寒暑假社會實踐活動,不斷增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通過開展不同主題的教育實踐活動,使德育教育由課內向課外、由校內向校外、由書本知識向活動實踐延伸;家校育人:發揮我校“全國示范家長學校”的作用,重視家長學校對家長的培訓、帶動作用,做到家校協作,與社會聯動辦學。
四項措施:保障德育工作序列化、細微化、全程化、網絡化。序列化即制定學段、學期德育目標遵循由淺入深、由低到高的學生認知規律,有次序、成系統;細微化即滲透德育目標善于捕捉生活細節和契機,從小事抓,從細節抓,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全程化指從部門到教師要有完整的系統的德育計劃,在學生管理上,從一進校門開始,學生至始至終都應該在教師的監管當中,德育管理體現于學生在校的全過程;網絡化即完善以書記校長全面負責,副校長分管,學生處、團委主抓,各科室配合,各功能中心、年級組、學科組、班主任、家長委員會全面落實的德育網絡[2]。
三項機制:構建德育與智育、陽光體育、美育、勞動教育有機結合的機制;與共青團、少先隊活動協作配合的機制;與心理健康、科技創新、科普實踐活動相滲透的機制。心理健康教育和科技創新活動,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充分發揮心理健康特色學校和科技創新示范基地的作用,使德育活動與心理健康教育、科技創新、科普實踐教育有機融合。
一個目標和任務: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讓學生在初中階段養成良好政治素質、道德品質、法治意識和行為習慣,形成積極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質,促進學生核心素養提升和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煜.大中小學一體化德育體系構建的現實需求和意義探析[J].大學:思政教研,2021(1):2.
[2]詹萬生.整體構建學校德育體系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J].創新人才教育,2020(1):17-23,30.
課題項目: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一般課題《“立德樹人”實踐策略研究——初中階段構建德育一體化探索與實踐》的課題論文(編號:GS[2020]GHB1823)。
作者簡介:薛立軍(1969-),男,漢族,甘肅省嘉峪關市人,本科,高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德育教育學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