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心怡 周艷麗 黃國清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面對當前提升我國高等教育水平,以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的現狀,在保證專業教學“不掉隊”的同時,深入分析高職院校思政教育推進不暢的現狀,最終強調要初步統籌推進,再強化內涵建設,最后以創新固化成果。因此,在高職院校推進“課程思政”,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大勢所趨。
近日,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強調全面推進課程思政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根本戰略舉措。高等教育擔負著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培養高階技能和高素質的一體化人才的重大使命任務,因此如何打破高校思政教育“孤島”現象,使全體教師“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已成為高校推動思政教育體系創新發展的熱點議題。面對當前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推進重重受阻的現狀,亟需自上而下、由外到內進行一體化改革,即從理念到建設抓問題,做好頂層、打好中部、鞏固地基,形成“金字塔式”育人模型,構建全方位大思政育人格局。
一、立德樹人: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的本質理念
教育工作本質上來說是培養人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是貫穿學生教育生涯的基本工作。黨的十八大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立德樹人是高校立身之本,只有培養出有本領、有責任、有擔當的大國人才,我國高校才能在多領域不斷創造新的輝煌。高職院校學生已步入成年階段,是其人生觀、價值觀定型的關鍵期。因此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不斷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民族精神以及時代精神等教育,貫徹學習馬毛鄧思想,增強四個自信,以理論精神為思想武器武裝自身,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最終培養德才兼備、德技并修、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優秀人才,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二、課程思政融入高職院校立德樹人過程的問題剖析
(一)育人理念:滯后、不足、過時
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陳子季指出,我國已建成世界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近年來,盡管我國教育部以及基層各學校各行業的重視推動了職業學校發展,但大多高職學校的發展重心更多的只是局限于產教融合、現代學徒制試點、擴招以及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等。首先,受制于就業壓力和各項指標的限定,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局限于文件學習和口頭傳達或者在線視頻的觀看,并未深層次、全方面的貫徹到師生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其次,專業課教師也熱衷于帶領學生參加學術講座,追求在重大技能賽事上獲獎等,漠視了學生邁入就業崗位后職業精神及職業核心素養的培養,教育功利化思想盛行,思想政治教育實行困難,效果也大打折扣。
(二)基本建設:不夠完善
1.教師:認知、能力、素質亟待提高
習近平總書記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由于課程思政工作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硬骨頭”,專業課教師教學上存在認識不到位、能力不達標、素質不過關等問題。
第一,除了基本思政課教師隊伍,學校還會為學生配備專職輔導員,很多專業課教師一方面會認為思政教育是思政教師的“專責”,自己當起了“甩手掌柜”;另一方面自身重教書輕育人,又對思政內容認識不到位,造成思政教育的資源和功能沒有有效發揮;第二,大多專業課教師忙于該專業教訓內容備課、教研等,又未受到良好培訓,思政資源和專業課內容融合僵硬,學生可接受度低,一定程度上也導致了教學力量的耗散;第三,大多專業課教師都未能實現知識、技能的培養和價值引領的統一,在教學過程中偏重學生對知識的吸收,檢驗學生職業技能水平掌握情況,同時思想政治理論水平不高,容易致使學生思想觀念的偏差,人文素質也難以提升。
2.教材:因循守舊、照本宣科
當前高職院校思政課教材內容不夠鮮活,如《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況》,它是思政理論課課程體系中的核心課程,但該教材現實性較強,對教師教學水平挑戰性較大,且學生易產生枯燥情緒,難以創新。第一,知識更新換代速度較快,教材的革新性與教師的吸收性存在差異,大多教師在背負一定教學及科研壓力下,往往很難在較短時間內將所有知識全面而有效的傳達給學生;第二,高職學生知識基礎的差異性和教材的統一性存在一定沖突,教師的同頻率教學使得基礎薄弱的學生難以跟上;第三,互聯網已成為意識形態斗爭的主戰場,盡管其可彌補書本知識的有限性,但學生極易在信息化的浪潮中迷失自我,導致政治認知模糊、政治立場搖擺等。
3.教學:融合不足、吸引不夠
有學者提出,要構建“大思政”格局需著力破解教學過程中思政課與專業課的脫節、理論與實際的脫節。第一,課堂教學主渠道地位凸顯不足,實際教學工作機制協同統籌力度有限,思政內容淪為三言兩語或幾張圖片,“課程思政”有名無實;第二,教學過程流于形式,形成了為“思政”而講“思政”的誤區。部分教師往往照搬書本文字,全篇陳詞濫調掣肘了思政精神的傳播;第三,考評機制不健全。專業課評價體系中專業標準占比過高,忽略思政標準,且考核形式較單一,一般以紙質考試+平時表現為主,影響思政教學的改進和革新[1]。
三、課程思政融于高職院校立德樹人過程的路徑選擇
(一)統籌推進
1.完善頂層設計
任何一項教育改革的推進,離不開學校內部各院系、各部門、各崗位人員的共同發力,各部門要同頻共振、齊抓共管,形成“一條心”理念。完善高職院校黨的領導機制,履行政治責任,完善相應政策保障和經費支持,為加強和推進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創造良好環境與條件。校黨委首當其沖,成立領導工作機制,重點關注“課程思政”建設中的突出問題,明確課程思政的指導思想、建設方向和基本安排[2];各學院黨支部發揮引領作用,著重在院系內部發揮牽引帶頭作用,形成獨具特色的“思政品牌”;教師黨支部跟進落實政治引領、組織溝通、凝聚服務等責任。任何一項教育改革的推進,離不開學校內部各院系、各部門、各崗位人員的共同發力,因此各部門要同頻共振、齊抓共管,形成“一條心”[3]。
2.強化支持保障
學校要為課程思政樹立專項經費,開展教研立項,為積極開展課程思政專項研究的項目予以支持,使每門課程、每門專業形成獨特的“思政”話語體系。主管教育部門和高職院校要加強馬克思理論教學科研成果學術陣地建設,相關哲學社會科學類要設立思政課研究項目[4]。另外,實施高校教師教學激勵計劃,對專業課程的育人功能和任課教師的育德實效進行績效評價,以此作為是否給予進一步支持和支持額度的重要依據,實現育人和育德“兩手抓”。最后,健全課程思政教育基本條件。在高職院校內部打造全方位的思政教育生態環境,建立課程思政資源庫、線上教學平臺,加強教室多媒體、校史館等設施建設,保證思政文化傳播載體發揮隱性育人實效。
(二)內涵建設
1.建設教師隊伍,鞏固“主力軍”
第一,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所有教師應當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不斷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質,對于師德敗壞等諸行為實行“一票否決制”;第二,加強教師隊伍培訓。聘請馬克思主義理論領域的專家學者進行專題培訓和交流會,加強教師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理解運用能力;開展實踐調研,組織專業教師走進革命老區錘煉黨性,深入企業一線發掘不同職業領域與思政教育的銜接點。如,包頭職業技術學院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訓,湖南高速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召集全體輔導員開展專題培訓;第三,改進考核評價機制,實行教師自評、同伴互評、學生幫評的多重評價主體,改善評價指標體系,并建立教師育人工作述職報告制度,創新專業技術職務晉升制度,破解“五唯”[5]。
2.抓好課堂教學,夯實“主渠道”
第一,突出問題意識。針對當代高職學生最突出的思想問題,比如政治素養不過關、工匠精神和職業精神匱乏、文化積淀不足等,要先了解學生實際思想認識和生活需求以抓住教學重點,改進教學內容;第二,緊貼社會現實。以當下時事熱點為教育藍本,帶動學生學習主流價值觀,增強愛國意識,提升公民素養;第三,營造平等氛圍。創造“無聲勝有聲”的教學關懷中,在思政資源和專業教學的無形融合中養成高尚理想和道德情操。
3.完善精品教材,打造“主載體”
時刻謹記將典型事跡轉化為教育教學“活教材”,以身邊故事為源頭豐富課程思政教材新形式、新版塊。以戰役故事讓教材富有生命,2020年新冠肺炎中戰役的英雄人物,如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這些生動鮮活的英雄案例貫穿于教學過程中,激發青年學子為中華之強盛而讀書的愛國熱情。鼓勵專業教師將戰役故事如春風化雨般融入教學課堂,讓“課程思政”擺脫“假大空”。以鄉土材料拉近教材與學生距離,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倡導學生主動走進鄉土間積極探究、動手參與和交流合作。如講到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可引用當前部分貧困地區在“扶農幫農”政策下一些滯銷農產品得到流通的事例。
(三)固化成果
1.特色引領、典型示范
一是打造品牌金課。打造“中國系列”品牌金課,不同高職院校依據本地區、本院校實際特色,遴選一批思政元素與課程教學融合度高的專業課、公共基礎課、實踐課等,打造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形成“一課一思政”“一域一特色”“一院一品牌”“一校一特色”的格局。二是建立示范典型。在選拔出優秀金課后在各院系乃至全校進行示范觀摩,帶動全校黨委老師、專業教師和輔導員進行觀看學習,并對反響較好的教師個體或團體進行表彰表揚,為其設立一定榮譽稱號,并凝練匯集成學院《課程思政典型教學案例集》,為提升思政育人實效提供經驗[6]。
2.多重課堂、有“新”走“心”
以第一、第二和第三課堂構建“三課堂”育人機制。第一課堂為公共基礎課課堂,教學內容覆蓋基礎通識教育和道德規范等,教學方式可采用典型事例引用和看視頻講故事等;第二課堂為專業課課堂,主要以專業技能知識和思政要素融合教育為主,可采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擬等方式;第三課堂為實踐課課堂,以培養學生實踐技能和職業素養,主要是師傅言傳身教為主。這三類課堂的有機結合體現了產教融合人才模式下職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的整合,有助于實現“1+1+1>3”的耦合效應最大化[7]。二是以線下課堂和云端課堂打造“雙課堂”模式。建立大中小學網絡云平臺,通過微課、慕課等形式創新課程思政教學手段,創新利用線上學習、視頻會議等學習形式,借助各大網絡平臺展開“思政育人”公開課,鼓勵教師積極參加集體線上備課。以“互聯網+跨學科+思政課”為基本理念,保證線下課堂效率的同時努力拓展線上課堂多模式教學。
參考文獻:
[1]楊雪琴.對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改革路徑的若干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2):41-43.
[2]李睿淳.“現代職業人”視域下高職課程思政的價值生成及實現路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9,37(5):121-124.
[3]俞婷.基于學生“千日成長”的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9(11):94-98.
[4]嚴交筍.高職院校專業課程思政的實現策略[J].職業技術教育,2018,39(35):69-71.
[5]羅仲尤,段麗,陳輝.高校專業課教師推進課程思政的實踐邏輯[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11):138-143.
[6]惠朝陽.高職院校構建“大思政”課程育人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5):57-60.
[7]平靜,徐飛躍,王鋼.現代學徒制視域下的高職院校“三課堂”課程思政協同式育人機制[J].教育與職業,2019(11):88-93.
作者簡介:趙心怡(1999-),女,漢族,湖北武漢人,碩士,研究方向:職業教育理論與實踐。周艷麗(1997-),女,漢族,山東濰坊人,碩士,研究方向:職業教育理論與實踐。黃國清(1963-),男,漢族,江西安福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職業教育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