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 王巖 張昕 夏雨晴 蘇巍巍
中國精神是中國優良傳統文化與當代國情相融合出的一種歷史文化產物,對當代大學生實現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本文從重視中國精神的價值功能,以及教師在思政引導中對中國精神進行融合的策略。使當代大學生能夠深刻理解并傳承中國的精神價值觀。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構成了中國精神的基本內容。習近平總書記說:“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弘揚中華精神”。大學思政課作為引導大學生學習中華精神的主要途徑,怎樣通過思政課從而對大學生進行中華精神教育,使中華精神得以弘揚傳承,成為實現國富民強的重要指引,應當把大學思政引導教學放在首要位置。
一、中國精神對大學生的價值功能
(一)提升大學生的全面素質
對中國精神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實現理想堅定信念,中國精神引領著時代的進步,國家的富強,提升國民的綜合素質,是歷史與時代結合出的優良品德。當代大學生作為國家的未來,接受良好的教育,在成為全面型人才的過程中不僅需要扎實的理論知識和學習能力,更需要具備良好的思想品德。因此,我們應該加強他們的價值認可的中國精神,中國精神轉化為大學生的道德素質和能力素質,并使用中國精神的主導作用,幫助大學生解決具體問題在現實生活中完成自我完善和促進中國精神的指導下。自強精神作為中華精神的基本內容,大學階段是樹立正確思想觀念的關鍵時期,當代大學生出生在經濟發展較為良好的時代,造成一些學生抗打擊能力弱、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不能更好的適應社會,從而導致不能學以致用。通過對中國精神的教學,可以具體的讓大學生了解國家歷史和當代國情,從而使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樹立報效祖國的決心,大學生只有將中國精神貫徹到學習生活中,從而形成良好的思想觀念,提升自身綜合素養,才得以實現個人價值,從而成為社會需要的全面型人才。
(二)培養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
中國精神包含著愛國、敬業、誠信、吃苦耐勞等一系列社會美德。這一系列的由中國歷史文化所傳承下來的優良品德與愛國主義思想融合在一起,匯成了以社會主義價值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中國精神就是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總和。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樹立愛國主義,促進祖國繁榮昌盛有著重大的意義。在大學思政教育中通過了解學習中國精神教育從而引發學生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通過對國家歷史和當前國情的了解,深刻理解愛國主義的含義從而提高自身的思想覺悟,根據對國家的自豪感從而提升學生的自信,將愛國主義作為激勵提升自己的動力,不斷的努力完善自身,增強愛國主義思想認識,將中華精神融入生活,牢記前輩未完成的使命,始終前進。中國精神來源于對愛國的堅定決心,應當指導學生始終倡導和推崇中國精神,把國家發展放在重要位置,努力學習,培養品德,從而為創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做出貢獻。
二、中國精神對大學生思政引導的意義
大學生是國家發展的需要,是培養人才的資源。現代大學生的思政教育,決定著中國社會發展過程是否順利,是祖國的希望。所以教師應當引起重視,首先樹立自己對中國精神的認識,從而去有效的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鼓勵學生積極樂觀。積極深入中國歷史悠久的精神文化,弘揚傳承革命前輩通過長期實踐所形成的思想文化,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先進文化的實現,以國家的發展為中心,展開學習生活。教師用中國精神來激勵當代大學生的樂觀學習態度、堅持不懈、努力刻苦,積極向上。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影響著國民總體的價值取向,大學教育是培養正確價值觀的重要階段,教師應當以中國精神為引導學生樹立愛國意識提升思想認識的基礎,使大學生在實現個人理想信念的過程加入國家和民族發展共同提升。爭當時代的開創者﹑助力者,培養學生強烈愛國主義思想,用中國精神引領大學生的價值取向發展[1]。
三、中國精神對大學生思政引導的策略
(一)不斷提升教師自身綜合素質
優秀的思政教師必定擁有正確的思想認識,因此要整合教師人力資源、提升教師團隊的質量。教師的自身綜合素養會直接影響到學生思政的有效學習。首先,必須提升思政教師的綜合素質,其中包含良好的素養、優秀的品德、專業的教學能力等,才能有效的在教學思想政治的過程中正確認識中國精神,從而思想中得到肯定以及情感中得到肯定。正確認識中國精神的時代意義,讓中國精神得以在學生身上具體實踐,因此以開展提升教師綜合素質為主題開設相關系列活動,從開展技能大訓練、評比優秀教師等協助教師提升相關知識能力、通過愛崗敬業的實際表現為學生以身示范實踐中國精神。高校要加強師資教育培訓,樹立終身學習意識,不斷發掘新時代的中國精神和教學方式。其次,應當深入對教師教學模式加以研究,利用網絡平臺學習討論,從而豐富自身綜合能力,有效提高相關問題研究的質量,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師的教學能力。思政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認知規律,從而制定出科學的教學目標,巧妙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生更深入地領會中國精神,更好的進行思政引導[2]。
(二)組織開展實踐教育激發學生熱情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教育在提高學生思想政治能力方面起著非常重要作用,大學中對中國精神教育應該與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中國精神在校園中的覆蓋面更廣在大學思政教學中需要擴展中國精神教育的相關內容,敞開教育之門。首要任務就是完善校園思政文化建設。定期組織開展以愛國精神為主題的實踐教育活動,通過校園宣傳欄目組建,介紹倡導中國精神,特別是針對實踐中中國精神革命先烈的典型事跡內容開展思政教育。中國精神有關的革命事跡可以通過圖書館資料進行了解,教師和學生可以在閱讀。例如針對組織開展以中國精神為主題的實踐教育活動。校園社團可以組織紅色歌曲比賽、歌頌紅色詩集、紅色事跡演出、舞蹈比賽、愛國主義影片播放來紀念革命先輩等活動,增強大學生的思政教育實踐性,從而提升學生學習中國精神的熱情。
(三)開展多元化的創新型教育形式
當代教育中,教學設計是最基礎的,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使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從而提升教學質量。多媒體信息技術被廣泛的應用到教學中去,借助信息媒體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將抽象的變的事物變的具體化,從而讓學生更好的加深理解知識點。教師借助信息媒體進行教學,不但可以提高教師在數學課堂中的教學水平,還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中更好的集中注意力,來配合教師授課的過程。從而減輕教師工作量的同時,優化教學課件的質量,使抽象化的中國精神變的豐富多彩,立體生動。這同時也要求著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知識技能的儲備。教師在進行中國精神教育的重心應當在于依據學生綜合特征、符合時代發展。從全面到具體化。由傳統教學中以教為主轉變為以學生學為主,融合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更新教學目標,從而提升中國精神的教育工作。例如,案例教學法、生活化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實踐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可依據教學內容針對性的實施從有效施教。其次可以將教材教學作為教學過程中的基礎,可以創建線上網絡教學和實踐教學為第二課堂。多媒體教學可以提升學生的熱情和興趣,可以成為實現教學目標的有效途徑。除了課堂基礎教育外,還可利用開放式教學,根本上就是使學生可以自主學習、進行合作探究、自由學習,從而促進學生發散思維,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一種創新型的教學手段。教師可以在互聯網中分享教育資源,延伸學生課堂外的學習渠道。例如可以利用校園內的信息化媒體資源與學生進行互動教學,當代大學生更加青睞于網絡學習,以此除了利用校園廣播﹑??猓@互聯網平臺也可以為中國精神教育提供更豐富的學習資源和有效的途徑,微信、微博、抖音、專題網站等互聯網手段的應用可以使大學思政教育更生活化、具體化,從而可以更深刻的對中國精神進行學習理解[3]。
四、總結
通過對中國精神對大學生的價值功能以及中國精神對大學生思政引導的意義進行分析,不斷提升教師自身綜合素質,開展多元化的創新型教育形式,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教育從而激發學生熱情,對學生進行中國精神的思政引導。中國精神教育具有重大的意義,不僅是弘揚繼承革命精神,增添愛國情懷,也是培育綜合型人才的一種途徑,從而推進社會的進步,滿足國家的發展需求。
參考文獻:
[1]馬波.“抗疫”視域下“中國精神”詮釋與大學生思政教育[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12):100-104.
[2]張國彪.人類命運共同體視域下大學生中國精神培育探析[J].綏化學院學報,2021,40(3):176-178.
[3]李麗紅.互聯網+時代大學生“中國精神”培育路徑研究:以廣東省4所高校為例[J].南方論刊,2019(6):101-103.
課題項目:河北省高等學校黨的建設研究會課題項目研究成果,疫情防控背景下的中國精神對大學生的價值功能與思政引導研究(編號:GXDJ2021B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