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洋 祿盛 陳翔 馬瑩 鄧聰穎
摘要:“理論力學”課程是機械、土木、力學等大多數(shù)工科學生接觸的第一門專業(yè)課程。該課程在力學學科層面是入門的課程,既需要有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又具有很強的理論性,根本任務是服務于工程需求。作為專業(yè)課的開端,該課程中的思政建設在整個專業(yè)課體系中擔負起了育人先鋒作用。結合該課程的特征,教學團隊在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和教學評價等方面進行了相應的改革,結合課程思政要點,進行相應思政元素設計,并進一步實踐探索。
2019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次年5月,教育部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對課程思政建設進行全面部署,專業(yè)課課堂作為課程思政的“主渠道”被重點提及。作為大多數(shù)工科學生接觸的第一門專業(yè)課,“理論力學”對于推進課程思政建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至關重要。
“理論力學”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分析能力,包括理論建模的抽象能力和針對各類模型的力學演算能力等,掌握物體在剛體情形時其機械運動的分析手段和方法等,以及解決運動與力之間的關系,為后續(xù)專業(yè)課程打下基礎。此外,隨著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并結合我校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以“理論力學”課程為基礎的智能制造、機器人、先進制造及高端智能裝備領域均具有廣闊的發(fā)展前景,因此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具備學習其他基礎理論、掌握新科學技術的知識擴展能力。
1、教學改革探索
針對“理論力學”學科特點及課程思政具體要求,本課程在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和教學評價等方面開展了相關工作:
(1)教學模式,變傳統(tǒng)的填鴨式線下課堂授課為課堂教學為主線,在線課程為輔助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變“給出問題-講解灌輸-給出答案”課堂教學模式為“給出工程案例-提煉科學問題-探索學習原理-掌握基礎理論-驗證工程實用性”的工程思維更強的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
(2)教學內容,將“理論力學”的基礎科學問題與工程前沿熱點問題緊密聯(lián)系,將抽象的剛體、結構、機械運動機構與實際的無人機、長征火箭、高端數(shù)控機床、智能機器人等高端裝備相結合,讓教學知識點站在活的載體上,培養(yǎng)學生為國科研只想,大國工匠精神。
(3)教學評價,主要以開放式思考題和實際工程案例的綜合解答為評價手段,對學生以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情況予以考核,并采用視頻作業(yè)、工程案例搜集、翻轉課堂等教學活動展現(xiàn)課堂教學成果,從實踐之中培養(yǎng)科學倫理和工程倫理。
2、課程思政教學設計
結合“理論力學”的課程特征進行了部分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具體如下。
(1)通過課前和課件的紀錄片播放、課堂動態(tài)圖片和原理展示和背景介紹,讓同學們相互討論熱點科技問題。以鳥巢設計、港珠澳大橋等標志性的國家工程為載體引入“理論力學”靜力學部分課程內容,以北斗導航、嫦娥登月等航空航天事業(yè)為載體引入動力學和運動學內容。同學們在掌握工程問題背景之余,了解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事業(yè)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建立民主自豪感。立愛國之情和報國之志,樹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2)通過PPT報告、微信公眾號內容介紹、微視頻等方式,介紹重點領域的發(fā)展情況,探討我國與發(fā)達國家的差距,并討論發(fā)展對策。使學生們在樹立“四個自信”時要避免出現(xiàn)驕傲自滿、過于自大的情緒,在看到我國社會主義事業(yè)取得的偉大成就同時也要讓學生明確我國在芯片技術、高端智能裝備、精密數(shù)控機床、工業(yè)機器人等很多領域較發(fā)達國家仍存在較大差距,需要青年學子發(fā)揚艱苦奮斗精神,迎難而上,攻克瓶頸。明確我國基本國情,實現(xiàn)“兩個百年”奮斗目標。
(3)采用問題驅動和討論式教學,以輸電塔為例讓學生畫受力分析圖,培養(yǎng)工程素養(yǎng)、工程倫理,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展示2008年南方暴雪輸電塔垮塌的圖片,讓學生思考作為一名合格的結構工程師,應該具有何種科學素養(yǎng)和工程倫理,當經(jīng)濟性和安全性不能兼顧時,應如何進行取舍,引導學生在以后的工作生涯中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
(4)在質點和剛體的運行學中,在研究航天器的運動軌跡時將其抽象為質點,在研究航天器的運行姿態(tài)時將其抽象為剛體,而在研究其空中對接時卻被視為變形體等,這些都體現(xiàn)了自然辯證法中“從實踐到認識再到實踐、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等的思想,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和科學方法。
(5)借助信息化手段,使用學習通在動量定理講授過程中,關于動量還是動能是運動度量之爭進行投票和討論。借助笛卡爾和萊布尼茨的科學之爭體現(xiàn)科學發(fā)展觀,不同觀點、假說的爭論是自然科學去偽存真、螺旋發(fā)展的核心驅動。動量定理力隨時間的累積引起動量的改變說明恒心的重要性,有恒心一切皆有可能,引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體現(xiàn)出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突出道路自信,強調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
(6)大量采用案例教學法,通過大國重器強化愛國主義和“四個自信”。課程引入以大國重器東風導彈為例,多媒體播放東風導彈發(fā)射視頻引起學習興趣,采用課堂討論導彈是如實現(xiàn)導航定位的,說明其慣性導航系統(tǒng)的工作原理蘊含的就是動量矩定理;在動量矩定理應用時引導學生思考工程中的應用以及大家熟悉的衛(wèi)星,比如第一顆東方紅一號和墨子號衛(wèi)星,體現(xiàn)我國在量子科技領域的領先地位闡述我國的科技發(fā)展之路以及目前的領先地位。強化愛國主義教育,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前輩們做科學研究的科研精神,鼓勵學生打好基礎,投身科研及國防建設。
(7)為了后續(xù)課程需要,增加“理論力學”的高階部分機械振動基礎,采用問題驅動和案例教學方法,通過PPT生動講解風振、地震載荷給結構帶來的不利影響,但同時注意自然辯證法中的辯證看問題,事物都有兩面性,我們要討論振動在工程機械中的可利用性。使學生認識到振動的利弊,然后通過理論的講解,使學生了解如何利用有利的振動,避免有害的振動,辯證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們認識到力學的研究方法中充分體現(xiàn)了自然辨證法的規(guī)律。
3、小結
為達成課程思政在“理論力學”課程中的立德樹人效果,本課程團隊進行了部分教學改革,充當課程思政建設的第一主角。在教學過程中進行課程思政探索,尋找思政教育與本課程教學的結合點,設計相應的課程思政教學計劃,采用多種教學方式推動專業(yè)課的課程思政建設,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EB/OL].(2019-08-14) http://www.gov.cn/zhengce/2019-08/14/content_5421252.htm
[2]教育部關于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 OL].
(2020-06-05)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3]任艷榮,陳佩佩,白會娟?;凇袄碚摿W”慕課的混合教學模式的實施[J]. 教育教學論壇, 2022,(8):10-13.
[4]張娟.基于進階式力學思維培養(yǎng)的理論力學教學研究[J/OL].力學與實踐.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11.2064.O3.20220128.1603.004.html
作者簡介:趙洋(1988-),男,重慶郵電大學副教授.
基金項目:重慶市高教學會2020年“高校產學合作教學改革”專項研究課題(CQGJ20ZX009);重慶郵電大學“課程思政”試點示范課程(XKCSZ2140、XKCSZ2141);重慶郵電大學教改項目(XJG20212,XJG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