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摘要:有效提問是高效課堂的根本,具有科學性。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重視課堂提問,掌握課堂提問的藝術,是培養學生思考力的有效途徑。教師要重視對問題的精心設計和組織,優化提問技巧與方法,鼓勵學生思考并勇敢回答問題,使問題更有效,讓課堂教學煥發光彩。
關鍵詞:優化;提問技巧;思考力;有效性
提問作為益智課堂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是實現學生思考力培養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徑。教學中教師的提問重在以學生思維發展作為著力點的教學活動,提問技巧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原創思維。面對學業繁重、升學壓力大等問題,正困擾著課堂教學中對學生思考力的培養。于是,教師提問就顯得尤其重要,在任何學習方式、教學環節都是必不可少的。在傳統教學中,教師之間對同一內容的不同問法,都會直接影響著整節課的教學效果;同一位老師對同一問題在不同的班級授課,提問的技巧不同,最終的教學效果也可能存在巨大差異。
所以,教師怎樣科學的、有效的提問是高效課堂的根本,也是益智課堂探索的重要問題。
《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要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知識的學習、能力的提高與思想方法、思維方式的掌握融為一體。”道德與法治課要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社會現實與自我成長問題,在自主探究和獨立思考中增強道德學習能力。“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教師設置的問題要立足課堂,具有生成性,富有啟發性,是基于課堂提出的思考性問題,點燃學生思維火花,適時引導學生在沖突中認清問題實質,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具有思考性的課堂提問,有賴于教師對問題的充分研究,應避免“是不是”“對不對”等偽問題的出現。
高效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是通過問題設計啟發學生思考、創設生活化情景幫助學生體驗感悟,進而實現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老師應將教材知識點、德育點隱含在具體情境材料、生活場景或課堂活動中,設置有針對性、指向性、探究性、層次性、遞進性的問題。問題設置不是簡單羅列,而是層次遞進、推波助瀾,使學生經由對問題的思考,拓展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培養思維的深刻性和靈活性。教師自身需要轉變自己的提問方法,注重問題的導向,選擇合適的提問技巧,以此來吸引學生,引導學生思考。
本文結合實際教學案例,對其進行策略尋求,以其為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提問技巧的提升以此培養學生思考力提供一些參考。
一、在生活剖析中啟發學生思考
新課標強調“初中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倡導學生聯系社會現實生活透析實際問題,“學會面對復雜的社會生活和多樣的價值觀念,以正確的價值觀為標準,作出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選擇”。從這個意義上說,道德與法治教學必須引導學生剖析社會生活,特別是剖析學生容易發生道德兩難的具體生活,在較為復雜的沖突性生活情境中感受思考的價值。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七課《關愛他人的教學中》,我選取了現在依然很火的社會問題的視頻材料——經典小品《扶不扶》。小品講述了一個小伙子扶起老人,反被冤枉,最終真相大白的故事。我引導學生看完這段視頻后,結合課本知識提出:“老人倒地后,我們到底扶不扶?”此問題為開放性的問題,答案不唯一,就是為了啟發學生不一樣的思考,探索他們在道德沖突下到底會選擇怎樣做。有學生回答到:“不管在何種情況下,我都會選擇去扶起老人,否則我的良心將會內疚不安。”。我又繼續問到:“老人摔倒后,所有同學都會選擇毫不猶豫的去扶起老人嗎?”這時有同學在思考后,舉手回答到:“我不會去扶起老人,因為我怕他訛我。現在有很多新聞都在說老人變壞了,我不想給自己找麻煩”。我對學生的不同回答做了適時的點評和概括,并又繼續追問他們,鼓勵他們多做思考:“如果當時你有手機,或者有其他人、視頻監控能給你做證明,你看著受傷嚴重的老人,你會去扶他嗎?”逐漸的,學生你一言我一語的搶著回答我的問題,他們的自我意識、內在學習動機被完全的激發出來。這堂課利用實際生活中存在的道德沖突引導學生能夠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問題,運用啟發的提問方式,增強了學生思考力的培養,提高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既學會了明辨是非,又樹立了正確的道德觀,讓學生在面對實際的社會問題時,能做出合理的道德選擇,解決了本課的難點。
二、從批判質疑中引領學生思考
教材作為“引子”,文本內容構成中留有許多空白,老師可以自行對文本進行有意義的“沖突性”探索,進行質疑和問難,通過合理的推導,構建出新的價值意義。從而將思考、甚至更高一層的思辨,從教材文本延伸到學生生活,從學校生活延展到校外生活,從個人生活延引到國家生活,避免了學生在思考中對極端主義的認知和偏激主義的表達。
例如:面對“在生活中總有一些人不能做到以禮待人,我們該怎么做”這個問題。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四課《以禮待人》的教學中,教材基于學生身心特點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用“負荊請罪”的典故,說明對于別人的無禮行為要以禮相待,態度謙恭,以情感人,與人交談時多用商量的口吻說話。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禮”更具多層次的含義,事例已不完全符合道德倫理和當今社會現實,老師有必要啟發學生的再思考。我引用了2017年6月在中國西藏洞朗地區,印度士兵無視國際禮儀公然越過邊界進入中國境內,中國政府和國防部采取先禮后兵的做法予以堅決還擊的例子。讓學生思考:(1)中國對待無禮的印度的態度是什么?(2)中國為什么這樣做?(3)這對我們講究禮儀有什么啟迪?學生通過正反事例的思考得出:印度的行為是一種“打臉”中國的行為,損害了中國的利益和尊嚴。我們必須要有是非辨別能力,對于有損人格尊嚴和國家利益的無禮行為要堅決還擊。在這樣一個歷史視角下,思考過程對于發展學生思維完整性,防止形式化表面化認識有很大益處。
三、于問題追索中延展學生思辨
有意義有價值的問題是學生思維的“生命禮贊”。道德與法治教學應設計有思維張力的問題,讓學生直面成長中遇到的問題、真實的社會問題和有教育意義的現實問題,讓他們能在教學中在有序推進和深度追問中合理生成、求同存異,培養善思考有思想的中學生。如果問題過大過深,遠離學生認知,學生就不可能理解問題意圖,從而產生畏難情緒。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九課《認識總體國家安全觀》中,教材提問“你如何看待當前我國面臨的安全形勢?”這一問題顯得過于宏大、復雜、空洞,需要學生基于國家各個層面的安全狀況作出整體分析,超越了初二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對他們來說很難回答出來。如何解決難點,我在教學中修改成了可操作實施的具體的問題:(1)請搜索國家安全形勢相關資料,提煉對國家安全形勢的判斷與看法,在全班交流分享。(2)國家安全僅僅指領土主權安全嗎?國家安全內涵發生了怎樣的變化?(3)這對國家有何積極意義?通過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追問過程,學生提煉信息、歸納演繹、分析綜合的思考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總之,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離不開學生的生活體驗和獨立思考,社會要求只有通過學生獨立思考與實踐才能更好的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優化課堂提問的方法,多角度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作為主導者的我們,應該將正確的價值引導蘊含在有價值的問題當中,促進學生思考力提升的同時,也促進了學生思想品德的健康發展,讓道德與法治課堂真正煥發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