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輝
摘 要:對“雙減”政策提出“嚴控書面作業總量”“創新作業類型方式”等新規定,語文教師應創新教學理念,兼顧語文課標的“雙減”的教學原則,并完善新作業模式。要靈活把控好教學時間,協調好課上訓練與課后作業的時間,精心設計題目類型,做到實效性和創新性有機地結合,題目設置與單元的課程設置有機地結合,另外還要注意作業的批改與激勵,多層次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
關鍵詞:雙減政策; 初中語文; 作業優化
引言
雙減”背景下,教師進一步優化作業管理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也是推進素質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作業管理主要包括作業設計、指導、批改、評講等環節,只有環環精心落實,才能更良好地發揮作業的教育功能,從而帶動教育質量的提升。初中語文作業管理的核心要求是:兼顧《語文課程標準》和“雙減”政策的要求,作業設計應體現三維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初中語文作業優化的意義
(一)檢測課程教學效果
語文作業是促進學生語文學習,以及評價教師教學效果的主要手段。語文作業的優化管理可以更好地發揮語文作業的監測和反饋功能,正確掌握學生學習目標完成狀況,并及時發現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同時充分發揮語文作業評價教學的主要功能,促使老師反思和改善語文教學。
(二)提升課程教學質量
語文作業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的必要補充。作業設計和實施的科學合理安排能夠幫助學生鞏固語文知識、形成語文能力、培養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幫助教師改進教學行為,提升教學質量。
(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語文作業要讓學生在真實的語言情境和積極的語言實踐中,積淀豐富的語言知識,訓練語言文字運用的技能,同時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提高思想品位,培養高雅的審美情趣,,積淀厚重的話語底蘊,從而全方位提升學校的語文課程核心素質,實現了語文專業“以文化人”的教育功能。
二、初中語文作業優化與管理的具體措施
(一)控制作業總量
中學的語文課程要控制學生作業量, 精心選擇并合理配置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四類作業, 以切實減少中小學生沉重的語文教學作業負擔。作業設計要充分考慮每個學生的完成時間, 保證大部分語文書面作業能夠在校內完成,加強學科組、年級組作業統籌,初中學生每天各學科書面作業平均完成的時間不大于九十分鐘。
(二)精選作業內容
語文老師要深入開展寫作調研活動,以語文課程的核心素養為指導,經過選編、修訂、創編,系統設計適合學生各年級特征和學習規律的語文寫作。切實解決機械、不合理教學作業,減少重復性、懲罰性的教學作業。不得將同一套試題或教輔書上的一連多頁教學內容當做家庭作業。語文作業內容的設計,一要突出基礎性,以保證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形成。比如學生詞匯積累、文學及文化常識識記、文章思想梳理、文意理解等。二要強調典型性,創了能夠“以點帶面”“以題帶類”的新型作業,有效推動了知識點轉化。如按照文本特點設計的讀寫寫作,按照寫作的方法性知識設計的段落寫作,以及按照語言現象設計的歸類整理的寫作等。三要加強探究性,使學習者通過對漢語材料的比較與整合發現探究,獨立建構語文認知,從而感悟語言文字的基本特征與使用規則,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四要強調整體性圍繞單元整體來全面分析任務設計,將任務結構化,避免片斷化,如單元課文的關聯分析、單元課題的研習等。
(三)豐富作業形式
語文課程是一種全面掌握語言文字運用規律的綜合型、實踐型的學科,要轉變過去以書面為主的單調寫作形態,積極設計種類多樣化的語文作業。書面寫作要防止內容機械復雜、呆板無趣,進一步加強情景設計,整合活動因素,積極創造新寫作類型。[1]如認識摘抄類,可使用詞語接龍,制作認識卡片、名句書簽、警句歸類等文章樣式;應用表達類,可制作班級的學術文集、撰寫社會調查報告和新聞廣播稿、撰寫公共號文字等。進一步強化對日常生活用語的口頭表述類寫作。口頭表述能力是語文聽說讀寫四種能力中不可分割的內容,老師要根據學校課程中的口語交際教學,設計具體口頭語言作業,指導學生針對具體的話語情景與不同的對象,開展文明得體的表述和溝通活動。如配樂朗誦,美文展播、班級辯論賽、話題研討、好書分享、班級演講賽、主持達人評比等。還要設計豐富多元的實際活動類作業,使學生在實際的社會生存情景中發揮語文核心素質。如根據地方的民俗文化和現代社會生活熱點,分組開展文化場所觀光、民風民俗研究、新媒體專訪、流行語研究、課本劇演出等實際教學活動。
(四)把握作業難度
老師既要深入研究學校語文課程規范和教學特點,又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年級特征和知識水平,以保證作業難易適中。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提倡分層分類布置作業。基礎性寫作面向全體學生,以實現基礎目標;探究性寫作面對語文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幫助其實現發展目標。引導老師針對學生的語文發展需要,設計彈性寫作和個性化作業,給老師與學生作業上的自由選擇權。[2]語文寫作也要力避“繁難偏怪”和“超前超標”,在七、八年級時不應該布置中考難度的寫作。
(五)作業指導與評價
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作業指導。 教師講清楚作業的目的和要求后,應對學生進行方法指導幫助學生做好必要的知識準備。課后作業首先要確定學生完成寫作的主要途徑方法,并進行正確指導,及時批閱書面類型作業。對聽說類型、展示類寫作做出及時評價有效講評。認真記錄寫作中的問題現象,剖析具體問題并給出處理方法。面對共性問題時,向全班反饋;個別問題,獨立指導。在講評時,指導學生根據作業的完成狀況來分析學業利害得失,進行多元化評價。針對學生的情況和作業形式,豐富評價的主體,并將老師評價、學伴評價和學生自我評價有機融合在一起。 評價可采用等級評價、評語等形式,注重評價的激勵性。
總結
綜上所述,在“雙減”的背景下,中學語文老師們既要保持立足語文課教學目標需要,也要抓住學校教育政策精神,進一步探索合適的教學作業優化模式。只要我們不忘教學初心,立足語文教育特色,根據學生整體發展特點,教學作業設計應體現三維目標,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 徐鵬.基于語文學科大概念的教學轉化[J].中學語文教學,2020(03):4-10.
[2] 威金斯,麥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95-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