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久才
(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 佳木斯分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7)
水稻是黑龍江省的主要糧食作物, 在農業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 稻瘟病是影響水稻產量的主要病害之一,其中以葉瘟、穗頸瘟危害損失最大,輕發田減產10%~20%,重發田減產40%~50%,甚至顆粒無收[1,2]。 化學藥劑是水稻生產上防治稻瘟病的重要途徑, 單一藥劑的連年使用會導致致病菌的抗藥性增強, 藥劑防治效果下降, 甚至失效。因此,篩選對水稻稻瘟病有效的藥劑顯得十分迫切。 本文試驗了9%吡唑醚菌酯微囊懸浮劑對水稻稻瘟病的防控效果, 旨在為該制劑在水稻上的安全使用提供科學依據。
1.1.1 供試藥劑 9%吡唑醚菌酯微囊懸浮劑,巴斯夫(中國)有限公司生產;75% 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劑(拿敵穩),拜耳公司生產。
1.1.2 供試作物 富合2 號, 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佳木斯分院提供。
試驗設在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佳木斯分院,試驗田地勢平坦,肥力中等,草甸水稻土,各小區栽培條件、 水稻長相均勻一致, 除藥劑處理因素外,其他管理措施一致。
試驗設9%吡唑醚菌酯微囊懸浮劑55.56、64.44、73.33 ml/667 m2,對照藥劑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劑23.33 g/667 m2,另設清水對照,共5 個處理,4 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面積36 m2。
1.3.1 稻瘟病葉瘟 6 月17 日首次施藥前調查病情基數,施藥后14 d、21 d 和28 d 調查各級病葉數,計算病情指數和防效。
水稻葉瘟調查方法: 調查在空白對照充分發病時進行;每小區五點取樣,每點取50 株。每株調查旗葉及旗葉以下兩片葉。葉瘟分級標準(以葉為單位):0 級:無病;1 級:葉片病斑少于5 個,長度小于1 cm;3 級:葉片病斑6~10 個,部分病斑長度大于1 cm;5 級:葉片病斑11~25 個,部分病斑連成片, 占葉面積10%~25%;7 級: 葉片病斑26個以上,病斑連成片,占葉面積26~50%;9 級:病斑連成片,占葉面積50%以上或全葉枯死[3]。
1.3.2 稻瘟病穗頸瘟 7 月23 日施藥前調查病情基數,施藥后20 d 調查各級病穗數,計算病情指數和防效。 水稻穗頸瘟在水稻成熟期每小區隨機五點取樣,每點調查50 穗。
穗頸瘟分級標準(以穗為單位):0 級,無病;1級,每穗損失5%以下(個別枝梗發病);3 級,每穗損失6%~20%(三分之一左右枝梗發病);5 級,每穗損失21%~50%(穗頸或主軸發病,谷粒半癟);7級,每穗損失51%~70%(穗頸發病,大部癟谷);9級, 每穗損失71%~100%(穗頸發病, 造成白穗)[4,5]。
1.3.3 產量 成熟后每個小區選取有代表性的2點,每點調查5 穴的不實率和千粒重,全區收獲脫粒,測含水量,折成14%水分計算產量。
1.3.4 藥效計算方法

式中:CK0為空白對照區施藥前病情指數,CK1為空白對照區施藥后病情指數,PT0為處理區施藥前病情指數,PT1為處理區施藥后病情指數。1.3.5 數據分析 采用DPS7.05 進行數據處理及分析。
由表1 可以看出,9%吡唑醚菌酯微囊懸浮劑對水稻葉瘟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用藥后處理3 對水稻葉瘟的防效為80.00%~83.98%,在用藥后21 d 防效達到最大,極顯著高于對照藥劑,且持效期長, 用藥后28 d 處理3 防效還保持在80.00%與其他處理差異達到顯著水平。

表1 9%吡唑醚菌酯微囊懸浮劑對水稻葉瘟的田間防治效果
由表2 可以看出,9%吡唑醚菌酯微囊懸浮劑對穗頸瘟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施藥后20 d,處理3 防效最高,達到80.26%,顯著高于對照藥劑,處理2 與對照藥劑防治效果相當。

表2 9%吡唑醚菌酯微囊懸浮劑對水稻穗頸瘟防治效果
從表3 中可以看出, 處理3 千粒重最高,為27.33 g, 與其他處理差異顯著, 不實率最低,為3.17%,與對照藥劑相當。 處理3 的產量最高,為9 091.54 kg/hm2,較對照增產10.48%,顯著高于對照藥劑。

表3 9%吡唑醚菌酯微囊懸浮劑對水稻產量及產量構成因素的影響
試驗藥劑9%吡唑醚菌酯微囊懸浮劑對水稻葉瘟和穗頸瘟均有較好的控制效果。 于田間始見水稻稻瘟病病斑和水稻齊穗期各噴一次, 對葉瘟和穗頸瘟的最高防效分別為83.98%和80.26%,顯著優于對照藥劑。9%吡唑醚菌酯微囊懸浮劑對水稻具有增產效果,增產率為4.17%~10.48%。 建議今后可作為水稻稻瘟病防治的有效藥劑在生產中推廣使用。
從試驗結果分析看, 處理2 和處理3 對水稻葉瘟和穗頸瘟的防效均顯著高于對照藥劑, 因此建議最適使用劑量可為64.44~73.33 ml/667 m2(有效成分用藥量為87~99 aig/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