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晨怡
荔枝物流供應模式的適應性探究
梁晨怡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商學院湖南長沙410000)
我國是世界上第一大荔枝生產國,因此,荔枝物流供應鏈顯得尤其重要。夏季,荔枝容易發生形變和腐壞,從而降低荔枝的經濟價值。荔枝物流供應鏈包括采摘后的分裝、冷鏈預冷、冷鏈運輸和終端銷售等。根據統計資料,荔枝的物流運輸損失率在20%以上。因此,有必要對荔枝物流供應模式的適應性進行研究,文章提出了優化荔枝物流供應模式的對策。
荔枝;物流;供應鏈;模式;適應性
荔枝性喜溫濕多光,原產于我國南方地區,以廣東、廣西、福建、四川、云南、臺灣等地種植最多。然而據統計,部分荔枝產區出現了果農增產不增收的怪象,收購價格更是同比下降。滯銷問題時常出現,不僅影響了荔枝產業,而且給果農帶來了較大損失[1]。廣東的荔枝馳名中外,在原生態栽培技術的加持下,廣東荔枝營養豐富,口感甘甜,由于其特殊的結構和旺盛的新陳代謝,一經摘下,荔枝就非常容易腐壞。荔枝腐壞變質造成的年損失占荔枝總產量的20%以上[2]。
近年來,不少學者對荔枝的保鮮、流通及供給量等問題提出了對策建議。伏開放等認為我國冷鏈物流設施落后,行業標準不健全,人才匱乏,第三方冷鏈物流發展緩慢等;曾志雄等認為,為了降低生鮮農產品的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應該采用合適的供應鏈模式;蔣儂輝等建議,物流經理對上游的新鮮食品供應鏈在運輸成本優化決策方面,以最小化總成本,同時保持食品質量超過可接受的水平[3]。
自2018年我國荔枝產量首次突破300 t后,荔枝的產量逐漸穩定并持續增高,不僅歸功于優渥的自然條件,而且還歸功于政府利好政策的出臺和國家荔枝產業服務體系的深入實踐。正是這些,為荔枝的高產奠定了硬背景和軟實力。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成立了荔枝標準化生產示范園聯盟,荔枝標準化生產示范園聯盟多次組織或協助舉辦技術培訓會議,不僅激發了荔枝產業從業人員的生產積極性,還提高了荔枝生產工作的科學性[4]。
根據國家荔枝龍眼產業技術體系綜合試驗站數據推算,云南省荔枝產量增幅最大,達到6.54%,其次是海南省和四川省,分別增長3.28%和2.60%[4]。其原因是近年來荔枝市場價格的上漲激發了種植戶的生產積極性,使得曾經拋荒了的果園重新被納入生產,而且還出現了更多的新品種。
荔枝品種繁多,市場上規模較大的品種也有三十多個。然而,荔枝種植產業資源較多集中在少數荔枝品種中,這部分荔枝的產量巨大,而其他次要品種因為很少有人栽培而無法與消費者見面。目前主產區的主要品種為黑葉、妃子笑、懷枝、桂香、白糖罌等,這幾個品種的合計產量占總產量的70%以上。
2020年,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全國荔枝產量大幅增長,上市時間過于集中,同一時期內供大于求的市場行情導致荔枝價格持續下跌。當年,荔枝的收購價為4.31元/kg,綜合批發價10.53元/kg,綜合零售價16.13元/kg,與2019年同期相比,價格均下跌20%以上[4]。
荔枝的水分含量高,呼吸作用強,導致水分容易流失,從而腐爛,它的貯藏時間只有幾天,且果肉不耐運輸。唐代白居易在《荔枝圖序》中說:“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因此,荔枝的經濟價值的高低取決于從果農手中到消費者手中所消耗時間的長短。這一消耗的時間與荔枝的經濟價值成反比例關系,流通速度越快,荔枝的新鮮度越高,經濟價值也就越高。
荔枝的易腐性決定其存放時間不能過長,所以消費者通常采取少量多次的購買行為,以確保其購買的荔枝到食用時依然能夠保持新鮮。因此,荔枝的零售物流具有單次需求量少、購買次數頻繁的特點。這就對物流行業提出更高的要求:偏向于滿足多變且靈活的消費需求。
荔枝的上市時間與其他生鮮水果一樣具有季節性,荔枝的上市期集中在每年6月—7月。產量的季節波動和持續消費之間的矛盾,要求貯運能夠靈活調節,即利用現代貯運的冷鏈保鮮技術,延長荔枝上市時間,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根據市場距離的不同,荔枝的物流供應模式也不盡相同,主要有無特殊處理物流供應模式、傳統冷鏈物流供應模式和全程冷鏈物流供應模式[1]。
無特殊處理物流供應模式是指荔枝從采摘到消費者手中,在每一個流通環節都不進行特殊的保鮮處理。這種模式在面對短距離銷售市場時表現良好,運輸保持在3 h~4 h以內,荔枝的新鮮程度得到很好的保證,具有儲存時間短、銷售速度快的特點。
傳統冷鏈物流供應模式是指從荔枝采摘到消費者購買的大部分環節都處于低溫環境[1]。傳統冷鏈一般使用普通運輸車,荔枝放在加滿冰的泡沫盒里。泡沫盒內的溫度雖然會隨著冰的融化而逐漸上升,但荔枝的質量能夠得到保證。這種供應模式主要面向省內或鄰省市場,運輸時間在4 h~24 h以內。調查結果表明,超市荔枝冷藏銷售的比例比農批市場高出很多,普通水果攤販賣的荔枝一般沒有冷凍保鮮。這表明傳統冷鏈物流供應模式不完善,供應鏈兩端容易發生斷裂。
全程冷鏈物流供應模式是指每一運輸環節都采用低溫可控技術,與傳統冷鏈物流供應模式相比,荔枝采摘后的各個階段都進行了不同的保鮮預處理,以此最大限度地保證荔枝的品質,同時,在運輸過程中采用冷藏保鮮車,荔枝在運輸過程中可以保持恒定的低溫,減少運輸和倉儲過程中因溫度上升而造成的損失[1]。總體來說,全程冷鏈物流模式可以面向國內北方的偏遠地區和國外市場進行銷售。
三種模式各有相應的適用情況。表1呈現了三種模式的適用范圍、主要特點和應用比例。
表1荔枝的三種物流供應模式比較
物流模式適用范圍主要特點應用比例 無特殊處理物流供應模式本地銷售運輸距離短,單位產品物流成本低損耗大,倉儲小約30% 傳統冷鏈物流供應模式省內或鄰省銷售運輸距離較短,單位產品物流成本較高,損耗較小約65% 全程冷鏈物流供應模式北方地區、國外地區銷售運輸距離最長,單位產品物流成本最高,損耗較小,倉儲較大約5%
研究荔枝運輸流通的適應性問題,從而進一步發展荔枝產業和提高農民收入,可以借鑒現代化的敏捷物流。
敏捷物流追求響應速度和服務質量,在系統建設中要求物流環節少、流程簡單、信息流暢。添加了大數據、條形碼和用于激光掃描設備的EPOS(Electronic Point of Sale)等相關技術的應用,如圖1所示。

圖1 敏捷物流模式
敏捷物流的物流環節最多不超過4個,采摘后的荔枝主要通過產銷自掛等方式直供,不通過產地批發市場,由農戶或農戶小組將采摘的荔枝包裝處理后,直接送到消費者購買市場,減少了不必要的中間環節,既能降低交易成本,又能減少荔枝的貯運損耗。
如果各主體之間能夠進行雙向信息交流,供求信息和物流信息能得到有效的反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市場信息不對稱,減少不確定性和風險性。例如,荔枝種植戶可以根據市場反饋信息,及時調整產品結構。
要解決生產脈動和消費連貫性間存在的矛盾問題,一方面,企業要積極推動冷藏技術的發展,確保荔枝的新鮮供應;另一方面,要將創新元素融入荔枝銷售,提升荔枝的附加價值,以滿足消費者對產品的多元化需求。在敏捷物流模式中,冷庫和加工企業的調節作用可以得到發揮。
作為食品銷售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舊型批發市場相比,超市、連鎖店勝在其干凈衛生的環境、完善的儲存運輸設施以及科學的管理體系。此外,隨著當前防疫手段的進步,再加上各商戶配備的保鮮設備,荔枝在市場中的快速流通、長時間流通得以實現。
目前,在運輸中,如預冷處理、全程可控低溫等,雖已成熟,但尚未廣泛應用。出于成本考慮,預冷處理方式多為“加冰”,效果無法與冷庫相比。中遠距離銷售時,能做到全程恒溫更是難得。
連接各主體信息反饋的平臺搭建尚未完成,集中統一調度困難,荔枝冷鏈物流供應過程中,容易出現車輛停運、人力浪費、庫存儲備不足等問題,難以使供應鏈各環節保持高度的協調性[3]。
目前,大部分企業依然沒有形成標準化和制度化的操作規范,致使企業物流運作模式難以滿足市場需求。如采摘后未進行預冷處,終端銷售忽視低溫保鮮,最終造成供應鏈“斷鏈”的現象。
很多荔枝原產地價格非常便宜,但外地市場上卻不乏天價荔枝。有關調查表明,物流成本占到其售價的一半以上。荔枝冷鏈物流成本主要包括運輸成本、折損成本和冷藏成本。普通的小攤因為進貨量不大,為了節約成本,一般采用常溫的保存手段,但是常溫狀態下的荔枝極易變質,因此這種折損成本就體現在了價格上。
通過政府政策、市場等手段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打造區域優質荔枝品牌,保護標志農產品的注冊,以此提高地方農產品的競爭力,組織建立專業種植合作社,給農民講解荔枝種植知識,進行采摘后物流保鮮的技術培訓[5]。做好宣傳和荔枝文化的周邊建設,確保荔枝以良好的形象送到消費者的手中。
荔枝產業與眾多鮮果產業一樣,規模經營的效益會更明顯。如成立合作社,可以搭建更廣的銷售平臺,利用互聯網電商,通過電子商務將荔枝分銷從原產地轉移到消費者手中。例如,淘寶菜鳥與茂名種植企業合作,為企業加持了專業化的物流和營銷流水線,包含貨品運輸、上下卸貨、冷鏈預冷,甚至包括尋找終端目標市場。形成產業規模經營優勢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農戶的經營成本,也能消除進入市場的盲目性,避免信息不對稱的情況。
近年來,國內快遞產業在逐步通過發展冷鏈技術壯大市場規模。在過去,荔枝主要由批發商向農戶低價采購,然后再進行二次銷售。中間商的存在不僅使銷售過程復雜化,還降低了農戶的收益。如今,農民可以將新鮮采摘的荔枝直接賣往電商平臺,經過分揀、包裝后,運往全國各地,在提高物流效率的同時,也能增加農戶的收入。此外,這一舉措也響應了“快遞下鄉”工程,使鄉鎮流通體系更加健全。電商在進行商品配送時,通常會采用聯合配送,也稱共同配送,即多家物流企業通過合作,為商戶提供配送服務的一種模式。這種協同合作的戰略思維不僅能夠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運輸效率,還可以帶動相關產業的共同發展,進而提高上游產業的競爭力[6]。然而,這種運營模式需要企業具備合作共贏的理念,做到信息共享,在執行過程中存在一定的挑戰。
形成產業規模優勢,需要政府、行業和企業等共同協作出力。在制度方面,國家要發揮主導作用,制定冷鏈物流的最低標準和強制性制度;行業則要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和號召從業人員嚴格遵守相關規定,營造良好的行業風氣;物流企業和荔枝生產企業制定相應的標準規范,以此滿足荔枝冷鏈物流的技術要求和溫控要求。
在荔枝重點產域周邊建立冷藏倉庫,保證荔枝在采摘后能夠在第一時間迅速完成預冷、溫控保鮮、初加工等工序;建立荔枝物流集散中心,進行二次加工,并完成結轉至各地的調配;做到全程利用有冷藏設備的運輸車輛,與各地的冷藏倉庫合作,能夠形成一體化的冷鏈服務;在面對目標市場的時候,利用商鋪攤位的冷柜設備做好荔枝“最后一公里”的配送。
國內外部分民營物流企業擁有齊全的設備,且經驗豐富,專業化程度高。荔枝的重點產域可以與這樣的第三方服務商合作,引進一定的先進物流模式,并鼓勵、引導和學習優秀的物流供應模式,從而改良現有的冷鏈物流模式,形成良性循環。
荔枝物流問題歸根到底是農產品的問題,其物流運輸費用很難大幅降低,且短期內技術性生產邊界難以改變。因此,需要依靠政府補貼和政策優惠來扶持荔枝物流產業。扶持龍頭企業購買先進的冷鏈儲存設備,建立良好的冷鏈倉庫,降低荔枝的冷藏損耗。促進物流產業的發展,能夠降低果農的成本,提高荔枝的銷量,進而提高果農的收入。
文章總結了目前荔枝的生產現狀,列舉了荔枝主流的三種物流供應模式并進行了比較,認為荔枝物流供應模式可以進行創新,如參考現代敏捷物流模式。在分析了現今荔枝物流存在的問題后,提出了相應的策略。簡言之,要想解決荔枝在物流供應過程中的損耗問題,首先必須保證擁有良好的冷藏保鮮設備,并在所有環節全程保持可控低溫,“最后一公里”的完成度也有待提高。解決農產品的運輸問題,不僅是改善物流供應模式的問題,更是“三農”問題,關系到農戶的生計和社會的發展。改善荔枝物流供應模式仍需突破瓶頸,攻堅克難,不留疑點和難點。
[1]季益彪,邱建偉.廣西荔枝冷鏈物流模式應用存在問題及對策[J].現代商貿工業,2021,42(3):36-37.
[2]趙偉.荔枝果皮褐變機理及防褐保鮮技術的研究[D].沈陽:沈陽農業大學,2003.
[3]伏開放,周國林,鐘杰凡.生鮮冷鏈物流模式分析——以廣東荔枝為例[J].物流技術,2019,38(6):20-22.
[4]齊文娥,陳厚彬,羅滔,等.中國大陸荔枝產業發展現狀?趨勢與對策[J].廣東農業科學,2019,46(10):132-139.
[5]陶章.廣西荔枝流通困境與對策[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7(31):45-46.
[6]宋世強.物流運輸管理決策優化問題研究[D].南昌:江西財經大學,2006.
10.3969/j.issn.2095-1205.2022.04.43
F713.32
A
2095-1205(2022)04-1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