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勇航,黃史青,郭華貴,朱進才
佛山市第三人民醫院,廣東 佛山 528000
精神分裂癥為精神科常見嚴重精神疾病,其自知力、用藥依從性較差,病情遷延,治療后常可反復發作,明顯影響患者的社會功能,且治療困難,利培酮等抗精神分裂藥物療效不夠理想,治療后易復發[1-2]。因此,需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自知力、用藥依從性,改善其療效和社會功能。近年來,有研究將認知療法應用于精神分裂癥患者,發現其有助于改善患者認知功能和社會功能[3]。因此,本研究觀察利培酮合并認知治療治療首發精神分裂癥對患者自知力、用藥依從性及社會功能等的影響并關注其安全性,可為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臨床干預方法的選擇及其療效和預后的改善提供參考,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8 年1 月—2019 年6 月佛山市第三人民醫院進行利培酮維持治療8 周合并認知治療8 周的50 例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研究組)臨床資料,并以同期行利培酮維持治療的8 周49 例患者為對照組,兩組患者均符合《國際疾病分類(第10 版)》(ICD-10)中精神分裂癥相關診斷標準[4],確診時處于疾病發作期,均為首次發病,年齡18~45 歲,性別不限,近3 個月內未經精神病藥物干預,無精神發育遲緩,無主要臟器嚴重疾病,無智力障礙,入組時無認知功能障礙,非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近6 個月內未經無抽搐電休克治療且未服用過促腦代謝相關藥物。研究組和對照組各基線資料比較具有可比性(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情況
對照組采用利培酮[名稱:利培酮片(思利舒);廠家:江蘇恩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劑型:片劑;規格:1 mg×40 s/盒;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50160]治療,初始劑量為1 mg/次、1次/d,兩周后增加至2 mg/次、3次/d,足量后維持治療8周。
研究組采用利培酮維持治療8 周合并認知治療8 周,利培酮治療方法同對照組,認知治療情況如下:(1)與患者進行溝通,形成良好關系,對患者的心理狀況、人格特征等進行了解,全面把握患者病情,向患者說明治療的目的以及治療方案,對患者的疑問和困惑進行了解和解決。(2)及時了解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情況,發現患者不良認知和負性思維情況,確認核心理念和需解決問題,從而確定認知干預的目標。(3)針對患者的不良認知和負性思維情況,設計規范日常活動并進行行為激活。(4)對患者的錯誤認知及邏輯錯誤進行討論和合理推論,鼓勵患者學習相應的挫折應對措施,強化患者錯誤認知和相關行為矯正,通過團體訓練游戲、病友交流會等多種活動,患者之間互相交流經驗和感受,互相鼓勵,進行重新歸因和認知重建,由責任護士對患者家屬每個月進行1 次健康宣教,使其對疾病形成正確認知和了解常見問題的應對處理方法,鼓勵患者家屬參與患者認知干預。
(1) 治療前、治療后采用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PANSS)[5]評定比較兩組患者精神癥狀,內容包括陽性癥狀、陰性癥狀和一般精神病理癥狀,各項目評分之和即PANSS 總評分,分值越高,患者癥狀越嚴重。(2)治療前、治療后采用自知力評定量表(SAI)[6]評價比較兩組患者自知力,包括疾病意識、精神癥狀標識及治療依從性三個方面7 個條目,評分0~2 分,總分0~14 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自知力越好。(3)治療期間完全遵從醫囑進行用藥和治療患者為用藥依從,評價比較兩組患者用藥依從率。(4)統計兩組患者震顫、焦慮、靜坐不能、失眠、體重增加、便秘、視物模糊等不良反應發生率。(5)兩組患者出院1 個月和出院1 年均采用個人和社會功能量表(PSP 評分)[7]評價比較社會功能變化,包括對社會有益的活動、個人關系和社會關系、自我照料、擾亂及攻擊行為4 個方面,總分0分~100分,分值越高,患者社會功能越好,其中0~30 分為社會功能極差,31 分~70 分為不同程度的殘疾,71分~100 分為輕度困難。(6)統計兩組患者治療后1 年內復發率。
采用SPSS 25.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ANSS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同組治療前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PANSS 總評分均降低而同期SAI 評分則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治療后SAI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ANSS評分、SAI評分情況(±s) 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ANSS評分、SAI評分情況(±s) 分
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表示P<0.05。
組別研究組(n=50)對照組(n=49)t值P值PANSS治療前84.46±4.86 84.44±5.08 0.020 0.984治療后43.94±3.26a 42.78±2.84a 1.886 0.062 SAI治療前6.31±1.14 6.33±1.25 0.083 0.934治療后9.82±2.57a 8.11±2.46a 3.381 0.001
研究組用藥依從性、出院1 個月和出院1 年的PSP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1 年復發率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用藥依從性、出院1個月和出院1年的PSP評分及復發率情況
兩組患者震顫、焦慮、靜坐不能、失眠、體重增加、便秘、視物模糊等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精神分裂癥是病因不明的常見的重性精神疾病,受陰性和陽性癥狀的影響,其病情反復、遷延,可導致患者知覺、學習記憶、言語、推理、注意、執行等多方面的認知功能損害,在精神分裂癥發病初期患者認知功能損害即已存在,且持續存在與整個疾病過程中[8-9]。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認知功能損傷可明顯影響患者的社會功能,給其家庭以及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且可明顯影響疾病康復[10]。因此,認知功能狀況亦是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評估的重要指標,在疾病早期及時對其認知功能癥狀的改善對疾病康復具有重要意義。精神分裂癥患者自知力和用藥依從性均較差,且有研究表明,自知力缺乏者的社會功能較差[11-12]。本研究亦關注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自知力和用藥依從性狀況,結果顯示,在治療干預前,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的SAI 評分多數在6 分左右,常規用藥干預的依從性僅約65%,其自知力和用藥依從性有待提高,而常規用藥后1年的復發率高于40%,因此,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自知力和用藥依從性,對改善患者社會功能和預后均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醫療模式和健康觀念轉變,目前對于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治療不僅要求控制其癥狀和降低復發率,還注重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量主要包括心理狀況、社會功能、身體健康等多個方面,而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因素主要有患者的精神癥狀、認知缺陷、自知力、藥物副作用等多個方面,尤其是自知力對患者的診治、療效預測、治療依從性以及疾病康復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義[13-14]。進一步證實了提高精神分裂癥患者自知力對提高其治療依從性以及療效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義。心理因素是影響治療的重要因素,在藥物治療的同時,進行心理干預對控制病情和提高療效均具有重要意義[15-16]。認知治療是心理學治療方法之一,主要特點是強調認知的作用,通過認知治療可幫助患者調整認知和表達情感,就診其不良認知和情緒反應,并在精神上給予患者關心和支持,使其盡快回復角色職能[17-18]。認知治療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已得到研究認可[19]。
因此,本研究亦在藥物利培酮治療的基礎上采用認知治療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并與單純應用藥物利培酮治療患者進行對比,觀察了其對患者自知力、用藥依從性及社會功能等的影響,結果顯示,單純應用利培酮和聯合認知治療均對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自知力的提高具有一定的控制效果,其中以利培酮聯合認知治療的自知力改善效果更佳,且利培酮聯合認知治療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用藥依從性,更有利于其病情控制,患者出院1 個月和出院1 年的PSP 評分更高,社會功能更佳,且治療后1 年復發率更低,其預后情況更好,且兩種治療方案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認知治療干預不會增加不良反應的發生,總體治療可行性和安全性均良好。
總之,首發精神分裂癥在藥物利培酮治療的基礎上采用認知治療有利于其自知力和用藥依從性的改善,從而有效促進患者社會功能的恢復和預防疾病復發,是首發精神分裂癥安全可靠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