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艷芳
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產科,河南 鄭州 450000
高危妊娠管理是產婦保健的重點問題,尤其對初產婦而言,如何保障母嬰安全、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是產科護理的重要內容。正確評估高危妊娠危險程度并納入產婦安全保健網絡系統,根據不同產婦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干預,對保障母嬰安全有著重要意義。化驗預警反饋系統可縮短患者產檢時接取報告的時間,避免患者出現報告看不懂的問題。同時,可根據產檢報告進行風險預警評估,針對不同高危程度產婦進行分級管理,有助于進一步提高護理質量,確保產婦安全[1-2]。化驗預警反饋系統下的護理模式對識別高危妊娠、加強產婦管理有著重要意義,但其具體效果、對妊娠結局影響如何仍缺乏大數據支持。本研究選取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高危妊娠初產婦,以分析化驗預警反饋系統下的護理模式臨床價值,報告如下。
選取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2018 年11 月―2020 年3 月收治的71例高危妊娠初產婦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35 例和觀察組36 例。對照組:年齡24~31 歲,平均年齡(27.68±1.49)歲,孕周19~31 周,平均孕周(24.93±2.28)周,高危程度為輕度11 例,中度19 例,重度5 例。觀察組:年齡23~32 歲,平均年齡(27.45±1.62)歲,孕周18~32 周,平均孕周(25.13±2.41)周,高危程度為輕度10 例,中度20 例,重度6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年齡、孕周、高危程度)具有可比性(P>0.05)。
(1)納入標準:均為初產婦,臨床孕檢診斷為高位妊娠,年齡>20歲,單胎妊娠,均于醫院進行系統產檢,臨床資料完善,語言溝通能力正常,可獨立完成調查問卷,患者知情本研究并簽署同意書。(2)排除標準:認知功能障礙,合并嚴重肝腎功能異常,不準備在醫院分娩。
1.3.1 對照組 實施常規產檢護理,常規監測生命體征、胎心變化、腹圍及宮高等各項指標,根據檢驗結果進行護理干預。護理人員向患者及其家屬進行高危妊娠健康宣教,根據患者不同高危因素、孕周及危險程度,制定調養方案,并進行一對一指導,可通過微信、宣傳手冊等方式,加強孕期相關知識普及。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結合化驗預警反饋系統下的護理模式。(1)高危妊娠孕婦登記產檢信息時給予獨立產檢號,可通過此號碼掛特診產檢,并根據此號碼自動獲取檢驗數據,將化驗結果輸入預警系統平臺,對于不同高危程度的患者,由護理人員電話反饋,告知其相關注意事項。若患者出現尿蛋白合并高血壓、膽汁酸高及血糖高等癥狀,可及時到院復查,并進行干預,預防后期不良事件發生。若僅為單純血糖或其他單項指標過高,可指導患者取相應產科聯合用藥干預。(2)采用風險預警評估進行分級,根據患者高危程度分為輕度高危(標記黃色或紫色)、中度高危(標記橙色)及重度高危(標記紅色)。黃色:合并甲狀腺疾病、哮喘、高齡及貧血,或存在瘢痕子宮、不良孕產史(本研究中均為初產婦,無此項)。紫色:合并肺結核、HIV 及肝炎等傳染性疾病。橙色:羊水過多、胎盤前置或合并肺功能、心臟功能及嚴重甲狀腺功能疾病。紅色:合并嚴重心臟病、惡性腫瘤及腎疾病。(3)根據不同風險預警評估進行針對性管理。紫色預警患者轉移至專業科室進行治療。黃色預警患者進行定期產檢、孕期監護,復診1次/月,且復診時進行再次評估。橙色預警患者進行孕期全程監護,并進行針對性診治。紅色預警者進行專家會診,若必要,應轉入三級醫療機構進行治療。(4)持續質量改進。規范護理人員操作,開展理論、實踐相關培訓,確保護理人員專業水平。完善護理工作流程及標準,按規定要求護理人員。定期發放護理人員調查問卷,了解患者對護理工作的認可程度及建議,積極進行改善。護理人員對患者日常進行跟蹤管理,通過微信、電話及門診隨訪等方式,叮囑患者調節情緒,規范作息,營養飲食,保持良好狀態。
(1)統計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包括嚴重貧血、感染、羊水過多、宮內窘迫及血糖過高等。(2)比較兩組患者成功分娩率。(3)比較兩組患者分娩后新生兒出生后1 min、5 min Apgar 評分,正常為10 分,7 分以下為輕度窒息,4 分以下為重度窒息,分值越高,表明新生兒狀況越好。(4)比較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采用醫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量表進行評估,內容主要為對護理過程的評價,包括專業水平、服務態度及不良事件等,分值0~100分,>90 分為很滿意,80~90 分為較滿意,<80 分為不滿意,總滿意度為很滿意和較滿意的總和。
采用SPSS 22.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不良事件發生率為8.33%,低于對照組的28.5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860,P<0.05)。
觀察組成功分娩27 例,對照組成功分娩18 例。觀察組成功分娩率為75.00% (27/36),較對照組的51.43%(18/35)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248,P=0.039)。
分娩1 min觀察組Apgar評分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娩5 min 兩組新生兒Apgar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新生兒分娩1 min、5 min Apgar評分情況(±s) 分

表1 兩組新生兒分娩1 min、5 min Apgar評分情況(±s) 分
組別觀察組(n=36)對照組(n=35)t值P值分娩1 min 8.13±0.65 7.59±0.71 3.344 0.001分娩5 min 9.02±0.84 8.87±0.79 0.775 0.441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情況 例(%)
妊娠期相關并發癥或其他致病因素均可威脅產婦、胎兒或新生兒健康,導致高危妊娠,嚴重威脅母嬰健康,是導致早產、流產及圍產兒死亡的主要因素[3]。由于初產婦既往無妊娠經歷,自護能力較弱,如何加強高危妊娠初產婦孕期保健管理是保障良好妊娠結局的重要護理方向。常規產檢護理流程繁瑣,檢查項目、人次較多,需患者自行取報告、復診,有報道顯示,93%的孕婦產檢次數>5次,80%以上的孕婦產檢次數>10 次,且高危妊娠患者產檢次數更多,常規產檢護理檢查時間較長,可能耽誤臨床治療[4]。臨床經驗表明,多數初產婦對醫學常識了解較少,對產檢報告存在不懂或不會查看的情況,為避免上述問題影響妊娠結局,醫院開展化驗預警反饋系統下的護理模式,通過預警平臺系統,將數據更直觀地傳送給患者,簡單、易懂,有助于患者了解產檢結果。
化驗預警反饋系統可針對產檢結果進行預警反饋,將不同危險程度患者做標記,便于護理人員清晰了解患者情況,以做出針對性干預[5-6]。相關報道[7-8]表明,化驗預警反饋系統在產科就診的孕婦中具有良好效果,有助于降低意外事件發生率。本研究結果表明,化驗預警反饋系統下的護理模式有助于預防不良事件發生,提高成功分娩率。嚴重貧血、感染、羊水過多、宮內窘迫及血糖過高是高危妊娠初產婦常見并發癥。宮內窘迫一般是由于胎兒缺氧所致,是導致新生兒出現神經系統后遺癥的主要原因,可誘發缺氧缺血性腦病,是圍產兒死亡最主要的原因[9]。羊水過多指妊娠期羊水量>2 000 mL,一般發生于孕20~24周,發生率偏低,但發生后可導致出現孕婦便秘、呼吸困難等情況,這多是由于多胎妊娠、胎兒畸形及母嬰血型不合等因素造成的,若確診為胎兒畸形,臨床一般建議引產[10]。妊娠期高血糖多為妊娠期糖尿病,分娩后產婦血糖可逐漸恢復至正常水平,一般是由于孕婦胎盤分泌拮抗胰島素相關物質造成的,通過調整飲食可有效改善,強調少食多餐,適量進行運動,保持良好作息習慣[11]。妊娠期感染主要為尿路感染,多由于孕婦胎膜提前破裂、細菌入侵所致。貧血是由于孕婦早期食欲缺乏、嘔吐等生理因素,導致血紅蛋白水平降低,多由于鐵攝入不足、有寄生蟲及偏食等因素所致,調整飲食后貧血癥狀同樣可有效改善,如多食用水果、蔬菜或富含鐵的食物。化驗預警反饋系統下的護理模式可有效分析孕產婦身體狀況,通過早期診斷評估,及時作出干預策略,從而達到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的作用。相關研究指出,化驗預警反饋系統下的護理模式可通過預警評分,評估患者高危程度,并根據高危程度標記不同顏色,便于護理人員根據不同風險預警評估進行針對性管理,提高護理效率[12-13]。通過高危程度的篩查和分級,可避免實際工作中,由于管理混亂而造成的護理干預不當,有助于加強臨床控制。化驗預警反饋系統下的護理模式是在整體評估分級后進行的防護指導的管理模式,強調從整體角度出發,結合患者實際情況進行指導,最大程度地確保母嬰安全[14]。本研究結果表明,化驗預警反饋系統下的護理模式可改善新生兒出生狀況,同時,為進一步提高護理管理質量,本研究在護理過程中進行持續質量改進,加強護理人員培訓,完善相關流程及標準,以提高專業技能,加強孕期跟蹤管理,收集患者建議,凸顯人性化關懷,有助于提高護理質量。本研究結果表明,患者對化驗預警反饋系統下的護理模式認可度較高。
綜上所述,化驗預警反饋系統下的護理模式應用于高危妊娠初產婦中,可預防不良事件發生,提高成功分娩率,改善新生兒出生狀況,提高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