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文佳
(北京榮寶齋有限公司,北京 100052)

圖1《周道蕩蕩——叢文俊臨述西周金文二十四品》書影出版日期:2021.9書號:9787500323808定價:298元/套 (6冊函套裝)出版社:榮寶齋出版社本套圖書被中國出版集團評為2021年第6期中版好書
在科技、物質條件極為豐富的今天,人們越來越重視精神文明的建設,特別是意識到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特別關注書法在弘揚傳統文化中的意義。明代的項穆在《書法雅言》中提到:“正書法,所以正人心也;正人心,所以閑圣道也”[1]。書法不僅是一種“技法”,更為重要的是“藝”與“道”的結合,體現了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社會價值的完美融合,是我國幾千年文化的結晶。
從書法史的角度而言,金文書法是一個不可繞過的重要話題。書法強調“取法乎上”,故而歷代書法家追慕和取法的對象,自然是書法史上那些燦若星辰的經典[2]。就書法藝術的發生與發展來看,兩周金文的形式意義與精神特質的確賦予了書法以最初的文化意趣和藝術靈魂。在大篆系統中,金文是除甲骨文外書法藝術創作的開端和基石,更是后人書法藝術創作的靈感源頭。對金文書法的關注熱度日趨顯著與近些年來的考古發現以及當代金石拓本研究與收藏不無關系。近年晉南地區西周考古的兩次重大發現,將西周諸侯國“倗國”“霸國”引入人們的視野,而揭開這兩個諸侯國的重要關鍵證據便來自這兩大墓葬中出土的大量紋飾精美、鑄造工藝精湛的高規格青銅器以及它們中不少帶有的長篇銘文。清華藝術博物館舉辦的特展“華夏之華——山西古代文明精粹”中的一件來自山西博物院鎮館之寶“鳥尊”吸引了絡繹不絕的參觀者,還有在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舉辦的“吉金耀河東——山西青銅文明特展”,以及兩大國寶重器青銅器大盂鼎和大克鼎在分離17年后現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同時展出,緊接著上海博物館又推出“漢淮傳奇——噩國青銅器精粹展”。與此同時,和考古發現和金石展覽相關的出版物也相繼出版,例如,國家圖書館出版社《貞松堂吉金圖》、三秦出版社《陜西金文集成》、河南美術出版社《金文書法集萃》、上海書畫出版社《金文名品》《金相椎痕:百年金石學發展及青銅器傳拓精品特展圖錄》等,金文出版物一時間遍地開花。由考古挖掘帶來的金石學熱,引發了學術圈、收藏界以及廣大書法愛好者對古文字學、金文書法更廣泛的關注。
縱觀金文書法傳統紙質出版物,或集中收錄的是按時期、出土地區等分門別類整理的青銅器圖錄,或從考古學、歷史學、考據學等角度對青銅器、拓本、銘文、流轉收藏等基本情況的搜集整理和釋讀介紹,均未從書法藝術,特別是從臨摹與創作的角度去闡述和分析。從近年來全國性書法展覽參評的書法作品來看,金文書法大部分未脫帖于清人以來的書體范式,與“隸變”前的金石味相去甚遠,更多的是無從了解金文書法傳統,因此,無法辨別字源本體和后世的或附會、或訛傳等內在動因和時代、風格等外在因素,從而無法在理論高度正視“正統”“正宗”,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創作實踐。
不容忽視的是,對于當代書壇,書法的學習與創作大都避重就輕,多從近世的楷、行起步和入手,而視先秦以前的書法遺跡為畏途,尤其是對于西周的金文大篆,更是深入者鮮,偶有興趣者,亦是仿形摹影,抑或是脫離了文字與文化屬性的形式層面的機械臨摹,更確切地說,僅是從視覺藝術層次地借鑒而已,但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這確實也是當代書法家和書法專業的學生、乃至書法愛好者共同面臨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之所在。在書法理論研究上,叢文俊教授立下了篳路藍縷之功,他是中國書法藝術蘭亭獎全滿貫獲得者,他以古文字學博士的專業學術出身、精湛的書法技藝、良好的群眾口碑,成為繼容庚、商承祚以來,古文字專家書寫古文字的新一代書法大家。鑒于此,榮寶齋出版社將叢文俊教授連載在《藝術品》期刊上的系列文字“志金夜話”編輯出版,以書刊互動的方式整合出版《周道蕩蕩——叢文俊臨述西周金文二十四品》,這對于當代書壇,特別是有志于書法創作的習書者來說乃一大幸事。
傳統藝術技法類圖書出版大多是紙質圖書。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圖書生產的從業者在內容生產的邏輯和模式上已經形成固化思維,在當代互聯網和融媒體背景下顯得相對陳舊、單一,缺乏亮點。技法類圖書已經越來越難以適應短視頻、自媒體等媒介融合的內容生產和教育服務的需求。例如,書法字帖類圖書大多僅僅放置圖版和釋文,沒有從技法層面具體解答如何書寫以及書寫過程中的難點等問題,而高清圖版在越來越多的公眾號和APP可以下載,對于純圖版類的紙質書依賴程度逐步降低,技法類圖書越來越難以適應快節奏、高時效、多版本、多媒體融合的學習需要。
藝術類圖書本身占據的圖書市場份額相對就小,在優質出版資源稀缺的市場環境下,通過數據資源提供集文字、圖像、視頻、音頻、VR和AR等融合的多媒介集成電子化閱讀商品,成為新的市場趨勢的利潤增長點。傳統單一的紙質藝術技法圖書逐漸被“知識付費”的融媒體產品替代,傳統藝術圖書,特別是技法類圖書的優勢減弱。以融媒體技術為核心,開發“精心策劃、一次組稿、多元衍生、定制化”的融媒體出版形式勢在必行[3]。
由于時間久遠以及諸多不可抗力的侵蝕,使得金石文字存在很多泐損殘缺現象,傳世金文作品均為拓本拍照后的印本,已為“二次、三次再創作”,而坊間印本幾經流轉,品質參差、印制粗劣者甚多,字形早已或缺損或變形,字口模糊難辨。金石拓本選擇的好壞、審美能力的不同以及書面表達能力,這都是響應讀者體會和研讀金石文字的重要因素。本套圖書順應傳統文化復興的時代背景,特別是強調書法學習的熱潮。邀請叢文俊教授根據在期刊上連載的關于西周金文書法的研究和臨寫心得重新修改、擴充。精選、精臨《毛公鼎》《散氏盤》《兮甲盤》《大盂鼎》《虢季子白盤》等西周極具代表性的金文銘文24種,對金文文字特點、書法技法均有提綱挈領的論要研究,對原器的歷史背景、拓本的版本選擇都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和分析,就金文書法臨寫的關鍵要點有詳盡的專業講解,亦對部分重點器物金文的原拓和臨本墨跡放大細節比照。整套圖書6冊函套,設計精良,特種精選用紙,有護眼功效,大8開本,便于書寫者鑒賞和研習。還專門配備錄制了作者講授的24集金文書法視頻課程,讀者選購了紙質圖書即可掃二維碼觀看視頻,相當于把名師請到家。
以《周道蕩蕩——叢文俊臨述西周金文二十四品》為核心產品,榮寶齋出版社、中版集團數字傳媒有限公司聯合搭建“一書一智界”之“榮寶齋的世界”融媒體平臺。通過“一書一智界”專門定制的“榮寶齋的世界”,用戶可以通過移動端隨身閱讀和轉發分享關于本套圖書的信息內容,平臺涵蓋了該書的紙質圖書、電子圖書、視頻課程的各種定制化購買服務。“一書一智界”的前端采用vue.js框架,即用于構建用戶界面的漸進式框架。該框架可以滿足自下而上逐層應用的需要,同時使用盡可能簡單的API(應用程序接口)實現數據綁定和視圖組件結合。為方便開發者開發以及與現有項目的有機結合,框架中此應用的核心數據庫只關注視圖層開發。
1.雙向數據綁定
雙向數據綁定即響應式數據綁定。簡單來說就是頁面中某些數據變化時,vue.js會自動進行同步響應,基于開發人員編程時預先設定的綁定關系,對所有綁定在一起的數據和視圖內容都進行修改。通過雙向綁定,讓開發者不用再操作文檔對象模型(DOM)對象,擁有更多精力思考業務。
2.組件化開發
只要開發人員在父級應用中預訂設定各種組件標簽,并且在組件標簽中寫好要傳入組件的參數,一個應用中的各種組件模塊即可通過vue.js拆分給單獨的組件(component),然后再分別寫好各種組件的實現,整個應用即可完成開發。
3.虛擬文檔對象模型(Virtual DOM)
由于瀏覽器本身處理DOM具有性能瓶頸,瀏覽器要不停地渲染新的DOM樹,導致頁面卡頓。而Virtual DOM可以預先通過JavaScript進行各種計算,把最終的DOM操作計算出來并優化,在計算完畢后才真正將DOM操作提交,將DOM操作變化反映到DOM樹上。
4.輕量高效
vue.js通過簡潔的API(應用程序接口)采用“數據驅動、組件系統”的模式,提供數據綁定(Data Binding)和靈活標準組件。同時,vue.js還提供了簡易功能的動畫展示,支持對應的CSS Transition或Animation效果的簡單定義,還可以利用豐富的JavaScript鉤子函數進行簡單的動畫處理功能。
“一書一智界”的后端采用JAVA進行開發。作為面向對象的編程語言,Java具有功能強大和簡單易用的特征。其主要優點包括:
第一,簡單性。Java除去除C++語言中程序員較少涉足特征外,還剔除了C++的操作符過載和多繼承特征等調用函數屬性,并且通過不使用主文件的形式去除預處理流程。Java能夠自動處理對象的引用和間接引用,實現自動的無用單元收集,即有效的垃圾回收機制,為用戶免除存儲管理等煩惱。
第二,面向對象。JAVA是面向對象的語言,這要求開發人員注意數據使用、數據操作的方法。在一個使用JAVA語言開發的系統中,類(class)是數據使用、數據操作的方法的統稱。數據和方法一起描述對象的狀態和行為,并對對象的狀態和行為進行封裝。類按照特定體系、層次管理,因此,子類可以從超類繼承行為。使用JAVA語言編寫的程序用類來組織的,同時還包括類的相關擴展集合,分別組成各種程序包(Package,簡稱包)。
第三,分布性。JAVA是一種分布式語言,支持各種層次網絡連接的形式的同時可以通過Socket類(套接字接口)創建網絡連接,基于上述特性用戶可配置分布式客戶終端和服務器。
第四,編譯和解釋性。相較于常用的機器碼(machine code,也稱機器語言指令),使用JAVA語言開發的程序生成字節碼(byte-code),進而提供對體系結構中性的目標文件格式,代碼設計完成后可以傳送代碼程序到多個系統,所傳送JAVA程序可以在所有已完成JAVA解釋程序(Java interpreter)的系統上工作。
第五,穩健性。穩健性體現在為了代碼編程的簡易性以及代碼系統的可靠性,JAVA去除了某些不必要的程序錯誤。同時JAVA也支持擴展編譯時檢查潛在類型不匹配問題的功能。同時,在編譯程序能比較方便地捕捉調用錯誤,使其高可靠和穩健性得到認可。
全版權運營機制,即針對作品著作權,通過多條渠道資源的整合,將作品進行全方位運作,實現著作權經營的最大化。核心就是作品多方面的版權,版權是核心資源,版權的專一、明確、清晰是全版權運營成功的基礎[4]。榮寶齋出版社圖書編輯室以本套圖書作為叢文俊出版工作室機制的首個項目,除了與作者簽訂一般著作權合同以外,還補充簽署了版權授權合作協議,包含了圖書涉及的所有創作完稿和未創作完稿的作品內容、信息網絡傳播權、數字化出版、衍生作品以及圍繞數字出版的復制權、發行權、付費閱讀等相關權利和義務,實現同一作品多種表現形態間的關聯和轉化,進而實現著作權市場經濟價值的最大化。
本套圖書兼顧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緊緊圍繞“書法熱”這一現實需要,以優質的內容努力提高讀者購買紙質圖書的熱情。學習金文書法自然能看到實物效果最好,其次是觀摩拓本,在只有印本的情況下,如果能把本套圖書作為金文書法學習范本,同時讀者將正體篆書與金文書法對比,兩者間的差距就會清晰展現,對讀者練習書法大有益處。此外,圖書以配套資源和服務平臺實現增值服務,補足紙質圖書內容形式單一的補足,以用戶付費的方式實現盈利。還增加了作者簽售、書友折扣、自媒體宣傳等多方位營銷手段,圖書一經面世,短短10天銷售了1 200多套,這在書法技法類圖書市場金字塔中實屬不易。
中宣部出版局2019年召開了首屆中國出版業知識服務大會,會上明確提出“知識服務成為互聯網時代出版業開展轉型升級,實現融合發展的重要支撐”[5]。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傳統藝術技法類圖書出版要想獲得長足發展,需要用互聯網思維充分挖掘和運營優質內容資源,圍繞作品著作權逐漸形成全版權運營的模式,在傳統出版領域不斷創新拓展,充分發揮數字化技術與手段的作用,利用數字平臺建立可靠的新型出版機制,才有可能在知識服務的風口下,探索出一條適宜的融合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