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嫻
社會在不斷進步與發展,勞動爭議案件的數量也在增加,這與法律制度的完善等密切相關,近幾年的時間里,和勞動爭議有關的案例數量處于一種持續增加的狀態,甚至逐漸發展成為了民事審判案件中,難度系數較高的重點內容。為有效的解決勞動爭議問題,具體可從仲裁與訴訟兩種程序入手,如果出現了這兩種程序銜接不當導致了各種問題,會嚴重地抑制辦案效率,無法解決當事人的矛盾,無法高效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本文研究分析了勞動爭議仲裁與訴訟銜接中出現的問題,并且以此為基礎提出了銜接兩者的有效措施。
勞動爭議仲裁的概念
在我國,有關勞動爭議的定義,主要指的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的調整范圍之內,因為各種與勞動關系直接聯系的問題所引發的糾紛。在程序上,勞動爭議仲裁其主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以下簡稱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勞動人事爭議仲裁辦案規則》等規定。勞動爭議仲裁的主要初衷在于迅速、專業與細致地解決相關的勞動糾紛問題,需要調解組織介入進行調解的情況,主要是當事人沒有協商意愿、協商未達到一致或者協商達成一致之后并未按期履行的,而向勞動仲裁委員會進行仲裁申請的狀況是不愿意調解、調解不成功或者達成和解協議后未履行者。而對于不服從仲裁的,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勞動爭議仲裁的類型
首先是非終局的仲裁裁決。這一仲裁裁決方式指的是仲裁庭對涉及爭議事項作出相關裁決之后,當事人在法定的期限之內,即自收到仲裁裁決書之日起十五日內,未提起訴訟的,則裁決書生效,否則不生效。《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中,單純規定了兩大類七小類屬終局裁決的情形,依照反面推論,除掉上述屬于終局裁決的相關情形之外,仲裁庭作出的裁決需作為非終局的裁決。其次是終局的仲裁裁決,這一仲裁裁決的方式指的是對涉及的勞動爭議事項進行裁決,從作出之日開始即生效。
勞動爭議仲裁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與成因
首先是勞動爭議仲裁前置制度方面的問題。目前的勞動爭議仲裁前置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勞動爭議的解決成本,一裁兩審則是當前我國勞動爭議處理的法定的程序,勞動爭議必須經過仲裁,之后經過一審甚至二審完成才可解決,由此勞動者極有可能會因為此制度放棄公力救濟,甚至部分勞動者會由此尋找更加極端的處理方式,也會增加社會的整體成本。其次是有著豐厚的勞動爭議仲裁行政色彩。勞動爭議仲裁機構與仲裁員和本地政府存在一定的聯系,勞動爭議仲裁制度下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與仲裁員,從用人單位的角度考慮問題,會導致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難以得到維護。
爭議發生之后,勞動爭議仲裁和訴訟的順序主要是,可向本單位勞動調解委員會申請,進行調整,如果調解不成功,當事一方可以請求仲裁,并且向勞動爭議委員會遞交仲裁活動申請。當事人也可以直接將仲裁委員會遞交仲裁申請。如果不服仲裁裁決的,則可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相關訴訟。
勞動爭議仲裁與訴訟銜接不明確
有關訴訟標的的理論,學者陳容宗、林慶苗明確指出:訴訟標的的理論是如何識別訴訟標的的異同與解釋訴訟現象的相關理論。訴訟標的所決定的是雙方當事人之前爭議的法律關系之權利義務。依照通常的訴訟標的理論,爭論的訴訟標的在經過法庭審理之后,當事人則不可對同一訴訟標的另行起訴。
勞動爭議仲裁與訴訟銜接存在脫節問題
依據法律規定,終局裁決作出即生效,在最高人民法院對勞動部《關于人民法院審理勞動爭議案件幾個問題的函》的答復第2條規定中指出,裁決書、調解書與裁定書中不應包含撤銷、維持仲裁裁決類的內容。因此可知,法院在勞動爭議訴訟過程中,并不包含仲裁裁決判斷準確與否,也不對仲裁裁決開展司法審查工作。雖然仲裁是進行訴訟之前的前置程序,但總體而言兩者之間是相對割裂的。當事人一旦提起訴訟,審判活動即從頭開始,最終法院的判決是針對勞動爭議進行的,仲裁決則不同。仲裁與訴訟是相互獨立的程序,訴訟缺乏對仲裁的監督,因此仲裁的效力和權威嚴重缺失,由此導致爭議處理工作進入到訴訟環節的現象成為一種比較普遍的現象,這也嚴重違背立法本意。
勞動爭議仲裁與訴訟銜接制度不健全
從立法的角度看來,我國有關勞動爭議案件處理的司法解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一)》中,這類規定考量的主要是仲裁階段,如何有效的解決用人單位和勞動者之間存在的勞動糾紛。仲裁與訴訟銜接相關規定的數量有限,除去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加強勞動人事爭議仲裁與訴訟銜接機制建設的意見之外,對于勞動法中未涉及到的內容則可通過發揮民事訴訟程度規定的作用來解決,但是與勞動爭議訴訟不同,發揮民事訴訟的作用很可能會出現仲裁和訴訟銜接嚴重脫節的問題。我國的勞動方面的法律也處于一種持續性完善健全的狀態,但是勞動仲裁和訴訟銜接的法律始終存在著各種漏洞問題,最高人民法院可出臺許多的與勞動仲裁和民事訴訟間互相銜接的司法解釋,保證仲裁與民事訴訟間的配合度,以此合理地解決當前比較普遍的勞動爭議糾紛,實現法律統一性得到維護,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建立勞動爭議仲裁制度的法律保障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頒布之后,在2017年,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更新了《勞動人事爭議仲裁辦案規則》,這一規定作為勞動仲裁法的配套規則,為仲裁活動給予了十分明確以及詳細的導引,也極大地提升了辦案效率,推動了仲裁程序的有效細化。為健全我國的勞動仲裁法律體系,建議及時起草《勞動法典》,以此規范勞動爭議解決機制與調解仲裁機構的構建,由此勞動仲裁法律體系才可逐漸變得更加完善,增加其有效性。在《勞動法典》中,勞動仲裁規范切忌單獨成章,需要及時將和解、協調以及勞動訴訟整合到一處,才可逐步形成自力救濟規范,同時需及時創建包含勞動監察、申訴、復議與行政訴訟的公力救濟規范。
完善勞動爭議仲裁監督機構
首先,客觀地模仿法院系統的錯案追究制,明確指出仲裁委員會與仲裁員的重大過失或者故意造成當事人重大損失的,需追究仲裁委員或者仲裁員的責任。其次,令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接受行業監督。最后,增強司法監督的力度,創建處于司法監督基礎上的勞動仲裁制度。
建立仲裁與訴訟的有效銜接機制
1.充分賦予法院司法審查權利。可依照當事人的相關申請,司法審查有關勞動仲裁裁決的程序性事項,同時利用撤銷仲裁裁決或者是不執行仲裁裁決的方式,有效監督相關仲裁,以此來充分保證仲裁裁決的公正性,積極實現對法律權威的有效維護。
2.設立獨立勞動爭議審判機構。我國的法院基本上分為刑事、民事與行政審判庭。有關勞動爭議的案件多數都交由民事庭來進行審理,隨著勞動爭議案件數量的持續性增加,案件的狀況也在變得更加復雜,勞動爭議案件不可再交由民事庭審,對其進行混雜管理,需盡快地實現爭議案件的獨立,同時由專門的部門對其開展集中化的管理。
3.協調勞動仲裁委與法院之間的關系。一是創建聯席會議制度。仲裁和訴訟獨立性,仲裁委和法院機構也是不相互往來的,工作信息和案件統計量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由此極有可能致使仲裁與訴訟間出現斷層,互相都不了解。基于此,人民法院和人社部門,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組織聯席會議,對勞動人事爭議處理形式開展深入地研究。二是創建信息共享制度。為對案件狀況進行深入地了解,仲裁和法院之間,可以模仿基層法院和中級人民法院,創建電子案卷的信息平臺,審理終結的案件,可以由仲裁委將其錄入系統中,進行案件審理之時,法院可以查閱仲裁階段的各種信息,但需注意讓仲裁與法院做好保密相關工作。三是創建聯合培訓制度。仲裁員和法院之間的知識儲備量存在差異,思考問題的角度也不一樣,法院可以和人社部門合作,共同進行業務培訓,法院和仲裁在交流會議上,對案件辦理的經驗、方法進行交流與分享,增強辦案人員素質水平與能力的同時,提升仲裁銜接的整體水平。
綜上所述,實現勞動爭議仲裁與訴訟間的銜接制度,對有效提升仲裁機構與法院處理案件的效率以及質量十分有益,同時也與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存在著緊密地聯系,有助于推動社會的穩定以及法律制度的持續性健康發展。仲裁與訴訟制度的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時間的實踐與研究。
(廈門市海滄區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
參考文獻:
[1]胡靜. 勞動爭議仲裁與訴訟銜接制度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8.
[2]李雯希.對我國勞動爭議仲裁與訴訟制度銜接的思考[J].智富時代,2015(01):132+134.
[3]許柏惠.勞動爭議仲裁與訴訟銜接制度研究[D].華僑大學,2013.
[4]柳適思. 對我國勞動爭議仲裁與訴訟制度銜接的思考[D].中國政法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