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倩 龔潔蕓

上午進校時間,上海市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小學校門口,校長吳蓉瑾像往常一樣,微笑著迎接學生。“云朵媽媽好!”“云朵老師好!”“云校長早呀!”背著書包的學生們爭著喚她,嘰嘰喳喳。
這個稱呼是怎么傳開的?有人說,可能是學校開始做信息化建設以后,開辦了“云課堂”,開發了“云手表”,久而久之,大家都愛這么叫。可小朋友們卻說:“不是的,因為她像云朵一樣溫柔,愛著我們,愛著學校。”
飽含著對學校的深情、對學生的真情、對教育事業的熱情,這位“云朵老師”耕耘27年,一串堅實的腳印伴隨著她的教育夢。她也被授予“時代楷模”稱號,并獲“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稱號。
寒假,盧灣一中心小學的親子作業是“爸爸媽媽帶我找回憶”。爸爸媽媽帶孩子找一段過往的回憶,用幾句話記錄下來,拍下一張合影。吳蓉瑾說:“和睦的家庭氛圍會讓孩子產生健康積極的情感,和爸爸媽媽一起回顧過往,也是幫爸爸媽媽回憶溫情時刻,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
她倡導情感教育,時刻思考著如何讓孩子更全面發展、更幸福成長。在學科教學的同時,她更將目光投向探索研發情感教育課程。
“究竟什么是情感教育?”吳蓉瑾的“徒弟”兼同事賀春秋老師至今還記得,那一年她初到盧灣一中心小學工作時心中的疑問。“師父”的一句話讓她印象深刻:“離開健全人格和豐富情感的教育是不完整的。以情動人,用情育人,情感教育就是和孩子一起學會愛。”
多年來,吳蓉瑾和教學團隊一起,篩選打磨數百節經典情感教育課,構成了包括8個版塊、20個專題的學校情感教育課程。除了預設課程,課程還包括生成性的教學內容,主要來源于學生間的突發事情和熱點問題。
盧灣一中心小學毗鄰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中共一大會址,有著獨一無二的紅色底蘊與豐厚的黨史學習資源。吳蓉瑾發起成立了專門志愿服務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的全國第一個小學生講解員社團——“紅喇叭”小講解員社團。小講解員畢業了一批又一批,講解方式也從普通話講解,拓展到滬語、英語講解,還創新了快板演出、連環畫展示等多種形式。陪伴著小講解員們的吳蓉瑾,始終堅守如一,放棄了每一個雙休日和節假日,默默守護著孩子們,每一次的精彩綻放,見證著理想信念的種子悄悄播撒。
她說,每個學生身上都有一個“穴道”,這個“穴道”可能是特長、可能是興趣點、可能是隱藏的情緒、可能是獨特的品質,找準這個“穴道”點下去,學生的潛能就被激發出來了,教育就能切中要害、事半功倍。
畢業的時候,每一位學生都會收到一張小卡片,上面有吳蓉瑾的微信號,還寫著:有困難找“云朵媽媽”,任何煩惱都可以。
一天,酷愛喝咖啡的吳蓉瑾發了一條“戒咖啡的第一天打卡”的朋友圈。原來,畢業生里有位孩子病了,不吃飯,身體也受到了影響。吳蓉瑾輾轉得知后主動聯系,陪她散步、吃飯、聊天。她還和這個孩子做了一個約定:“我戒掉最喜歡喝的咖啡,你把你不想吃的東西多吃一口,我們一起努力。”大約是第400天的時候,她的朋友圈有了最后一次打卡:“為了一個美好的承諾,我戒了400天咖啡,盡管這段時間很難受,但是為了這份小美好,非常值得。”
新學期,孩子們每人都領到了一本精心設計的“作業自評本”:完成作業用了多長時間、完成作業時心情好不好、家長評價孩子完成作業的態度是不是認真、有什么話要對老師說,不僅語數外,音體美作業也有相應的設計……作業自評本上,學生把每一天完成作業的時間一一記錄下來,家長就孩子完成作業的狀態和老師溝通,老師根據大多數孩子完成作業的時間,進行調整和完善。
在校園里,大大小小的云朵隨處可見,有看得到的云朵形態,更多的是融入課堂的新型教育手段。2010年起,盧灣一中心小學的“云課堂”致力于在現代教育大背景下,進一步探索以信息化手段提升教育教學效益。
那一年,包瀅蕾老師一畢業就來到了學校。一次頭腦風暴中,吳蓉瑾提出了“云廚房”的想法,并且讓包瀅蕾當“大廚”,教孩子們做簡單的飯菜,通過短視頻做成課程讓學生可以隨時隨地上課,沒想到一經推出就受到了孩子們的追捧。跨學科的融合,也在學校有了雛形。之后的每一年,面粉節、雞蛋節、面條節……結合著中國的傳統節氣,“云廚房”成了孩子們培養綜合素質的另一個課堂。
之后,學校又研發了適用于教育教學的“云系列”:“云課堂”“云廚房”“云課桌”“云手表”“彩云圖書館”等,希望通過探索、實踐,為每一個孩子創造隨時、隨地、隨需的學習空間,記錄他們的成長體驗。而“云系列”的開發也不斷在提升課堂的品質和學生的學習能力。
當下,“去屏化”“無感知”“護隱私”地采集學生學習過程的相關數據,勾畫學生的數字“學習畫像”,是吳蓉瑾正在探索的新課題,她期待著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放學后,老師們一起研究教學數據。借助新技術,可以知道在學習過程當中,孩子的思維模式是怎樣的,甚至細微到這個孩子在做題過程中,筆停頓了幾次。從單科目分析,拓展到多科目全面立體調研,當這些細節被關注,就可以更好地調整教學策略。
“上海市中小學學業質量綠色指標”綜合評價結果顯示,盧灣一中心小學在保持學業水平領先的同時,學生的學習興趣指數持續上揚,學業負擔指數持續下降,信息化助力教育教學作用顯著。
吳蓉瑾的微信朋友圈里,幾乎每天都有一個熟悉的場景出現——愛的走廊。她常常忙到深夜,準備離開前,拍下校舍,那一刻定格的是滿滿熱愛,無聲堅守。“有人問過我,是不是因為工作放棄了生活?”她說,“沒有!我樂在其中,我覺得很幸福。”
(摘自《解放日報》,本刊有刪節)(責任編輯 張宇昕)3B341865-294D-4D4D-9E61-4F5EBE890BC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