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教育部頒發的《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英語課程承擔著培養學生基本英語素養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即學生通過英語課程掌握基本的英語語言知識,發展基本的英語聽、說、讀、寫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語與他人交流的能力,進一步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為今后繼續學習英語和用英語學習其他相關資料文化知識奠定基礎。”因此,英語課程的學習,不僅是語言學習的過程,更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提升學生思維品質的過程。
在小學階段的英語課本中,有許多故事教學文本。故事憑借著其趣味性、邏輯性和戲劇性,能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增強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也讓課堂變得更精彩、富有活力。
因此,如何通過故事課的教學設計,培育學生的思維品質,提高英語課堂的活力顯得尤為重要。筆者也在不斷地嘗試與探索,本文將結合自己的一節故事課的教學案例:牛津英語5A M3U3 The toothless tiger(無牙老虎),闡述在故事教學中,如何通過教學環節的設計有效激活和啟發學生的思維,培育學生的思維品質,構建活力課堂。

懸念設置,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懸念設置指的是作者為了讓讀者有一種積極的閱讀欲望,在藝術處理方面所采取的一種手段。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思維是從疑問開始的,疑問能引發學生認知上的矛盾,產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從而激發他們積極地去探索,以解決問題,實現心理平衡。在故事教學中,懸念設置是常用的一種手段,它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進行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探索答案,以求解決自己心中的疑惑。在尋求答案的過程中,他們可能會互相交流、探討、辨析,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廣度打開了,學生之間的思維互動增加了,課堂上積極學習的氛圍也會被帶動起來。

筆者在對牛津英語5A M3U3 The toothless tiger(無牙老虎)這一故事課進行教學時,在引出故事主人公之前,先給出一張被陰影遮住的主人公圖,旁邊配上幾句描述,如:It is an animal. It is big and strong. What animal is it?(它是一種動物。它又大又結實。它是什么動物?)讓學生朗讀并進行思考,猜測它是什么?然后不斷擴充謎面和圖片,以圖文相結合,讓學生猜謎語的方式,一步一步將謎面和圖片補充完整,引導學生們根據謎面已有的描述和圖片顯露的特征,結合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進行思考,猜測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誰。根據謎面和圖片的一次次擴充,學生們會不斷思考并更新自己的答案。在猜測的過程中,學生的興趣度被提高了,同時,他們會抓住謎面的一些關鍵信息進行思考、分析,不斷更新自己的猜測范圍,在大腦中進行信息的篩選,最后得出自己的答案。而在課堂交流的環節中,學生們也會積極舉手發言,迫切想讓大家知道自己的答案,渴望證明自己的猜測是正確的。課堂氛圍也自然變得熱烈、活躍,富有活力。
又如在正式閱讀故事前,筆者通過老虎的前后兩張對比圖,設置懸念,制造矛盾沖突,讓學生產生疑問,“驕傲的老虎最后為什么會傷心難過?”學生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從各方面思考,大膽猜測可能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課堂上積極舉手發言,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課堂氣氛非常活躍。而在學生們表達完看法后,筆者不急于公布正確答案,而是保留懸念,讓學生們帶著心中的困惑進行接下去的學習。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興趣度被提高了,他們會因為好奇而主動進行學習,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灌輸。
由此可見,懸念的設置能夠牢牢吸引學生們對故事閱讀的欲望,并激發他們進行主動思考。學生在課堂中由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求知,思維也在不斷運轉。懸念的設置可以是一句話、一幅圖、一段音頻……在小學英語的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夠巧妙地進行懸念設置,必然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促進學生主動思考,提高學生積極性,活躍課堂氛圍。
圖片觀察,培養思維的敏銳性
思維的敏銳性是指學生在思維過程中善于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人的思維活動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在積累大量感知材料的基礎上加工而成的。因此,努力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引導學生去觀察、去認識、去思考、去體會,這樣可以擴大學生的印象范圍,使之容易形成對事物正確的概括,從而發展思維能力。在小學英語故事教學中,圖片觀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圖片雖不像文字那樣直白,卻能夠擁有和文字相同的功能—傳達信息。小學生的英語詞匯量有限,故事篇幅也比較短,有些信息無法通過文字來進行直接表達時,圖片就是一個非常好的載體。閱讀中的任何一張圖片都不應該是隨意擺放的,因此,教師在備課時應謹慎選取有效圖片,在課上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圖片,善于從圖片中提取信息,讓圖片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如上述舉例中,在老師公布老虎前后兩個時期狀態上發生巨變的原因前,先引導學生自己觀察兩張圖片的不同之處,通過仔細觀察、比較和思考,從而發現問題,找到老虎傷心的原因可能是沒有了牙齒。
在圖片觀察的過程中,教師要學會“留白”與“等待”。“留白”也是培育學生思維品質的一種方式。思維的運轉是需要時間的,教師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和耐心,讓他們進行仔細觀察、認真思考、梳理信息。等到最后,若對于學生們來說還是有些難度,教師可以再給予一些簡單的語言暗示,或視覺上的提示,如標箭頭、劃小圈等,給一些思維不夠靈敏的學生一些啟發,讓他們能夠根據線索得出自己的答案。學生根據觀察到的信息,結合已有的語言知識,進行迅速整理與表達。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思維的敏銳性也獲得了提升。在同學們不斷舉手發言的過程中,其他學生或許也能從中獲得一些靈感與啟示,豐富自己的想法,使整個課堂變得“熱鬧”,而非“寂靜”。
巧設問題,培養思維的發散性
發散性思維表現為個人的思維沿著許多不同的方向擴展,使觀念發散到各個有關方面,最終產生多種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確的答案,因而容易產生有創見的新穎觀念。在小學英語課堂中,“提問”是一種最為常見也是最能檢測學生思維能力的方式。問題的選擇很重要。封閉性的問題,學生的答案都是固定統一的,對學生思維方面的訓練無法起到很大作用。而開放性的問題,則更具個人色彩,學生們可以發揮想象,各抒己見,在交流的過程中,思維的火花得到不斷碰撞。
如在The toothless tiger故事教學中,課本上直接給出了狐貍對付老虎的辦法,但在課堂教學中,若直接向學生們展示答案則顯得太過死板和機械。于是,在公布答案前,教師出示狐貍正在皺眉思考的圖片,然后讓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思考討論“If you were the fox, what idea could you have?(如果你是狐貍,你會有什么想法?)”通過這個開放性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如何可以幫助小動物們免遭老虎的威脅。學生們會因為各自不同的思考方向和性格特點而產生不同的想法,有的膽小柔弱的學生可能會想到可以躲起來或者嘗試逃離老虎的地盤,有的膽大勇敢的學生則可能會想要與老虎做決斗,把它趕走。通過小組交流,思想的火花不斷碰撞,靈感迸發,在思考和表達的過程中,可以看到學生們思維的發散性和創造性。而在他們舉手發言時,根據學生不同的回答,教師應給予不同的評價,這些鼓勵和評價能夠激勵著他們繼續努力思考、開拓思維,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
又如當故事中的老虎出現牙痛時,教師提問,“The tiger has a toothache. What advice can you give him?(老虎牙痛。你能給他什么建議?)”學生可以從should和shouldn’t兩個不同的角度展開思考,發散自己的思維,給出自己的合理建議。從學生的回答中,確實能看出他們有進行認真思考,有的學生還能結合自身進行分析。
因此,在小學英語故事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具有個性化的問題,鼓勵學生去體驗故事中的角色人物,從他們的角度進行思考,也可以結合自身,根據自己的經驗和知識進行思考,表達多樣的想法。不同的學生思考的角度和方向不同,得出的答案也各不相同。需要注意的是,想象沒有對錯,因此,在學生表達完自己的想法后,教師應該給予鼓勵性的評價,對于一些語言組織有些困難的學生,教師可以慢慢進行引導,幫助他說出自己的想法。學生是渴望被教師認可的,教師的鼓勵和評價對于他們而言也是學習的一種動力。
搭建“問題鏈”,培養思維的深刻性
“問題鏈”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手段,在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起著重要作用。“問題鏈”就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結合學生實際已有的知識或經驗,將教材知識轉變為層次鮮明、具有一定系統性、相對獨立又相互關聯的系列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第二個問題的前提,第二個問題是第三個問題的鋪墊與階梯,依次順延下去,層層鋪墊,環環相扣,便形成了一條問題鏈。思維的深刻性集中表現在是否能夠善于深入地思考問題,預見事物的發展和進程。故事往往更具邏輯性,且背后通常含有特殊寓意或為人處世的道理,而通過“問題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層層遞進地對文章進行剖析,有助于學生理解全文以及故事背后的寓意。
如在本課故事教學的最后,筆者依次提出了3個問題:What did the tiger become in the end? What’s the ending of the story? 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e story? (老虎最終變成了什么?故事的結局是什么?你從這個故事中學到了什么?)這三個問題逐層遞進地引導學生對故事結局以及故事背后所含的寓意進行思考分析。問題一的答案,學生可以直接從故事中找到。而問題二則需要在問題一的基礎上進一步思考老虎變成toothless之后導致的可能結果,學生也可根據故事發展的過程進行合理預測。問題三則是根據前兩個問題的答案進行總結和升華,由故事的結局思考背后的含義。學生不同的思考角度和思考深度得出的答案也會不同。思考比較簡單的同學可能會得出:Don’t eat too many sweets.(不要吃太多糖果。)思考深入一些的同學可能會得出:We should help each other. We should be kind to others.(我們應該互相幫助。我們應該善待他人。)等。三個問題,逐層遞進,引導學生深挖課本,進行思考,將課本內容進行升華。
小學英語故事閱讀中的語篇難度雖不高,但小學生的思維發展并不像高年級的學生那樣擁有較強的邏輯性,在思考問題方面,也欠缺主動性和深刻性。而“問題鏈”的使用,能夠有效幫助學生進一步剖析文本內涵,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理解語篇,培養他們思維的邏輯性和深刻性。需要注意的是,“問題鏈”的設計需基于文本線索的梳理,問題的選擇應互有關聯、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教師通過精心設計的“問題鏈”,目的在于幫助學生進行更富邏輯性、更為深刻性的思考,從而培育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活化課堂教學內容,使課堂學習變得主動、富有生機。
“活力課堂”不僅指課堂教學活動的豐富、有趣,還包括教師上課的激情投入、充滿活力,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活躍性與積極性,更應體現在學生思維上的“活化”。小學英語故事具有趣味性、邏輯性、戲劇性、復雜性等特點,是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好材料。教師應該利用好這些材料,抓住故事教學的特點和小學生思維品質的特點,用心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耐心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有效激活和啟發學生的思維,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思維空間,發掘他們的思維潛能,培養他們思維的敏銳性、發散性和邏輯性,使課堂成為學生們樂于思考、敢于想象、勇于表達的地方。希望通過英語課堂的學習,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豐富學生的課堂體驗感,發展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逐步落實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目標,構建富有活力的英語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