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琳琳
摘要:在高職院校經濟政治與社會課堂教學中,可使用“一例貫穿”教學法對學生進行教學,“一例貫穿”教學法是指在教學實踐中,從學生認知規律出發,依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等要求中所包含的知識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尋找適宜優質的材料,圍繞一個典型案例展開,并以此作為主線,穿插課堂始終,使學生的知識培養、能力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與學科核心素養高度融合。在本文中,筆者以“何老師喜中億元大獎”這一典型案例,[1]深入挖掘,探討如何培養學生作為公民的依法納稅意識。
關鍵詞:一例貫穿 課堂教學 依法納稅
一、案例背景介紹
河南省駐馬店市有一位幸運的教師彩民何先生喜中福利彩票2.58億元雙色球大獎。
二、學習過程
議題一:作為一名有愛心的教育工作者,何先生領取獎金后,當即捐出1050萬元給慈善事業,這時他發現最后進入個人賬戶的金額為1.98億元。
請問:何先生的獎金為什么少了將近5000萬?
學生1:因為何老師向國家交了稅,依法納稅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
學生2:依法納稅是每個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
通過設置這一議題,讓學生了解依法納稅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從而順利進入課題情景《依法納稅》。
議題二:何老師很疑慮,想不通為何自己的獎金少了將近5000萬,于是他向工作人員咨詢,得知原來是給國家繳了稅,并告知了他計算方法,請問計算方法是怎樣的?
學生3:何老師所繳稅額=(258030200元-10500000元)*20%=49506040元
學生4:捐款之后的20%都用于納稅了。
從這一議題的討論中可以看出,學生對個人收入所得稅的計算方法有了初步清晰的認知。
議題三:何老師給國家繳納了將近5000萬的稅,那究竟什么是稅收呢?結合教材中相關知識進行回答。
學生5: 稅收是指國家為實現其職能,憑借政治權力,依法取得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學生6:由此可以看出:稅收的主體是國家;稅收的目的是為實現國家職能;憑借的是政治權力;稅收依據的是稅法;稅收是我國取得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 ]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總結,通過對這一議題的討論使學生初步了解稅收的概念以及稅收不可撼動的重要地位。
議題四:何老師心里有三個疑問?首先,我拒絕繳納這4950萬元稅可行否?其次,繳了這些稅后,我個人是否能得到直接利益?再次,我是否可以與福彩中心領導協商,降低些稅率,讓他給我打個折?
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后回答:
學生7:不繳這4950萬元不行,因為稅收具有強制性。
學生8:沒有直接的好處,因為稅收具有無償性。
學生9:與福彩中心領導協商一下降低稅率也是完全不可行的,這是因為稅收利率具有固定性、受到稅法保護的。
通過設置這一議題的討論使學生明確理解了稅收的三個特點,進一步理解稅收的威嚴。
議題五:何老師繳稅后,很想了解他所繳納的稅屬于那個種類?除了增值稅之外,你還知道別的稅種嗎?
(學生通過閱讀教材思考總結)
學生10:彩票中獎納稅是在繳納個人所得稅,稅率為20%,此種稅率屬于比例稅率。除了增值稅外,還有財產稅、流轉稅、行為稅、資源稅、所得稅等。
議題六:何老師手里有了錢,首先想到的就是要給自己的父親買臺聯想的最新款電腦,馬上去了專賣店。售貨員提議說如果何老師考慮不要發票的話,可以把價格降至7000元,若是何老師堅持要開發票,只能維持原價7999元。何老師猶豫了,下不了決心,不知該不該向商家索要發票……
學生11:應該向商家索要發票,因為優惠稅錢是一種偷稅行為,除了偷稅之外,違反稅法的行為,還有欠稅,騙稅,抗稅等,這些行為都給國家財政帶來了嚴重的損失。因此聯想專賣店銷售的每一臺電腦都是需要繳稅的。[ 3 ]
在這一議題中,通過引導學生思考和辨析,了解優惠稅錢是一種可恥的違法行為,并進一步了解其他幾種違反稅法的行為,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增強法治意識。
議題七:假如國家沒有稅收?
學生12:學校關門大吉,孩子上不了學,出門沒有公交車,沒有鐵路和火車,社會一片混亂……
在對這一議題討論的基礎上,讓學生深刻領悟:如果失去稅收,國家將會進入“國將不國”的可怕境地!因此稅收的地位神圣不可侵犯,依法納稅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
三、教學總結
1.要精心選取恰當的案例
在課堂中運用“一例貫穿”教學法,需要嚴謹篩選案例。
(1)立足于教學目標。案例必須立足于教學目標來進行選擇,這樣才能避免出現課堂教學偏航、浮而不實等問題。教師要對教學知識內容進行深度推敲和全面梳理,理清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結合學情,把握重點難點,從而選擇出合適的案例。
根據教學目標,《依法納稅》一課教學最終選擇了“何先生喜中福彩2.58億元雙色球大獎”案例,通過層層提問,讓學生了解稅收的概念和特征、了解個人所得稅的含義和種類,深刻認知依法納稅是我國公民的基本義務,認識到偷稅、欠稅、騙稅和抗稅是違反稅法的行為,應承擔法律后果。
(2)具有時代特點。引用的事例應反映當今時代特征、把握社會現實、具有時代氣息。要做到與時俱進,使學生全面接觸新時代出現的新情況。在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新時期,依法誠信納稅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息息相關。稅收是維持國家機器正常運轉的經濟基礎以及宏觀調控的必要手段。社會主義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稅收工作的成效直接關系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現進程。通過鋪設這個案例,讓學生理解自覺依法納稅是光榮的愛國行為,而偷稅欠稅等行為是可恥的、違法的、對國家和人民不負責任的;同時培養學生不僅要樹立自覺納稅意識,同時也要樹立監督稅務機關是否依法收稅、關心國家對稅收的使用是否合理、維護好自己合法權益的意識,使學生認識到要權利和義務一肩挑,爭做新時代中國好公民。
(3)講究綜合性。在“何先生喜中福彩2.58億元雙色球大獎”案例中,共設置了七個議題,涵蓋了稅收的含義,特征,種類,納稅的計算方法、稅收對于國家的重要意義,以及違反稅法的行為概括。層層深入,融會貫通,多角度、全方位地培養了學生對知識目標、情感目標和價值觀目標的掌握、培養學生的辨別比較能力,觀察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2.設置問題要合情合理
選取案例之后,要設置合情合理的問題,啟發學生思考,以實現教學目標。設置問題要做到:
(1)緊扣教學目標清晰有理。議題設置要以教學目標為出發點,緊密圍繞所學知識,鼓勵學生探究、討論,推動學生思維,要用簡明扼要的語言設置相關問題。
(2)由表及里有層次。問題設置需要由表及里、由一般到特殊、由現象到本質,引導學生循序漸進認識事物,由淺入深拓展思維空間。
教學《依法納稅》,共設置了以下問題:
1)何先生的獎金為什么少了將近5000萬?
2)何老師交納的這5000萬的稅,扣稅計算方法是怎樣的?
3)什么是稅收呢?
4)何老師心里有三個疑問?首先、我拒絕繳納這4950萬元稅可行否?其次、繳了這些稅后,我個人是否能得到直接利益?再次、我是否可以與福彩中心領導協商,降低些稅率,讓他給我打個折?
5)何老師買了臺電腦,店里繳納了4950萬元稅,這是什么稅?除了增值稅之外,你還知道別的稅種嗎?
6)何老師專賣店買電腦,該向商家索要發票嗎?
7)假如國家沒有稅收會怎么樣?
在這些問題中,第(1)(2)(3)問比較簡單,引入稅收的含義,屬于“是什么”的問題探究。第(4)(5)問分別從個人、企業、社會角度,圍繞“稅收的性質和地位以及種類”問題逐層遞進,啟發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屬于“為什么”的問題探究。第(6)問進一步從社會和國家的角度設置相關問題,探討如何踐行依法納稅,屬于“怎么做”問題,符合能力目標要求。第(7)問從國家角度高屋建瓴地總結依法納稅的深遠意義,進行本節課教學的價值觀和情感升華,層層遞進、由易到難、由淺到深,最后按知識之間的內在邏輯進行歸納總結。
3.組織課堂探究
(1)處理好銜接和過渡。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處理好教學環節之間的銜接。“一例貫穿”課堂通常有一條醒目的主線,這是比較好把握的,但在教學的過程中為了達到教學目標,環環相扣設立了多個教學環節,就要特別注意其各環節之間的銜接。
在《依法納稅》一課的教學中,按照“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的邏輯順序,用“何老師喜中大獎”案例將知識點有條有理逐一串聯,使之層層相接,要想做好環節銜接,一定要事先將教學知識內容推敲透徹。
(2)采用分組討論,以競爭促學習。如何讓課堂成為
學生自主式學習課堂,引導學生在案例的分析、研究與討論中擔任主角,是“一例貫穿”教學法實施的關鍵,而最優方式就是讓學生分組討論。在組織學生進行合作探究時,應把機會多留給學生,引導學生多說,勇于表達自我觀點,對學生的回答及時反饋,多肯定、多鼓勵,把學生吸引到課堂討論中來。這樣才是有效的課堂,才能讓“學為主體”的理念得到充分實現。在小組討論時,建議引入小組競賽機制,這樣課堂氛圍更加緊張活潑,也就使學生多了一份興趣和喜愛,對教學內容更的理解也會更深刻,從而達到更佳的教學效果。
(本文系江蘇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2021年度立項課題《線上線下混合模式的高職課堂教學實踐與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XHYBLX2021259。)
【參?考?文?獻】
[1]熊愈.法學教育中案例教學法的應用[J].
[2]沈興明,練菲菲.對話,讓思政課變得“營養又好吃”[J].
[3]張毅強.案例研究法在“課程思政”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
(責任編輯:姜秀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