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俊強
有益有趣的“爬樹課”何妨推而廣之
鄧海建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最近開設了一門全新的課程——“爬樹課”。8日下午,學校第一節爬樹課順利開課,在老師的指點下,不少同學順利上樹,重溫童年時的樂趣。爬樹課屬于杭電第二課堂系統上的勞動課,也是算學分的。消息一出來,立馬爆滿,還有報不上的同學,臨時加塞跑來上課。
戴頭盔、扔豆袋、系繩扣……數秒飛上枝頭樹梢,瞬間化身“人猿泰山”。這樣的爬樹課,確實很有意思。說起來,攀爬當然是人類的基本生存技能。事實上,在廣袤的農村,爬樹、掏鳥蛋、捉蛐蛐等,幾乎是每個人孩提時代的標配活動。早在2012年,廈門大學便借鑒美國大學課堂,首次引進爬樹課。此后,不少學校也開始了“掛不上樹也會掛科”的實踐。
爬樹課受歡迎,說到底,契合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天性”。無限風光在險峰,向上、再向上,換個視角看世界。爬樹談不上征服,倒更像是與自然的親密接觸。一則,在后風險時代,我們的避險能力似乎越發鈍化。暴雨、地陷、地震、雪災……生存能力的訓練,可能終生用不到,但用到就是關乎人命。爬樹這樣的技能,很有必要重拾起來。
二則,因為運動與勞動的風險顯然要高于禁錮在室內的學習,因此,基礎教育或者高等教育很少愿意做“冒險”的事。長跑不敢跑、跳高不敢跳,生怕出事了“被鬧”。從這個意義上說,爬樹課首先拷問的就是校方的膽量。千百年來,古堡秘境的傳奇,靈山秀水的野趣,是激發人類不斷向未知挑戰的澎湃動力。讓孩子接觸自然、沉迷自然、思考自然,這是個體成長的小課題,卻是人類文明的大課題。
1.生命在于運動。現在的孩子,大多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仿佛讀書以外的事都與他們無關,加上一些家長和老師擔心孩子受傷,更是禁止孩子從事任何有危險的活動。但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孩子只會成為弱不禁風的溫室花朵。要知道,生命在于運動,只有動起來,生命才有活力,才有抗擊風雨、面對困難的勇氣與毅力。所以,要把孩子從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室內解放出來,鍛煉膽識、野蠻體魄,戰勝恐慌,讓孩子的青春煥發活力。
2.學會創新。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其實不止是教育行業,做任何事都需要創新精神,不能囿于經驗,也不要被規律和習慣束縛,要有打破常規的創新精神,就像“爬樹課”一樣,勇于走新路,嘗試新方法,才能有新面貌。
3.親近自然。現代社會,人們生活在鋼筋水泥森林中,遠離自然,似乎已經忘記了自己與自然曾經多么親密。爬樹這門“神課”不僅是運動,還有助于學生了解自然、親近自然,換個視角看世界,進而樹立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增強環保意識,對學生來說受益無窮。
【適用話題】教育 ?創新 ?親近自然 ?勇氣
逆轉取勝,
背后是決不放棄的體育精神
王鐘的
北京時間2月6日,在先丟2球的情況下,中國女足連扳3球,以3:2擊敗韓國隊,時隔16年再奪亞洲杯冠軍。這一幕,讓無數熱愛足球、關注中國女足的觀眾熱淚盈眶。這場勝利,對中國足球事業來說彌足珍貴。
在同一天的冬奧會賽場上,中國女子冰球項目也創造了一次可喜的逆轉。中國女冰在先失一球的情況下,在第三節扳平比分,最終以2:1擊敗對手,獲得一場寶貴的勝利。此前,在與丹麥隊的對決中,中國女冰也是憑借最后一分鐘的兩粒進球,以3:1逆轉“絕殺”丹麥隊。
不到最后一刻,誰也不能斷言勝負已定,這正是競技體育的魅力所在。兩場比賽發生的逆轉無疑是刺激的,也增強了比賽的觀賞性。對于關心賽事結果的國內觀眾來說,女足和女冰姑娘們呈現的兩場“競技盛宴”,更讓人為祖國體育事業的發展自豪與驕傲。
面臨比賽開局不順的形勢,女足、女冰愈挫愈勇,屢次上演絕地反擊,最終取得佳績,離不開決不放棄的體育精神。正如中國女冰主教練伊達爾斯基所說,“一開球,排名本身不再重要,最關鍵的是拼搏”。
在競技場上創造奇跡取決于很多因素,有的是依賴十年如一日的勤奮訓練,有的是靠戰術的巧妙布置,有的是憑借高科技對運動員的賦能,但無論做了怎樣的準備、積累了什么經驗,到了競技場上,都離不開“不到最后一刻永不放棄”的體育精神。在比賽的關鍵時刻,總是這些精神力量成為克敵制勝的“秘密武器”。
1.有準備才能把握機遇。對于賽場上的意外和驚喜,不能簡簡單單用“運氣”二字來解釋。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只有懂得堅持、保持拼勁,才有可能等到機會的到來,才能把握機遇反敗為勝。
2.奮力拼搏是成功的前提。只有奮力拼搏,才能鞏固比賽中的優勢地位,或者在不利情況下逆風翻盤。其實,何止是體育,人生的拼搏也是如此。
3.永不言棄創造奇跡。女足、女冰愈挫愈勇,屢次上演絕地反擊,最終取得佳績,離不開決不放棄的體育精神。憑借這股“不放棄”的精氣神,誰都有機會在生活中創造屬于自己的奇跡,贏得自己的逆轉,讓對手和旁觀者刮目相看。
【適用話題】堅持 ?拼搏 ?奇跡
無法成為下一個“谷愛凌”,
但可以“復制”她的精神品質
閉馨月
北京冬奧的持續“火爆”,帶“火”了吉祥物冰墩墩、中國美食、中國“黑科技”等,也讓冬奧運動員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關注。其中,熱門選手谷愛凌在本次冬奧上演了一場“青春風暴”,讓輿論沸騰,瞬間成為全網的關注焦點。
在網友眼中,谷愛凌長相清秀,家境優越,多才多藝,天賦異稟,不僅在十幾歲的年紀便突破世界紀錄,奪得多枚奧運會獎牌,還是一枚公認的“學霸”,曾提前參加高考的同時,還以離滿分僅20分的成績被斯坦福錄取……谷愛凌身上的每一個“光環”,都讓網友心生羨慕。
然而,“凡成功必有跡可循”,多方了解谷愛凌“光環”下的故事發現,谷愛凌的成功固然有“天賦”的成分,但也絕不能過分夸大而忽視谷愛凌身上所擁有的特殊品質和精神。“天賦”只是為其成功提供一種可能,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卻是她的主觀能動性、她的精神和品質。
谷愛凌曾說,“我想當最好的,想當我自己能當的最好的一個人”,而她也是時刻將這種觀念融入她的日常生活。在訓練和比賽中,由于要做大量的高難度動作,谷愛凌在十幾歲的年紀就早已身經百“傷”,斷過骨頭也有過多次腦震蕩,但她仍堅持每天的體能訓練,甚至堅持帶病帶傷出戰。谷愛凌的教練普羅塞在接受采訪時就曾說,“谷愛凌是自己見過的最勤奮的運動員”。在學習方面,她也毫不松懈,從小就設定“要和父母上相同大學”的高標準來要求自己,讓自己做到高效、專注地學習并持之以恒。相比于“天賦”,她身上擁有的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疼、能對自己“狠下心”的“闖勁”與“韌勁”,才是讓她迅速成長并走到今日“高度”的重要因素。
1.天才也需勤奮。雖然谷愛凌擁有運動的天賦,但這并不意味著谷愛凌必定成為世界冠軍。相比于“天賦”,讓她成功的,毫無疑問的是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疼、能對自己“狠下心”的勤奮勁。
2.偶像的激勵作用。谷愛凌在冬奧會上的搶眼表現使她快速走紅,成為青少年心中膜拜的偶像。雖然對絕大多數人而言,谷愛凌的“光環”和成功難以“復制”,但我們卻能“復制”其精神,幫助我們去成為更好乃至最好的自己,從而在自己的人生軌道上發光發熱,在各自的領域闖出屬于自己的精彩。
3.夢想是指引前進的明燈。谷愛凌從小立志“要和父母上相同大學”“ 想當我自己能當的最好的一個人”。為實現理想,她用高標準要求自己,刻苦學習和鍛煉,最后終于夢想成真。
【適用話題】勤奮 ?夢想的力量 ?做最好的自己
躁郁癥患者10年翻譯22本著作:
每個不屈的生命都在怒放精彩
徐漢雄
金曉宇出生于1972年,6歲時被玩具手槍傷了左眼,高中時輟學,后來被診斷患有躁狂抑郁癥,也叫雙相情感障礙,抑郁和躁狂交替發作。即便如此,他依然拿到了浙江大學英語系的自考畢業文憑。
1992年起,金曉宇基本每年都要去醫院。
一次偶然的機會,金曉宇走上了翻譯之路。他媽媽的一位教授同學,提出讓孩子嘗試在家做翻譯。南大出版社寄來了美國女作家安德烈婭·巴雷特的8部短篇小說,讓他試試。金曉宇以最快速度翻譯了其中一篇《船熱》。從此一發不可收拾,10年里,他以每年2本書的速度,一共翻譯了22本書、近700萬字,而且,在豆瓣評分都是8分以上,反響良好。
機會從來只青睞有準備的頭腦,金曉宇輟學在家的那些年,出門就是到浙江圖書館,看完了圖書館里所有的外語小說。他最大的要求就是買書,各種書籍買了200多本。他用6年時間自學了德語、日語,鞏固英語。在電腦上看外語電影,他先看帶中文字幕的,看懂后,做一個紙條擋住字幕再看。一部電影反復看N遍,直到完全聽懂。這才練就了過硬的翻譯才能。
但除了南大,翻譯界沒人知道金曉宇是誰,更沒人知道這些書是一個躁郁癥患者翻譯的。金曉宇曾開心地告訴父親,“浙江圖書館里也有我翻譯的書,有很多讀者借過哦!”從圖書館的讀者,成了作者(譯者),這當然是欣慰的事。這背后是金曉宇的努力,也是他父母傾心陪伴的結果。
1.怒放生命的精彩。有這樣一首歌叫《怒放的生命》,“我想要怒放的生命,就像矗立在彩虹之巔,就像穿行在璀璨的星河,擁有超越平凡的力量。”金曉宇用自己的不屈,舒展了怒放的生命,展現了超越平凡的力量。這個世界天才少之又少,但不懈努力的平凡人同樣能創造令人驚嘆的奇跡。每一個不屈的生命,都能怒放自己的精彩。
2.機會青睞有準備的人。金曉宇輟學在家期間,看完了浙江圖書館所有的外語小說,在電腦上反復看電影學習外語。正是由于這些努力使他練就了一身過硬的翻譯才能,當南大出版社向他拋開橄欖枝時,他才能抓住機會。
3.親情溫暖人心。這是一個普通人的自強故事,有著金曉宇的堅韌不拔,也有著一家人無法被摧毀的愛。是父母的親情呵護與陪伴,金曉宇在成長過程中才不孤單,才能夠堅強。
【適用話題】努力 ?堅強 ?親情 ?愛 ?綻放自己的精彩
80后扎根深山17年,
照亮山區孩子的求學路
陳海明
2006年,18歲的肖善文剛大學畢業,毅然決然放棄大城市的工作機會,背著家人報名參加國家西部支教計劃,走向大涼山,成為鄉村語文老師,并且一待就是17年。在四面環山,教育和經濟條件相對落后的美姑縣,肖善文和他的支教同事們匯聚點滴微光,照亮萬余名山區孩子的上學夢,幫助他們走出大山,更好地認識世界,創造美好生活。“我要把他們教到畢業”,一句走心的承諾,支撐著肖善文咬牙堅持17年。風里雨里美姑縣等你,他送走了一批又一批鄉村小學畢業班學生,用自己的方式,用最真摯的情感,托舉起大山中孩子們開掘新知、探索未知的希望。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事業,是鄉村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大涼山一直被人們稱為“被遺忘”的角落,是中國最落后的地方之一,也是中國教育最落后的地方之一。面對大涼山地區人口眾多,但文化程度和整體層次都遠低于其他地區的發展現狀,唯有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推動實施教育扶貧發展戰略,才能有效推動大涼山地區的經濟發展,讓山里娃們能夠更好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幫助他們走出大山,更好地創造美好生活。從這一方面來看,肖善文扎根大涼山17年的偉大事跡可謂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1.平凡造就偉大。17載漫漫支教路,于熱愛和堅守中迎來苦蕎花開;34年歲月長河,于“走出大山、造福大山”的殷切期待里成就“高光時刻”。偉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偉大,大涼山因肖善文和他的支教團而書聲朗朗,生機盎然。
2.信守承諾。為了一句承諾,肖善文在落后的大涼山區扎了根,一待就是17年,風里來雨里去,幫助山區的孩子們走出大山,認識世界,用行動證明了什么是“一諾千金”。在這個誠信日益稀缺的年代,這樣一份赤城的情懷怎能不讓人為之動容。
3.不忘初心。肖善文能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不平凡的價值,關鍵在于他不忘初心、潛心教學、精心育人、艱苦奮斗,以實際行動書寫新時代青年人的堅守,體現著新時代青年的擔當和作為。
【適用話題】承諾 ?堅守 ?初心 ?平凡與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