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志,李秋霞



摘? ?要:備課是教師教學實踐的重要環節。通過深度備課,制訂符合學情的教學策略,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文章以初中物理教學的備課環節為研究對象,借助典型案例,從目標敘寫、概念理解、規律掌握和文化滲透四個維度討論如何落實深度備課。
關鍵詞:目標;概念;規律;文化;深度備課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3-6148(2022)5-0073-4
備課是每一位教師的基本功。但到底如何才能備好課,如何才能做到深度備課,不少教師并沒有認真思考。作為一名教研員,在與教師交流備課筆記時,經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等一下,我的備課筆記在電腦里”,我們不否認“電腦里”確實有教案,但這樣的教案真的與“剛才的課堂”吻合嗎?為了扭轉這樣的備課行為,本文以教學案例為載體,主要對初中物理備課過程中的目標敘寫、概念理解、規律掌握和文化滲透四個環節進行深度備課,以期引起同仁的再認識。
1? ? 目標敘寫要突出“行為條件”
教學目標是教師通過教學活動希望在學生身上看到的行為變化。教學目標一般由行為主體、行為動詞、行為條件和行為結果四個元素構成。顯然行為主體是學生,而行為條件則是教師為達到教學目標進行深度備課時需要考慮的重要方面。可以說,看到教學目標中的行為條件就可以判斷教師有沒有深度備課。
1.1? ? 案例再現
以下為一位教師備課時的教學目標:備課內容為蘇科版8年級下冊第10章《壓強和浮力》第3節《氣體的壓強》第二課時中“流體壓強和流速的關系”內容[1]。
(1)知識與技能:通過實驗使學生理解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利用簡單實驗體驗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并能夠利用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來解釋生活中一些與之相關的現象。
(2)過程與方法: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養成勇于創新的科學素養。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實驗過程中讓學生“樂于探究,勇于實驗,勤于思考”。
1.2? ? 案例分析
教學目標決定了教師授課的方向。一般來說,看到一位教師備課時的教學目標,我們就能感受到教師備課的精彩設計所在。而教學目標中的行為條件這個元素非常重要,可以說,沒有行為條件的目標等于沒有認真備課,因為從行為條件我們能夠看出教師授課時的具體教學手段和方法,遺憾的是不少教師在目標敘寫時并不重視這一點,往往是一帶而過。以上案例中將行為主體表達為“教師”是值得探討的(目標敘寫時行為主體應該是學生,“讓學生”意含行為主體是教師)。另外,案例中的三個目標敘寫最大的問題是“行為條件”都不明確,如目標(1)的“通過實驗”,具體是什么實驗沒有說明,而目標(2)和(3)的表達實際上適用于任意一堂實驗課,所以我們在備課時應完整表達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3? ? 深度備課
課堂上,我們看到教師有很多精彩的表現,如:
引入實驗:天女散花(空調排水管、彩色泡沫顆粒,如圖1甲)。
演示實驗: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演示器、兩船并行(透明盒、膠帶、瓶蓋、塑料板、注射器、水)、噴泉(微小壓強計、紅色墨水、吹風機,如圖1乙)、飛機升力模型演示(機翼模型、學生電源)、泡沫球懸停(電源、風扇、塑料管、泡沫球)、風火輪(吹風機、氣球)、漏斗吹球(漏斗、塑料瓶、乒乓球、吹風機、長軟管、水等,如圖1丙)。
體驗分組實驗:1.吹紙實驗(紙條);2.氣球實驗(鐵架臺、氣球、細線);3.硬幣跳高比賽(硬幣、欄桿)。
教師備課時設計了這么多實驗,為什么沒有在教學目標中加以體現呢?原因是教師并沒有這樣的意識。通過課后交流,在原有目標的基礎上,我們突出了“天女散花”“吹紙實驗”和“硬幣跳高比賽”等實驗的“行為條件”,這樣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新敘寫為:
(1)通過“天女散花”等實驗,理解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利用“吹紙實驗”等體驗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并能夠利用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來解釋生活中的一些“噴泉”現象。
(2)通過“漏斗吹球”等實驗,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培養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養成勇于創新的科學素養。
(3)通過對“硬幣跳高比賽”等實驗現象的解釋,養成“樂于探究,勇于實驗,勤于思考”的良好習慣。
顯然,以上目標的敘寫讓聽課者一目了然,這樣的目標也能體現備課者授課的主要思路。同時,讓聽課者在聽課前看到以上目標后有一睹授課者“教學風采”的欲望。
2? ? 概念理解要探求“共同特征”
物理概念是一類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質屬性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教學中教師首先要認真閱讀教材,如果是概念教學,則教師深度備課時就要努力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去探求與本概念有關的一類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質屬性。
2.1? ? 案例再現
圖2是蘇科版教材9年級上冊第14章《歐姆定律》第一節《電阻》的部分內容,本節內容安排了“活動14.1”,意在引入電阻的概念[2]。
2.2? ? 案例分析
針對教材中的活動,教師備課時往往在“阻礙”二字上下足了功夫:圖3中四幅圖都是教師通過種種手段利用水流的“阻礙”來類比電流的“阻礙”。其中,甲圖的管子有粗有細;乙圖中右邊的管子有控制流速的裝置;丙圖中管內塞有海綿;丁圖中用路面的狀況表示交通的便利與否。
大部分教師在實驗的基礎上都是將學生的思路往“阻礙”上去引導,問題是導體對電流的作用為什么一定是“阻礙”呢?還有不少教師在教學中經常用“物理學上,我們用電阻表述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直接引入電阻的概念,這是概念教學的行為嗎?3757B235-4F36-429D-B320-B77E07B38842
2.3? ? 深度備課
教師在深度備課時,首先應該考慮以下兩個問題:一是什么是物理概念?二是“阻礙”二字到底是怎么來的?案例中不同金屬絲接入電路后的實驗現象,其共同特征到底是什么?本質屬性又是什么?這是本節課概念引入的重中之重。實際上,學生一般得出的共同特征是它們都能導電,但導電能力不一樣。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引入一個物理量來表示不同金屬絲的這種共同特征的不同之處,問題是我們應該如何表述這個物理量呢?
在引入概念時,教師應該給學生“選擇”的權利,因為不同導體對電流的作用,既可以理解為導電能力的不同,也可以理解為阻礙電流能力的不同,如果我們引入一個物理量叫“電導”(相當于電阻的倒數)來表示這種不同導體的“共同特征”也是可以的。而電阻的本質屬性則是導體的電阻是導體本身的一種性質,定值電阻的阻值不隨其兩端電壓或通過的電流的變化而變化。照此理解,歐姆定律的表達形式又會是另外一種表述。實際上,在物理概念教學中,我們應該經常給學生“選擇”的權利,如速度的概念可以是時間和路程的比值、密度的概念可以是體積和質量的比值,而磁場的方向也可以規定為小磁針靜止時S極的指向等,這樣設計概念教學才是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的真正體現。因此,探求一類事物的“共同特征”才是概念的深度備課行為,如果我們經常用“物理學上規定”這樣的話語來描述物理概念,那就失去了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物理觀念的契機。
3? ? 規律掌握要強化“模型建構”
規律是事物之間的內在的必然聯系,它預示著事物發展的趨勢??茖W思維能力的培養對學生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而科學思維的重要元素就是模型建構,可以說整個物理學的發展始終滲透著模型建構的思維過程。因此,教師在深度備課環節針對物理規律的教學設計要強化模型建構,幫助學生真正掌握物理規律的內涵。
3.1? ? 案例再現
圖4是蘇科版教材9年級上冊第13章《電路初探》第一節《初識家用電器和電路》的部分內容,安排這個活動是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家庭電路的組成結構[2]。
3.2? ? 案例分析
在課堂教學中,當教師直接給出教材中的器材時,可以發現大部分學生都能讓燈泡亮起來。問題是當我們到某組學生旁邊將燈座上的小燈泡擰下來,問學生能否用導線和電池直接讓這個小燈泡發光時,學生卻很難做到,這是什么原因呢?原來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忽視了對“接線柱模型”的建構,學生根本不知道如何將小燈泡直接接入電路。案例中的小燈泡已經接到了燈座上,學生連線時只要將燈座連入電路即可,而對小燈泡是如何接到燈座中的問題學生就不知道了。
3.3? ? 深度備課
電路組成的基本元件有電源、開關、用電器和導線,要學生掌握這一規律,除了讓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發現電路組成的基本元件外,還要讓學生理解“接線柱”的概念。筆者建議教師在備課時設計以下活動:將案例中的電池盒和燈座全部去掉,先給學生提供一個電池、一個裸露的小燈泡和一根導線,問學生如何讓燈泡亮起來。然后根據學生連線的情況,討論這樣連線存在的一些不足之處,并對電路加以改進。增加一個電池盒和燈座,在此基礎上引出“接線柱”的含義。這樣的教學對后續學生電學實驗的進一步操作會打下良好的基礎。再例如,在家庭電路的備課中,我們發現不少學生在完成圖5甲的練習(將插座、燈泡和控制燈泡的開關正確接入家庭電路中)時經常出錯。通過分析發現,原來學生對乙圖電源的表示方法比較熟悉,而對甲圖中的電源圖示——火線和零線這兩根線的表示方法有點陌生,導致在家庭電路的作圖中經常出現短路的情況。因此,我們在深度備課時要考慮如何引導學生從乙圖再到甲圖,實現電源的“模型轉換”。
圖5乙中,學生對直流電源的圖示了如指掌,可到了家庭電路中,電源的圖示出現了圖5甲的形狀,學生能否從乙圖中電池的“正負極”過渡到甲圖的“火線和零線”,就是教師在深度備課時要思考的問題。實踐證明,如果學生能夠建立以下“模型”,即 “將火線看成直流電源的正極”“將零線看成直流電源的負極”,這樣學生頭腦中就會產生由直流的“點電源”到生活用電中交流的“線電源”的模型建構過程,這樣的模型建構有助于學生在家庭電路的實物電器連接中減少很多理解上的困惑。建議教師在家庭電路的連線教學中,不要直接呈現甲圖所示電路的連接情況,而是要求學生先根據對家庭電路的觀察自己畫出家庭電路中各元件的連接情況,此時如何表示家庭電路的“電源”就會讓學生犯難。在學生自己設計家庭電路的基礎上再逐步向甲圖的“標準”靠近,這樣的備課才是真正基于“學情”的深度備課。
4? ? 文化滲透要體現“逐步落實”
課程理念支配著教師的教學行為。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與責任,應該說深度備課時要體現這一內容對教師有一定的挑戰性,因為這部分內容有時只能“意會”而無法“言傳”。但是,教師應該始終堅持課程的這一理念,我們不期望對學生科學態度和責任的養成一步到位,但一定要逐步落實。
4.1? ? 案例再現
在一次華東六省一市的年會上,一位教師上了一堂研究課,課題是“焦耳定律”,教師授課時在課題引入環節用了以下素材,如圖6所示。
4.2? ? 案例分析
針對教師在課題引入就利用這一素材,筆者有自己的看法。這位教師整堂課的設計可圈可點之處很多,但在課題引入的情境中,教師應該以正面的教育為主。這是一個培養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問題,這堂課的情境引入如果以電流熱效應在生活中的諸多應用為主,應該更能體現對學生價值觀的引領。遺憾的是教師選擇了一個反面素材來引入課題,從而暴露出教師在備課環節忽視了對“學科文化”的滲透的問題。
4.3? ? 深度備課
說起學科文化的滲透,這個課題很大,但是教師頭腦中應該有這根“弦”,而且要把它落實到具體的教學行為中。在本節課的備課環節,如果教師以電流熱效應在生活中的應用來引入課題,例如泡沫切割機就是利用電流的熱效應工作的,這樣設計可以在學生頭腦中樹立應用為主的主流價值觀。而在下課前還可以告誡學生事物都具有兩面性,電流的熱效應在給實際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如果我們不注意安全用電,往往也會帶來危害,例如法國巴黎圣母院發生火災的事故等,這樣處理就能夠培養學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夠用辯證的眼光看待身邊的世界。再如,光現象的應用和光污染同樣也是在教學中滲透辯證思想的好素材。實際上,教書育人的素材在教材中比比皆是,需要我們教師去思考,去深度備課,如果通過我們的教學還能逐步滲透讓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待科學的進程,能用審美的眼光看待科學的成果等,這才是當前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根本,否則學生很容易有牛頓比伽利略和亞里士多德更偉大這樣一些不客觀的認識。在一次全市教研活動中,一位教師上了一堂以“木塊”為抓手的實驗復習課,該教師以探究影響動能大小因素實驗中的“木塊”來啟發學生思考,有多少實驗中的器材像“木塊”一樣起到了“小器材”“大道理”的作用?這堂課的教學取得了圓滿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在之前的深度備課環節,為了體現復習課教書育人的理念,筆者建議教師在下課前用20秒的時間說出以下一句話:“同學們,生活中你愿意做一個小木塊嗎?”結果學生的反響很熱烈,可以說這句話的效果達到了“教書育人”的初衷。
本文從四個方面以案例的方式分析了教師深度備課要考慮的一些實際問題。實際上,課堂教學是一門綜合藝術,深度備課的含義很廣,教師要真正做到深度備課需要思考的問題還有很多。但有一點我們要牢記心中,我們在備課環節思考的出發點應該立足于學生未來的發展,這樣我們將無愧于教師這一神圣的職業。
參考文獻:
[1]劉炳昇,李容.義務教育教科書物理(8年級下冊)[M].南京: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88.
[2]劉炳昇,李容.義務教育教科書物理(9年級上冊)[M].南京: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86,64.
(欄目編輯? ? 李富強)3757B235-4F36-429D-B320-B77E07B38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