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以利

關鍵詞:中醫養生保健;老年居民;睡眠障礙;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 ?R338.6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16--01
受生理性因素或心理性因素的影響,許多老年居民都存在睡眠障礙的問題,西醫雖然可以通過藥物治療睡眠障礙,但不良反應過于明顯,老年人大多無法耐受[1]。為了改善老年居民的睡眠障礙問題,臨床可以嘗試從中醫角度進行干預。本文回顧研究2021年3月~2022年3月在干休所居住的患有睡眠障礙的80例老年患者的臨床資料,試觀察存在睡眠障礙的老年居民在開展中醫養生保健后所發生的變化。
1 方法及資料
1.1 研究對象
回顧研究2021年3月~2022年3月在干休所居住的患有睡眠障礙的80例老年患者的臨床資料,將采用西藥治療、加行中醫養生保健的各40例患者分別設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對照組:男性共計28例,女性共計12例;年齡63歲~89歲,均值(76.45±11.79)歲;病程1年~5年,均值(3.93±0.55)年。研究組:男性共計23例,女性共計17例;年齡65歲~87歲,均值(76.58±11.72)歲;病程2年~4年,均值(3.83±0.29)年。錄入以上患者基本參數到統計學軟件中分析計算,P>0.05,提示統計學差異并不明顯,兩組之間可對比。
1.2 方法
對照組開展西藥治療——艾司唑侖:每晚在入睡前的30分鐘左右取1mg口服,連續4周。若治療過程中睡眠時間延長至4小時或更長,每次口服劑量可減半。研究組加行中醫養生保健:(1)情志:患者年齡高,生活經歷多,退休后較為空閑,易胡思亂想,七情過度傷身,自然對睡眠質量有一定影響。因此,可為老年居民培養豐富的生活樂趣,鼓勵其多參與機體活動,減少其胡思亂想的時間,改善其睡眠質量。(2)生活起居:引導患者養成規律的作息節奏,日常生活做到勞逸結合,白晝不長時間睡覺,晚間早睡早起,平時多活動。(3)膳食:為患者保持清淡、易消化的飲食狀況,濃茶、咖啡等可使神經興奮的飲品應少喝或不喝,入睡前不要大量飲水,以免頻繁起夜影響睡眠。若條件允許,可進食具有促進睡眠的藥膳。
1.3 觀察指標
將干預前后患者睡眠質量評分評估結果、滿意度評測結果納入組間對比。睡眠質量評分使用匹茲堡睡眠質量評價量表作為評估工具,護理人員對患者的睡眠時間、入睡時間、睡眠質量、日間功能障礙、用藥狀況等7個維度進行評估,評分制選擇3分制,最高21分,該評分高低與患者睡眠質量存在正向聯系[2]。患者滿意度使用自擬問卷評估,包括滿意度較高、滿意度尚可、滿意度較低,將患者填寫的問卷全部回收并匯總統計數據,最后按照“總滿意率=(滿意度較高例數+滿意度尚可例數)÷總例數×100%”的公式計算[3]。
1.4 數據分析方法
使用SPSS21.0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x±s)表示,驗證時使用t值;計數資料用(n,%)表示,驗證時使用卡方(X2)值,組間對比是否存在統計學差異取決于是否為P<0.05。
2 結果
2.1 干預前后患者睡眠質量評分評估結果
見表1,干預前兩組的睡眠質量評分評估結果相近,統計學差異不甚明顯(P>0.05);干預后兩組睡眠質量評分評估結果均出現變化且研究組比對照組低,統計學差異十分明顯(P<0.05)。
3 討論
老年人本身便因為年齡大、生理機能衰退而睡眠較少,退休在家較為閑暇,容易胡思亂想,會進一步導致睡眠障礙的出現,若是不對睡眠障礙進行干預,患者精神狀態將會受到影響,長此以往生理機能也會出現異常。西醫主要通過藥物進行治療,本文中對照組使用的艾司唑侖作為苯二氮卓類的抗焦慮藥物,可以鎮靜催眠,改善患者睡眠障礙,但不良反應明顯,不適合長期使用。而中醫養生保健可以從情志、生活、飲食等多個方面進行干預,其可以同時解除由心理因素、生理因素造成的影響,因此可以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睡眠障礙問題。結果中研究組干預后的睡眠質量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滿意度高于對照組(97.5%vs80%)正能證明以上論點。
結語:
臨床應為老年睡眠障礙患者開展中醫養生保健,以改善其睡眠質量,提高其滿意度。
參考文獻:
[1]李琳,阮源.中醫養生保健用于老年居民睡眠障礙治療中的效果研究[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雜志,2020,8(28):100+102.
[2]畢淑紅,廉秀巖.護理干預改善老年患者睡眠障礙的臨床效果觀察[J].世界睡眠醫學雜志,2020,7(02):242-243.
[3]何莉莉.理性情緒療法聯合中藥熏洗治療老年原發性高血壓伴睡眠障礙患者的臨床療效[J].包頭醫學院學報,2021,37(01):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