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希杰 雷莉
一、新型綠色保險發展現狀
綠色保險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是指為應對綠色風險而提供的一種保險制度安排和長期治理機制,廣義是在此基礎上增加保險資金投資于綠色領域,本文重點研究前者。目前,市場上與碳減排相關的綠色保險既有工程建設方面的傳統保險,也有面向新能源、建筑、交通、農業等降碳重點領域的新型產品,呈現出新老共存、新產品起勢明顯的特點。
新能源領域目前有兩類綠色保險,一類是為風電、光伏等新能源企業因天氣原因導致損失提供補償的指數類保險,包括風力發電指數保險、太陽輻射發電指數保險等;另一類是保障長期穩定運營的產品質量及功率補償責任保險,包括光伏組件、風電設備產品長期質量保險和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等。根據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的統計,2020年累計為清潔能源產業提供了1.96萬億元的保險保障,2018—2020年年均增速達20.5%。
建筑領域目前有綠色建筑性能保險和建筑節能保險兩類,前者是為承保項目是否達到預期運行評價星級標準提供保險,確保綠色建筑滿足評價星級標準,后者是為建筑節能改造效果提供保險。2020年綠色建筑保險總保險金額為1017億元,2018—2020年年均增速13.64%;交通領域的綠色保險主要是新能源汽車保險,目前已形成車險、電池保險、充電樁保險三位一體的風險保障格局。目前,新能源汽車的機動車輛保險保額占綠色交通保險保額的比例已提高到90.75%,賠款占比穩定在98%以上,有力保障了新能源車輛的運行和推廣。
農業領域與碳減排直接相關的綠色保險目前有森林火災保險和林業碳匯指數保險兩類,前者自1984年開展試點,中國人保集團已承保森林面積10億畝;后者由中國人壽福建分公司于今年5月新推出,將提供2000萬元的碳匯損失風險保障。此外,順應綠色低碳發展大勢,一些創新型保險產品不斷出現。比如,為推動綠色技術創新,有保險機構開發了企業研發費用損失保險、設計專利執行保險、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等產品,2020年為綠色技術創新提供1665億元風險保障,賠款達1.15億元;為幫助企業在碳排放權交易過程中規避可能發生的價格波動、信用危機、交易危機等風險,有市場機構探索推出了針對碳排放權抵押貸款的保證保險等。
二、發展新型綠色保險存在“五難”
綠色保險是綠色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現“雙碳”目標,既需要資金支持,也離不開風險保障。目前,以環境污染責任險為代表的環保領域綠色保險發展較為迅速,但碳減排領域特別是面向能源領域的新型綠色保險發展相對滯后,仍面臨諸多困難和障礙。
(一)保險邊界界定難
目前金融市場尚未對綠色保險有統一定義,綠色保險的界定標準不夠清晰。《綠色產業指導目錄(2019年版)》列出了綠色生產活動的歸類,保險公司在選用時還需要更加具體的判定標準和業務指導。清潔能源產業專業性較強,細分行業繁多,與之相關的保險邊界更難界定,這也是導致面向這些領域綠色保險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
(二)保險產品開發難
綠色保險的風險識別和量化難度比普通保險大,責任認定更加困難,客觀上增加了綠色保險產品的開發難度。面向新能源、儲能行業等能源領域的綠色保險發展相對滯后,尚未形成完善的產品和服務體系,特別是能為碳達峰、碳中和起到直接促進作用的保險產品較少,無法滿足相關產業快速發展需要。
(三)保險費率厘定難
有助于碳減排的新型綠色保險產品大多處于發展初期,缺乏相關歷史數據和行業經驗,風險評估、費率厘定、定損理賠等業務環節難度高,難以做到費率與風險科學匹配。費率過高將增加投保企業保費負擔,無法調動市場主體的投保積極性;費率偏低又會造成承保風險較高,保險機構的承保積極性會受到影響。
(四)承保風險把控難
能源領域的風險事故具有突發性、長尾性和影響廣泛等特點,如何定量評估風險、確保償付充足,是保險機構面臨的重大課題。承保前的風險評估、承保后的風險防控目前均缺乏相應技術標準,尚未形成科學有效的風險識別、風險控制預防和風險處置體系。以新能源項目為例,此類項目由于專業性強,建設和運營風險難以量化評估,增加了投資風險和進入成本,也影響了社會資本投資新能源項目的意愿。
(五)專業素養提升難
技術含量高是綠色保險的重要特征。無論是產品設計、事前風險評估,還是風險隱患排查、事后損失金額的理算,都需要綜合運用多個領域知識。目前保險機構的人才技術儲備遠不能滿足發展需要,銷售人員的專業知識不足以讓參保企業全面了解產品,制約了綠色保險的普及推廣。
三、加快發展新型綠色保險的政策建議
(一)運用目錄式管理,制定綠色保險界定標準
目錄式管理是現階段制定綠色保險界定標準的有效工具,建議根據不同行業、不同產業對應的綠色風險,通過擬訂排放物目錄與限值的方式,編制差異化的綠色保險產品目錄。明確各產品風險保障范圍,界定保險標準,自上而下分級細化內容,系統性、規范性整合綠色保險基本要素,明確責任歸屬、賠付細則、賠償金額等。
(二)以促進新能源發展為重點,積極研發新型綠色保險產品
以風電、光伏等為代表的新能源行業是目前最急需提供風險保障的碳減排重點領域。建議深入調研新能源行業在生產經營環節的風險保障需求,準確識別技術研發、設備制造、設施運維等關鍵環節的重大風險,引導保險機構開發有針對性的保險產品。緊緊圍繞制約新能源加快發展的瓶頸問題,創新推出諸如儲能保險、新能源汽車保險、綠色技術知識產權保險、綠色增信保險等創新型產品。
(三)科學厘定費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引導保險機構深化細化對承保標的的實地調查和風險評估,科學確定風險級別和保險費率,充分發揮保險費率的調節機制作用。優化財政補貼方式,將低碳環保直接補貼轉化為面向綠色保險的保費補貼,充分發揮保險機制的放大效應。對保險機構和參保企業分別給予適當的稅費減免優惠,提高開辦綠色保險業務和投保的積極性。借鑒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制度,必要時通過立法強制推廣涉及公共安全或公共利益的新型綠色保險。
(四)完善風險管理體系,加強信息和數據共享
加快制定綠色保險風險管理規范和評估標準,健全重大風險防范機制,細化保險條款,拓展分保和再保業務分散風險,加強第三方風險評估機構能力建設。針對不同投保主體、不同風險類別和不同風險來源,強化“事前”預防、“事中”管控和“事后”處置,提升不同險種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加強能源行業與金融監管之間的跨部門合作,建立綠色保險數據庫,為綠色保險產品的創新研發、費率厘定、承保理賠等提供數據支撐。
(五)加強市場宣傳和人才培養,助力綠色保險普及推廣
加強綠色保險宣介推廣,鼓勵在相關論壇上增加綠色保險內容,綜合運用重點行業推介、典型案例、現身說法等方式,提高市場主體對綠色保險的認知度和參與度。組建綠色保險專業營銷團隊,定期邀請專家對推廣人員進行培訓,培養更多熟悉保險、金融、法律、節能降碳、綠色產業等知識的復合型保險營銷人才。
(作者單位:國家節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