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一婷
持續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讓低收入家庭實現穩定增收,是推動全體人民邁向共同富裕的重要方面。把低收入群體這塊短板補上,縮小城鄉差距、區域差距、收入差距就有堅實的基礎,人民群眾就會增添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認同感。
長興縣深化“三位一體”改革,首創“十百千萬”工程,緊緊圍繞“社戶對接,助農增收”的主題主線,重點在八個關鍵環節上精準施策、靶向發力,著力破解低收入農戶增收難題。2018年以來,長興縣已完成了2265戶低收入農戶戶均累計增收10.79萬元的目標,探索出一條由產、供、銷、技術和金融服務等深度融合的農業產業扶貧新路徑,為“造血式”產業扶貧、實現共同富裕提供了“長興經驗”。
一、首創實踐
探索建立生產合作、供銷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體”的農村新型合作體系,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親自點題、親自部署的農業農村改革。近年來,長興縣充分釋放“三位一體”改革成果紅利,首創“十百千萬”工程,即圍繞十大產業,動員百個專業合作社、產業農合聯、基層供銷社,結對幫扶千戶以上低收入農戶,實現戶人均年收入持續增收萬元,全力破解低收入農戶“增收無門、致富無路、創業無技、發展無資”的困境,積極探索農業產業扶貧新路徑。
二、創新做法
長興縣堅持“政府主導,農戶主體,精準施策,合力幫扶”原則,以產業幫扶為牽引,重點抓好“定對象、擴產業、扶農戶、教技術、銷產品、補政策、幫結對、評成效”等八個關鍵環節,全鏈條破解低收入農戶增收難題。
一是首創“三有”認定標準,解決“對象怎么定”。“三有”,即有勞動能力、有脫貧意愿、有勤勞習慣。長興縣通過村民代表大會推選、鄉鎮(街道、園區)審核認定的方式,將符合“三有”標準的低保動態管理戶、低保邊緣戶、支出型貧困戶確定為重點扶持對象,并延伸至困難黨員戶、困難退役軍人、困難大學生戶等特殊群體,實現幫扶對象層層篩選、精準識別。
二是興建產業幫扶基地,解決“產業怎么擴”。長興縣針對各行政村農業基地數量不足的現狀,大力興建現代農業產業幫扶基地66個、總面積達3053.6畝。同時,按照“面積20畝以上、入駐低收入農戶10戶以上、持續幫扶3年以上”的標準,精選出葡萄、蘆筍、蔬菜、花卉苗木、湖羊、蜂業、特種水產等13個技術成熟易掌握、市場效益較穩定、增收成效較明顯的優勢特色農業產業進行產業幫扶。目前,長興縣累計吸引740余戶低收入農戶入駐,戶均免費獲得種植面積2—5畝。
三是發展多元幫扶組合,解決“農戶怎么扶”。“提低”是以人為本的主體論,不僅要提高人們的收入,更要增強勤勞致富的能力。長興縣緊緊依托各級農合聯,堅持“四個并重”:扶志與扶技并重、產業與就業并重、生產與生活改善并重、一戶一策與綜合施策并重,突出發展“產業+就業”的雙重幫扶模式,大力實施“蘆筍+湖羊”“水產+蔬菜”等多種產業幫扶組合,最大限度挖掘增收潛力。
四是探索結對培訓模式,解決“技術怎么教”。長興縣探索由農合聯生產型會員(個人)與低收入農戶進行“一對一”“一對多”結對,提供生產技術、田間管理、種子種苗、生產資料等多項服務。建立縣鄉兩級低收入農戶技能培訓體系,聘請有技術、懂經營的農業“土專家”,點對點開展產業發展輔導培訓,平均每年開班50次,培訓低收入農戶千余人。
五是拓展自銷包銷渠道,解決“產品怎么銷”。一方面,整合農合聯會員銷售資源,形成覆蓋滬、蘇、浙、皖、魯、豫等地區60多個大中城市的銷售網絡,確保農產品賣得出去。另一方面,產業農合聯協議包銷,通過承辦農事節慶活動,開展企業愛心認購、給知名超市供給等方式,確保農產品賣得好。
六是暢通“綠色金融”服務,解決“政策怎么補”。出臺《長興縣社戶對接助農增收20條政策意見》,每年安排1000萬元對自主發展的農戶、幫扶主體、設施建設等實施補助。長興縣大力實施金融扶助,針對低收入農戶推出“興扶貸”貸款產品(10萬元以內免擔保),累計為791戶低收入農戶授信3668萬元。同時,由縣財政補貼價格指數險、氣象指數險等8個地方特色保險,農戶個人承擔的保費實行先繳后補。
七是形成各方幫扶合力,解決“結對怎么幫”。長興縣縣委縣政府將“十百千萬”幫扶列為全縣中心工作、十大民生實事之一,堅持不懈抓推進;鎮村結合實際,因地制宜選產業、建基地、定措施;地方企業主動集資設立幫扶基金、開發聯建基地;融媒體中心廣泛開展公益宣傳;志愿者常態進行幫扶。此外,縣領導帶頭,全縣副科級以上干部全部結對幫扶至少一名低收入農戶;縣級各部門利用黨員活動日開展“進農家、干農活、助增收”等活動。
八是堅持“三率兩度”評估,解決“成效怎么評”。為更好地體現幫扶工作務實導向,長興縣幫扶辦定期組織開展“三率兩度”(低收入農戶精準識別率、發展產業參與率、幫扶措施精準率和低收入農戶增收幅度、社會對此項工作的滿意度)量化考評,通過鄉鎮(街道、園區)自查自評及評估小組聽情況、查資料、走基地、訪農戶等方式,進行實地考核評估,有效保證了“十百千萬”幫扶工作落實落地、扎實有效。目前,低收入農戶和社會各界的滿意度已連續4年保持在95%以上。
三、成效與經驗
通過4年的實踐與探索,長興縣累計幫扶低收入農戶2265戶5492人,其中1224戶已基本具備自我“造血”能力。目前,長興縣已實現低收入農戶總增收1.62億元,戶均累計增收10.79萬元,連續幫扶戶人均累計增收4.57萬元,較“十百千萬”工程實施前,全縣低收入農戶人均年增收增長率達187.3%。2021年,長興縣低收入農戶高水平全面小康工作領導小組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稱號。長興“十百千萬”工程為探索精準扶貧、實現共同富裕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借鑒。
一要因地制宜探索幫扶路徑。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長興縣首創農合聯產業精準扶貧載體,發揮了“三位一體”改革作用,打造了產業扶貧“升級版”,并用足用好財政資金,較好地解決了農戶單家獨戶解決不了的產業困難,有效提升了低收入農戶的自我“造血”能力。因此,扶貧要因地制宜、找準路徑,以當地原有農業產業為基礎,建設產業幫扶基地,確保幫扶扎實有效。
二要創新思維突破幫扶機制。長興縣探索產業精準幫扶新模式,實現扶貧對象、幫扶方式、幫扶措施、幫扶力量四大轉變。比如,幫扶對象由最初的低保戶、低保邊緣戶、支出性貧困戶三類低收入農戶,逐步延伸至困難黨員戶、困難退役軍人、困難大學生等特殊群體;幫扶方式由單純的產業幫扶,逐步延伸至教育幫扶、就業幫扶、醫療救助、改變居住條件等多種幫扶方式。因此,要實現低收入農戶的全方位“共同富裕”,必須要創新方式方法,合理打破條條框框,通過建立更廣泛、更深層、更符合本地實際的幫扶機制。
三要用心用情增強幫扶信心。“提低”,首先提的是精氣神,通過完善政策法規和制度體系,激發重點群體的積極性,激活干事創業的源動力,實現“要我富”到“我要富”的轉變。長興縣自實施“十百千萬”幫扶行動以來,始終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一大批低收入農戶從“要我致富”轉變為“我要致富”,從“靠等要”轉變為“加油干”,增強了過上幸福美好生活的希望,涌現出了一批直面困境、自強不息、辛勤勞作、改變命運的典型。
“提低”是以人為本。好日子是干出來的,奮斗是“提低”的基調和底色。不僅要提高人們的收入,更要增強勤勞致富的能力。長興縣既抓出扶貧實效,更通過“造血”工程的實施,把低收入農戶對“帶動發展”的依賴轉變為“主動發展”的進取,實現了從扶貧向扶志扶智扶技的根本轉變,真正鼓勵引導低收入農戶自我走上富裕之路。
(作者為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