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聽雨
摘要:藝術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而音樂作為藝術的一種表達形式,是對社會生活審美認知的一種反映。本文以音樂的社會功能作用為研究對象,并結合音樂基礎學科視唱練耳進行分析論述,結論是音樂的三大社會功能是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的關系,并且在視唱練耳學科的教學與學習中也體現得淋漓盡致。
關鍵詞:音樂;社會功能;視唱練耳學科
關于藝術的功能,藝術家們有著不同的看法與觀點,[3]如前蘇聯美學家卡岡在他的《美學教程》中就把藝術分為交往功能、啟蒙功能、教育功能、享樂功能等。也有人指出藝術具有情感或情緒的宣泄功能、精神慰藉功能、心理醫療功能等等。我認為音樂的社會功能和藝術的社會功能有異曲同工之處,也可以分為三種功能:審美認知功能、審美教育功能、審美娛樂功能。這三種社會功能彼此相輔相成,每一種功能都有其獨立性,但又密不可分。
[6]將音樂的三種社會功能分開來看,音樂的審美認知功能表現為音樂表達中對社會、歷史或者自然的看法與認知。音樂的審美教育功能我認為強調的是用音樂感化人心,使人們在不知不覺中受到藝術的熏陶,并引導人們在思想等方面發生深刻的變化。[2]比如在魏晉時期,就有嵇康在《聲無哀樂論》中提到了樂聲對于禮言傳達的作用:“故鄉校庠塾亦隨之,使絲竹與俎豆并存,羽毛與揖讓具用……此又先王用樂之意也。”其基本大意為,學校教育中要讓樂器與禮器并存,舞蹈與禮節一起使用,內心始終平和而堅定,慢慢地改掉缺點走向純良,最終教化成功。嵇康在此作中闡述了自己對禮樂教育的觀點看法,對今天的音樂審美教育功能有著很大的啟發作用。關于音樂的審美娛樂功能,主要表現為精神上的享受和審美愉悅,例如琵琶名曲《彝族舞曲》,這首樂曲旋律優美、流暢悠揚,全曲充滿了彝家少男少女的火熱情懷,讓人身臨其境,使人們的審美需要得到了滿足,仿佛置身于彝族火把節熱烈的環境中與之共舞,獲得了精神上的享受和審美愉悅。以上三種音樂的社會功能作用,不僅僅是廣泛的音樂社會作用,具體在音樂視唱練耳學科中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融合與發揮。
[1]視唱練耳作為音樂教育領域中的一門基礎學科,也是音樂教育領域的一門獨立學科,其不光包括基礎層面上的視唱識譜練習、聽音旋律節奏的訓練和樂理的學習,也具有與音樂教育及美育共同的性質與特點。第一是培養人正確高尚的審美理念,提高人的審美能力與審美創造力;第二是通過審美教育塑造完滿的認知;第三是在通過視唱練耳的訓練培養良好的音樂審美能力后,對音樂的審美娛樂也會有極大提升。在視唱練耳的教學與學習中,很完美的發揮與體現了音樂的三大社會功能。
(一)審美認知功能:
[7]音樂往往通過典型的音樂形象反映出一個時代的生活和人們的精神面貌。李斯特說:音樂能直接表達感情的內容和深度。在音樂中,如果不具有一對能聽懂音樂的耳朵,那么對于旋律的起伏,節奏的快慢,和聲的色彩,都不會有很深入的理解。一首優秀的音樂作品,一定包含著對那個時代社會現實的反映,如果不具有能聽懂音樂的耳朵,那么肯定無法深刻理解這其中包含的深度情感內核。所以在視唱練耳教學中,“聽音訓練”就顯得尤其重要,通過對音高、節奏、旋律、性質的聽辯訓練,形成一定程度上的內心聽覺與內心音樂感知,來全面提高人們對于音樂的感知能力和捕捉能力,強化“音樂耳朵”。如音程性質訓練中的三度音程聽辨,大三度音程在聽覺上會給人一種明朗開闊的感覺,但是同為三度音程的小三度,在聽覺上卻人給一種憂傷低沉的感覺,這充分表明了不同的音樂細節都會給人們不同的音樂感受。所以加強人們對于音樂細節的敏感與捕捉,能夠便于能更好地理解音樂,能更好地感知到音樂所傳達的訊息,從而提高自身的音樂審美能力。提高了對音樂的審美能力,才能更好的認知這個世界的現實、歷史與真理。
(二)審美教育功能:
音樂的審美教育功能,是指音樂作品能夠對人們起到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作用。在中國古代音樂史中曾提到,子曰:“移風易俗,莫善于樂”,這充分體現了孔子對于音樂的社會功能的認可與重視。在視唱練耳的教學與學習過程中,也充分體現了音樂的審美教育功能。視唱練耳是以多樣化的“讀譜視唱”作為學生們了解音樂的手段,通過自身對于譜例的深刻了解,再通過自己去讀譜演唱,這樣更能夠清晰明確的了解到音樂作品中所表達的音樂內涵,在唱譜的過程中思考節奏型或者旋律走向的運用是想表達什么樣的情感與思想,并通過結合音樂基本理論與基本技能對音樂作品進行分析,而后進行審美判斷,從而不斷提高音樂鑒賞能力與音樂的審美能力,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音樂價值觀,在自己視唱的學習過程中既能獲得精神上的滿足也能在無形中做到音樂審美能力的提高,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三)審美娛樂功能:
關于音樂的審美娛樂功能,主要是指通過進行音樂活動或是通過欣賞音樂作品來使人們獲得精神上的放松與愉悅。在中國古代先秦時期就有關于音樂審美娛樂功能思想的相關記載。比如在荀子《樂論》中提出了“樂者樂也”的主張,認為音樂應當是給人們帶來快樂的。當然這一切都建立在對音樂的感知能力上,所以在視唱練耳的教學與學習中,我們更是以強化音樂記憶力為提高音樂感知力的基本手段[4]音樂教育以作為時間藝術的音樂為載體,要獲得深入理解音樂的能力,就必須具備良好的音樂記憶力,這樣才能將轉瞬即逝的音樂做到音響內化,更為完整地把握音樂作品,[5]視唱練耳教學中強化了音樂記憶力能力的發展,使學生能夠更為準確的分辨認識樂句和認識音樂作品的段落結構,從而獲得音樂感知力的不斷提高。提高了音樂感知力,才能更好的在音樂中得到自我精神層面的放松,享受愉悅。再比如說,一部良好的影視作品如果沒有背景音樂的加持,將會失去一半的色彩,一場熱鬧的晚會如果沒有背景音樂的烘托,將會變得黯然失色。生活中的一草一木皆是音樂,偶聞鳥鳴嘩嘩水聲,皆是音樂,如果世界沒有音樂,將會失去它的大半情緒色彩。
總的來說,音樂的三大社會功能,即審美認知、審美教育、審美娛樂功能,三者相輔相成。一個音樂作品是包含著認知、教育、娛樂三種功能的,而不是分割開的。在視唱練耳學科學習中也是一樣的道理,視唱練耳教育教學是以音樂為內容、音感訓練為手段的音樂基礎理論和音樂基本技能學習,以音樂為內容的音樂基礎教育,首先就具備了審美性。通過對經典音樂藝術作品的彈、聽、唱,讓大家由淺入深地感受音樂中美的奧秘,只有掌握了基本的節奏音高認知,才能代入旋律中進行演唱與熏陶。由此可見,音樂的三大社會功能在視唱練耳的學習教學中也展示得淋漓盡致,在音樂文化的傳承中,這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要了解一個民族,音樂文化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要了解一個民族的音樂,必須具備能夠聽懂和贊賞這個民族獨特音樂表達方式的音樂耳朵與音樂內心,視唱練耳對于基本音感和音樂審美觀的形成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音樂的社會功能作用的發揮上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陳雅先.視唱練耳教學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5.
[2]羅小平黃虹.音樂心理學[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11.
[3]孟慶英.淺論藝術的社會功能.[J].名作賞析,2006(09).
[4]熊克炎.有關視唱練耳教學的三個問題.[J].中央音樂學報,1990(03):68-74.
[5]陳雅先.發展內心音樂聽覺是音樂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J].音樂天地,1990(07):12-13.
[6]任艷如.藝術教育在當代社會的功能與作用.[J].東方藏品,2018(05).
[7]陳田央.淺談音樂的藝術魅力、社會功能和教育作用.[J].歌海,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