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云霞
九江市中醫醫院,江西九江 332000
脛腓骨骨折是臨床常見的下肢骨折,多由直接或間接 暴力引起,以骨折部位畸形、疼痛和腫脹等為主要癥狀,如不及時減輕疼痛腫脹癥狀,易導致骨筋膜室綜合癥[1]。既往臨床通過冰敷以減輕脛腓骨骨折患者肢體腫脹程度,但冰敷時長與頻次尚無統一標準,且冰敷過程中存在皮膚壓傷、不易固定等弊端。物理降溫治療儀借助循環加壓冷療理論對患者患處行降溫處理,具有易于固定、無刺激等優勢。快速康復外科護理路徑通過優化圍術期各項護理措施以減少并發癥,減輕患者身心應激反應,達到加快患者術后康復進程的目的[2]。本研究就物理降溫治療儀聯合快速康復外科護理路徑對脛腓骨骨折患者疼痛與康復的影響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9月—2020年9月收治于九江市中醫醫院的86例脛腓骨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表法分為兩組,每組各43例。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觀察組男26例,女17例;年齡29~61歲,平均年齡(48.93±4.25)歲;21例右側骨折,22例左側骨折;29例閉合性骨折,14例開放性骨折。對照組男28例,女15例;年齡27~62歲,平均年齡(49.51±4.70)歲;23例右側骨折,20例左側骨折,28例閉合性骨折,15例開放性骨折。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納入標準:經CT、X線檢查確診為脛腓骨骨折,均接受手術治療,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合并其他骨折,物理降溫治療儀使用禁忌證,術前合并感染,有凝血功能障礙等。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選擇冰敷方式為患者提供降溫處理,首先取200 mL水倒入250 mL的輸液軟袋,排盡袋內空氣后放入冰箱。冷凍完成后用毛巾包裹,然后將其敷在患肢腫脹處(外側、內側各1個),用繃帶固定,間隔60~120 min更換1次。完善術前相關檢查,做好生命體征監測與病情觀察,予以口頭健康教育與心理疏導,術后根據患者恢復情況與意愿指導其完成康復訓練。
觀察組實施物理降溫治療儀聯合快速康復外科護理路徑,快速康復護理路徑如下。(1)成立小組。由科室高資歷護士成立快速康復護理小組,包括主治醫師、科主任及康復師等。正式實施前接受1周專業培訓,內容有康復護理流程、骨折護理知識等,明確各成員職責,主任和主治醫師負責指導工作,護士長抽查及監督,護士負責具體內容的實施。(2)術前健康教育。患者入院后即向其發放健康手冊,配合視頻播放脛腓骨骨折知識,強調術后功能鍛煉的優勢,列舉康復成功病例,幫助其樹立治療信心。(3)心理護理。主動與患者溝通,掌握其心理狀態,針對負面情緒嚴重患者實施心理疏導,再次詳細講解治療方案,使其充分信任醫護人員。要求家屬多關心、陪伴患者,并鼓勵病友交流。(4)疼痛護理。術后主動詢問患者疼痛程度,是否出現進行性加重情況,按時檢查患肢足趾屈曲狀況。若患者出現疼痛加重、伴有足趾牽引疼痛感的情況,考慮骨筋膜室綜合癥,立即告知醫生處理。密切觀察患者腫脹程度,運用夾板稍微松解,并抬高患肢。術后2 h使用RC-2000型醫用物理降溫治療儀(北京禾和春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為患者提供降溫護理。設置輸入功率為220 VA,選擇間歇與連續加載運用工作模式,冰毯尺寸為550×550 mm,軟冰帽有效面積為1 376 mm2,輸水管長度為800 mm,持續工作時間在4 h及以上,冷卻液溫度設置范圍10~37℃,將降溫速率設置為≥0.2℃。溫度穩定性為±2℃,體溫控制精度≤0.3℃,噪聲≤55 dB,將冰囊與患處緊密貼合,降溫期間加強患處觀察,出現異常立即停止。(5)功能鍛煉。鼓勵患者盡早下床鍛煉,根據其骨折情況及身體耐受程度制定針對性鍛煉計劃,功能鍛煉期間予以科學指導,注意不可運動過度。
(1)術后疼痛程度及腫脹情況:術后第1 d及第7 d使用使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患者下肢疼痛程度,由患者在10 cm長尺上標出反映下肢疼痛位置,0~10 cm對應0~10分,分值越低,表明疼痛程度越輕。腫脹情況=術后第1 d及第7 d骨折部位最大周徑-對側最大直徑/術前對應部位周徑×100%。(2)并發癥:記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張力性水皰、關節功能障礙、壓瘡及感染。(3)下肢運動功能:出院時使用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ugl-Meyer)量表評價患者下肢運動功能,共7個條目,分別為下肢有無反射運動(4分)、屈肌協同運動(6分)、伸肌協同運動(8分)、伴協同運動活動(4分)、脫離協同運動的活動(4分)、反射亢進(2分)、協調能力與速度(6分),總分34分,分值越高,表明下肢運動功能越佳。
采用SPSS 20.0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術后7 d,觀察組疼痛評分和腫脹指數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疼痛程度及腫脹情況(±s)

表1 兩組患者術后疼痛程度及腫脹情況(±s)
組別觀察組(n=43)對照組(n=43)t值P值疼痛程度(分)術后1 d 7.06±0.63 6.95±0.54 0.869 0.387術后7 d 2.86±0.49 3.61±0.70 5.756 0腫脹(%)術后1 d 4.86±0.66 4.78±0.59 0.593 0.555術后7 d 2.01±0.65 3.23±0.88 7.313 0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例(%)
觀察組出院時下肢運動功能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下肢運動功能評分(±s)分

表3 兩組患者下肢運動功能評分(±s)分
組別觀察組(n=43)對照組(n=43)t值P值下肢有無反射運動3.13±0.21 2.59±0.33 9.053 0屈肌協同運動4.72±0.44 3.99±0.51 7.107 0伸肌協同運動6.55±0.39 5.84±0.68 5.939 0伴協同運動活動3.02±0.19 2.56±0.37 7.252 0脫離協同運動的活動3.11±0.20 2.72±0.35 6.344 0反射亢進1.30±0.23 1.03±0.16 6.319 0協調能力與速度5.27±0.25 4.66±0.34 9.478 0
脛腓骨骨折患者多伴有下肢疼痛、腫脹等癥狀,對疾病治療與術后恢復均造成一定負面影響[3]。手術是治療該病的首選方式,但脛腓骨骨折創傷面積大,患肢疼痛程度嚴重,甚至可引起中樞及腸道系統異常[4]。手術是一種有創操作,術后具有較高的并發癥風險,且患者在骨折、手術創傷等因素影響下,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身心應激反應,影響術后康復[5]。
快速康復外科護理路徑是一種優化護理模式,通過健康教育、心理護理及功能鍛煉等多方面護理,使得患者全程接受專業健康照護[6]。脛腓骨骨折患者創傷大,病情嚴重,易出現負面情緒,不利于骨折愈合。快速康復外科護理首先采取健康教育滿足其認知需求,使其明白配合診療方案可獲得良好的康復效果,配合心理疏導,進一步緩解負性情緒,促使患者積極配合康復工作,為減少并發癥、加快其身心康復奠定基礎。功能鍛煉是該護理模式的重要環節,其可有效減輕患肢的疼痛與腫脹,且正確的功能鍛煉還能預防肢體廢用性萎縮,有助于改善下肢運動功能。本研究中,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疼痛評分、腫脹指數與并發癥發生率低,下肢運動功能評分高,表明物理降溫治療儀聯合快速康復外科護理路徑用于脛腓骨骨折患者,有利于減輕肢體疼痛腫脹,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促進患肢功能康復。物理降溫是臨床減輕脛腓骨骨折患者患肢疼痛腫脹常用手段,冰袋冰敷屬于物理降溫的一種,但冰袋接觸體表時較難固定,易引起凍傷,導致皮膚出現張力性水皰,且冰塊融化快,作用時間較短,故降溫效果欠佳。物理降溫治療儀具有較高的舒適性與安全性,其材料能夠使溫度相對穩定、降溫速度慢,易于固定患處,通過輕微壓迫血管發揮止血作用,有利于消除局部腫脹,預防皮膚張力性水皰[7-8]。骨折疼痛源于骨折后血腫與致痛因子刺激神經末梢所致,物理降溫治療儀可促使患處組織血管收縮,通過降低局部組織通透性以控制出血,降低神經傳導速率,進而麻痹局部神經末梢,減少局部滲出,減輕局部疼痛腫脹。
綜上所述,物理降溫治療儀聯合快速康復外科護理路徑用于脛腓骨骨折患者,能有效緩解患者術后疼痛腫脹,預防并發癥,改善下肢運動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