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亮花,任潔穎
1.山西醫科大學汾陽學院,山西 032200;2.山西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
兒科是醫院的重要構成部分,其病人年齡均<18歲,心理發育尚未成熟,部分青春期病人會因叛逆出現拒絕配合治療的現象[1-2]。且病人在對住院環境不熟悉的情況下,極易對周圍醫護人員產生較為明顯的排斥反應,導致病人治療依從性無法達到理想狀態,對治療及護理效果產生不良影響[3-4]。本研究將激勵式心理護理干預應用在兒科住院病人護理中,取得了一定效果。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19 年3 月—2021 年3 月在山西省汾陽醫院兒科接受住院治療的106 例病人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兒科常見疾病診治指南》中的疾病診斷標準[5];②年齡<18 歲;③住院病人。排除標準:①無法有效溝通;②病人家長不愿配合研究。應用區組隨機化分組法將病人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 組53 例。對 照 組:男28 例,女25 例;年 齡1~14(6.57±3.15)歲。觀察組:男30 例,女性23 例;年齡0~14(6.12±3.27)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病人在完全知曉研究內容的前提下,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山西省汾陽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1.2 干預方法
1.2.1 對照組 應用常規護理干預,即口頭向病人講解基礎疾病知識,并按照主治醫生指導為病人用藥等。1.2.2 觀察組 應用激勵式心理護理干預。①護理人員根據病人年齡、心理發育情況以及具體疾病狀況為其制定激勵式心理護理方案;護理干預實施前,護理人員向病人家長講解護理干預及相關治療干預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征求病人家長同意,提高病人家長對干預措施的認同感及配合度。②護理人員從病人角度出發,了解病人護理需求,病人年齡較小,對陌生人員以及陌生環境抗拒性較強,護理人員可給予病人心理疏導,使用親切、溫和的口吻安撫病人情緒,與病人拉近距離,提高病人對護理人員的信任度;護理人員可通過口頭表揚或獎勵小紅花的形式引導病人配合治療。③護理人員可借助通俗易懂的語言或故事向病人講解疾病相關知識,并借助卡通圖片健康宣傳資料加深病人對疾病知識的掌握程度,與病人進行良好溝通。
1.3 評價指標 比較兩組病人干預前及干預2 周后焦慮、治療依從性、生活質量、疾病知識及住院時間。①焦慮:采用漢密爾頓焦慮評定量表(HAMA)評估病人焦慮程度,量表滿分為30 分,得分<14 分表明病人無焦慮現象,得分越高表明病人焦慮程度越嚴重。②治療依從性:采用Frankl 治療依從性量表評估病人治療依從性,量表滿分為4 分,得分越高表明病人治療依從性越高。③生活質量:采用健康調查簡表(SF-36)評估病人生活質量,量表總分為100 分,得分越高表明病人生活質量越高。④疾病知識:采用自制的疾病知識知曉問卷對病人的疾病知識知曉情況進行評估,包括疾病自檢、并發癥處理、藥物治療、飲食計劃和鍛煉等內容,滿分100 分,得分越高表示對疾病知識的知曉率越高。⑤住院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 進行統計學分析。定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定性資料以頻數及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病人焦慮、治療依從性及生活質量得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焦慮、治療依從性及生活質量得分比較(±s) 單位:分

表1 兩組病人焦慮、治療依從性及生活質量得分比較(±s) 單位:分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 值P例數53 53 HAMA 評 分SF-36 評 分干預前17.26±3.25 16.15±3.16 1.782 0.776干預后8.26±2.36 13.39±3.01-9.704<0.001干預前1.36±0.63 1.41±0.42-0.480 0.630 Frankl 治療依從性量表評分干預后3.63±0.12 2.95±0.27 16.754<0.001干預前62.48±10.14 63.14±8.76-0.358 0.720干預后92.17±2.26 84.10±5.04 10.636<0.001
2.2 兩組病人疾病知識評分、住院時間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病人疾病知識評分及住院時間比較(±s)

表2 兩組病人疾病知識評分及住院時間比較(±s)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 值P例數53 53干預前51.81±8.25 52.38±7.26-0.377 0.706疾病知識評分(分)干預后91.14±4.07 86.04±3.11 7.248<0.001住院時間(d)7.10±2.07 11.56±3.14-8.633<0.001
兒科疾病按照其病變系統被劃分為呼吸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循環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疾病、血液系統疾病、腎臟疾病、內分泌系統疾病、遺傳代謝性疾病、免疫系統疾病等類型[6-7]。疾病發生會導致病人出現不同程度的身體不適癥狀,需要病人接受住院治療[8-9]。由于兒科住院病人年齡較小,在陌生環境接受治療時,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抗拒反應,不利于預后[10-11]。因此,兒科護理人員應根據病人的個體化差異制定具有較高適用性的護理干預計劃[12-13]。
常規護理干預作為臨床應用頻率較高的護理模式,對改善預后具有一定效果[14-15]。但兒科住院病人具有特殊性,常規護理干預無法使兒科住院病人形成較好的護理依從性,不利于預后[16-17]。而激勵式心理護理干預是以病人具體病情以及心理健康狀況為依據,為病人量身定制可滿足其個體化護理需求的干預方案,并對病人及其家屬進行適當健康教育與心理疏導,使家屬對治療措施產生較強認同感,從而有利于提高病人及其家屬的治療配合度,有利于改善兒科住院病人預后[18-19]。該護理方案會針對不同疾病兒科住院病人,給予相應的激勵式心理護理干預[20],如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期間,學齡前兒童由于年齡較小,對住院、疾病及疫情等事件未形成系統性概念,病人住院期間會因與父母分離、對住院環境不熟悉、無法與玩伴見面玩耍等,出現緊張、抗拒、哭鬧、拒絕服藥等情緒[21];稍微年長的兒科住院病人對疫情與住院相關情況認知不足,在住院接受治療過程中可能因擔憂疾病無法治愈等產生過度緊張、焦慮等負性情緒,以及在治療過程中由于護理人員對病人進行的一系列近距離操作,導致病人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不適,進而對病人預后產生不良影響[22];而青春期兒科住院病人,對疫情和疾病關注度較高,對住院情況也形成一定認知,其會因掛念親屬及朋友等出現敏感、情緒低落等現象,部分青春期病人會因敏感、抗拒護理人員等,產生攻擊性與冒險性行為,如盲目相信網絡上發布的不實信息,可能對病人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危害[23]。針對此類現象,兒科護理人員應基于病人性格特征與心理成熟度,通過耐心向住院病人講解疾病相關知識,如疾病預防知識、如何增強機體抵抗力等知識,促使病人對疾病形成科學認知,并通過親切、溫柔的語言對病人進行適當心理疏導,幫助病人消除心理壓力,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疾病;針對病人提出的問題,兒科護理人員也應耐心為其解答,并與病人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提升兒科住院病人對護理人員的信任感,進一步提升病人在住院治療過程中的依從性,并隨時關注兒科住院病人的心理健康狀況,當病人出現憂慮、焦慮等負性情緒時,可通過主動表達關心,根據病人心情、愛好及愿望等為病人贈送獎勵、禮物等,引導病人積極主動地配合治療,從而取得較為理想的預后效果。本研究結果表明,干預后,觀察組病人HAMA 評分低于對照組,Frankl 治療依從性量表評分、SF-36評分、疾病知識評分高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
總之,將激勵式心理護理應用在兒科住院病人中,可改善病人心理健康狀況,提高病人治療依從性,提升病人知識掌握程度,改善病人生活質量,縮短病人住院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