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昶
天津科技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絨花是中國傳統的手工藝品,是因我國古代簪花風俗而誕生的鮮花替代品。《中華古今注》中記載:秦始皇曾命嬪妃戴芙蓉冠,插五色通草花。到漢代時簪花已發展成習俗,因鮮花寶貴、易受時令限制,故誕生出通草花、絹花、紙花、絨花等不同材質制作的“像生花”。李漁在《閑情偶寄》中提道:“近日吳門所制像生花,窮精極巧,與樹頭摘下者無異。純用通草,每朵不過數文,可備月余之用。絨絹所制者,價常倍之,反不若其物之精雅,又能肖真。”可見像生花制作精美、惟妙惟肖卻又物美價廉,可以替代真花,滿足人們對簪花的需求,受到人們喜愛。明末清初簪花的習俗從宮廷流傳至民間,絨花出現在民間的一事三節和香花供神等場合,大量的用花需求催生出京城附近眾多的制花作坊。當時天津武清緊鄰京城又依傍大運河,制花所需的絲織品原材料充足,所以誕生出許多制花高手。許多武清的制花匠人將花店開進了京城,如龔懷在東安市場開設的祥瑞花莊及劉亨元開設的萬聚興花莊,天津絹絨花也因此有了“京花”的美譽。
天津是唯一保留過年戴絨花習俗的城市,清朝時期絨花深受滿族貴族女性的喜愛,除宮廷內務府設造辦處開設“花兒作”以外,還要求宮外的制花匠人為宮廷送貨,天津因緊鄰京城、本身又有許多制花巧匠,使得天津的戴花習俗受此影響而形成。天津受媽祖文化影響,由天后宮廟會演變而來的年貨集市從1910年開始存在并延續至今,每逢農歷新年到來前,臘月的年貨市集上會出售年畫、春聯、吊錢、絨花、空竹、鞭炮、燈籠、泥人等各種年貨。因傳說中媽祖在海上顯靈時就著一身紅衣,天津婦女平時就喜好紅色穿戴,過年要講究“滿堂紅”,即上下里外一身紅并在發髻上簪戴紅色絨花。之所以這樣是出于虔誠信仰,婦女們紛紛效仿媽祖裝束。“姑娘要花,小子要炮。”天津女性過年時不論老幼全都戴花,但絨花的簪戴也頗有講究,不同的人要戴不同的花:已婚婦女戴聚寶盆,未婚婦女戴石榴花,女孩戴成串梅花或海棠花。聚寶盆象征著兒孫繞膝、滿堂紅火并為子孫招財進寶;石榴花象征著留財留福、紅火興旺;梅花和海棠則象征著吉祥美好、富貴滿堂。火紅絨花寄托著大家對新年的美好愿望和對生活的美好希冀,是天津年節里不可或缺的人文符號。
天津絨花的制作材料主要有紅絲線、銅絲、白灰、白乳膠、料珠、亮片、棉線等。絨花的制作工具主要有剪子、鑷子、豬鬃刷子和木搓板。
制作工序為:拴拍子—剪拍子—對拍子—剪尖—做件—攢花。
1.拴拍子。根據制作需要將紅絲線整理成束,再按制作要求依長度、寬度劈分成絨帶,將其首端鋪平固定在架上后用豬鬃刷子梳平、梳均勻,梳整完畢后用木絨夾夾住絨片尾端,使梳好的絨帶不變形,然后拉緊絨片尾端繃直整個絨帶。手指蘸取適量白乳膠涂抹到已經對折整好形的銅絲上,用銅絲從正面夾住絨帶,雙手將銅絲兩端捻緊成螺旋狀,均勻地將所有銅絲以此方法固定在絨帶上。
2.剪拍子。按制作要求用特制的剪刀將固定好銅絲的絨帶按銅絲間隔剪開,變成一個個扁平的小絨棒。
3.對拍子。將扁平的絨棒橫放在長方體的木搓板上,雙手食指、拇指蘸取白灰防滑并捏住絨棒兩端反方向捻搓絞緊,使絨棒上的絨隨銅絲螺旋旋轉,由扁平變成圓形,后用木塊在木搓板上繼續搓捻銅絲,進一步加工成更致密、更豐滿的絨棒。
4.剪尖。也叫打尖,根據絨花造型的需要用剪刀對圓形絨棒進行修剪,將圓的絨棒兩端或中部修剪成尖角。
5.做件。用鑷子將備好的絨棒組合、塑形,絨棒里的銅絲是組合、塑形的關鍵。如組合塑造出半圓、球體等絨花的精細小部件,并將料珠、亮片等首先固定于部件上。
6.攢花。用棉線將絨花各部件上裸露的銅絲纏繞組合在一起,再利用鑷子調整部件的造型、角度,最終組合成完整立體的聚寶盆或花卉等。
天津絨花品種一般為年節頭飾和供奉擺設,色彩以大紅為主,輔以金色亮片、金絲或金珠作為點綴,色彩艷麗張揚、對比強烈、喜氣濃厚;花型以中、小絨條為主,粗中有細,勻稱和諧。題材多為傳統題材,元素多為有美好寓意的花鳥魚蟲及實物,它的造型濃縮了各種題材元素的藝術化形態。植物類元素有壽桃、石榴、蘋果、佛手、葫蘆及葫蘆藤蔓、海棠、牡丹、梅花、百合、桂花、紫荊花等;動物類元素有金魚、蝙蝠、喜鵲、蝴蝶、龍鳳等;實物類元素有聚寶盆、金錢、元寶、星星、如意等。絕大部分絨花造型都以聚寶盆為軸,左右對稱輔以其他元素組合而成,少部分以單一花卉出現或二三元素組合而成。制花匠人將以上素材的諧音根據我們常用的祝禱吉祥話組合起來,制成了寓意不同的絨花。如福(蝙蝠)壽(壽桃)雙至(如圖1)、子孫(葫蘆及葫蘆藤蔓)富貴(桂花)(如圖2)。另外,天津的婚嫁喜事中也會出現絨花,這類禮儀場景里出現的絨花造型多為“囍”字花和“龍鳳”花。

圖1 福壽雙至絨花

圖2 子孫富貴絨花
現在的天津絨花屬于本地年節用品,武清區制作絨花的家庭作坊會趕在進入臘月前利用農閑時間大批量地制作完成,進入臘月絨花就會在年貨市場進行銷售,為的是讓人們過年佩戴,購買人群基本上為本地人,價格從十幾元到一兩百元不等。從以上情況可以看出,天津絨花屬于大批量上市的年貨,價格低廉;一般來說天津絨花的制作是由村民農閑時節在家庭手工作坊以流水線的方式批量制作完成,制作工藝較為粗糙。并非像其他地區的絨花一樣由專職的手工藝人或絨花藝術工作室精心設計制作而成;它有固定且短暫的銷售與購買時間,錯過這個時間市面上就不再銷售。近些年隨著現代生活方式對年俗的沖擊,購買天津絨花的消費者多是一些中老年人,年輕的消費者偏少,天津絨花的消費群體在逐漸萎縮。
北京絨花的非遺傳承人蔡志偉與南京絨花的非遺傳承人趙樹憲,是現在中國南北派絨花的代表性人物,二人在堅守傳統技藝的同時積極探索絨花與現代文化、時尚結合,在絨花技藝的保護創新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天津絨花有制花匠人卻缺少代表性傳承人,要想發展天津絨花,行業領頭人和專業工作室必不可少。
天津絨花難做成適應時代的精品,主要是因為創新能力不足,無法滿足現代社會的需求,應該在保留傳統的前提下融入新元素。但是絨花制作技藝復雜、售賣價格低廉,造成了老制花藝人無法從中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導致沒有創新和推出精品的動力,這也造成了很多年輕人不愿意學習這門手藝,造成了沒有新鮮血液加入、工藝難以傳承的局面。
保護天津絨花,就要保護制花藝人,保護技藝傳承人,將制作技藝傳承下去。地方政府可以為制花匠人提供交流平臺與空間,或通過就業培訓的形式傳授制花技藝,擴大制作者隊伍,進一步加大對本地獨特制作技藝和風格的搜集、挖掘和整理工作,促進本地工藝品、藝術品制作人之間的跨界交流,調動制花匠人的積極性,培養天津絨花代表性傳承人。
傳統工藝的保護與傳承均離不開資金支持,政府及相關行業協會、社會團體應該撥出專門的資金用于發展和保護天津絨花,積極開展相關文化活動,吸引年輕人了解絨花,提高參與制作或購買的熱情,也可以開展進社區進校園活動,或與本地民俗和漢服文化活動聯動,讓天津絨花走進群眾生活,讓更多的人認識和了解天津絨花。
積極展開天津絨花的本土元素與現代元素發掘工作,發展并創新天津絨花的獨特風格,正如北京絨花的一大特色是絨鳥制作和南京絨花題材豐富、精巧絕倫一樣,使天津絨花在融合現代元素之后確立自己獨特的風格。加入年輕人所喜愛的文化符號與題材,拓展更具實用性、使用場合更多的產品。創作符合時代需求的新題材、新造型,擴大品種范圍,積極與文創融合,搭建更為廣闊長效的銷售平臺,創造天津絨花新的發展契機,使其煥發新的生機。
積極與高校建立合作關系,利用高校工作室的設計優勢與創新優勢,幫助開發新造型、新品種,探索科學的保護模式。在高校藝術類專業中設立關于絨花的選修課,也可以在課程中設置相關的教學內容,讓學生認識到傳統手工藝的重要性,認識到天津絨花的魅力,增強學生的保護意識。并且發揮學生在藝術創新方面的能力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學生創新創業方面具有的助推作用。
新時期高校學生社團也發揮著立德樹人、對學生進行美育的重要作用,結合高校學生社團形式多樣化、影響力強的特點,以輕松的、受學生喜愛、自由交流和發展程度高的形式來提高絨花在年輕人中的接受程度、喜愛程度,培養絨花的關注者、愛好者,最終培養制作者。
高校承擔著專業人才培養和專業作品創作、創新的任務。利用高校工作室推出校內文化創意產品設計、制作與展示,并且搭建與絨花制作技藝傳承人指導與交流的平臺,推進天津絨花的設計與產品創新。并嘗試通過校企合作或是商業平臺檢驗所創作的絨花產品是否符合市場需求,還可以通過組織競賽或者其他方式進行展示交流,實施產學研一體化,推動天津絨花的發展。
天津絨花具有極高的民俗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是天津碼頭文化與媽祖信仰的側面體現。其傳承和保護刻不容緩,除了需要天津絨花的手工藝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對絨花進行發展與傳承外,還需要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和與高校的聯合,采取綜合手段進行保護,增強天津絨花的活力與生命力。通過一系列創新、融合的形式促使天津絨花走出困境,繼續發揚光大。隨著傳統文化回歸熱潮及大眾審美水平及物質需求的提升,天津絨花也應該向著時尚化、精品化、日常化的方向轉變,吸引年輕群體關注,加強年輕人對本地年俗的認同,增強年輕人對絨花的了解和喜愛,讓天津絨花伴隨年俗持續發展,更應該將現代時尚與之結合,在創新中發展,打破天津絨花的季節性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