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慧娟
廣西藝術學院
非遺文創化,是指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新型文化態勢。通過對文創產品基本要素的準確設計,既可以發揚先進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思想,也可以滿足人們的物質生活需求和精神文化要求。依托豐富的民族優秀文化資源,進一步豐富創造與設計的內容,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創產品的相互融合與發展。
靖西壯族繡球文化作為中國少數民族民間傳統藝術之一,呈現出壯族人獨特的民間記憶和民俗信仰。通過探討廣西靖西繡球的歷史背景、人文含義與藝術特征,研究靖西繡球元素在文創設計中的應用,以推動民族文化的交流,促進傳統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的發展。
繡球作為壯族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悠久而優秀的傳統文化。它既可以是一項競技工具,又可以是年輕男女兩情相悅的情感信物,還是承載著中國歷史底蘊的工藝品。在各個歷史時期,繡球都承載了不同的歷史時代含義,既體現著靖西地域的農耕文明特征,也體現著當地經濟、社會、文化方面的深刻變化。目前靖西繡球主要產于新靖鎮舊州街。當地婦女們已把繡球作為重要工藝品加以研究與發展,使靖西繡球從原來單一的傳統藝術品逐漸演變成一種地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當地旅游產業的發展。
不過,由于工業化的普及與新科技的發達,作為民族工藝品與非物質文化承載者的繡球,無論是在制造或是審美品鑒上均未能得到良好的保存和傳播,其發展更是陷入不知所措的迷茫。筆者在深入靖西市舊州區繡球街調研后發現,繡球街由傳統鄉村自給自足的自治模式轉變成資源共有、各自為戶的個體鄉村模式,所以手藝多為代代相傳,形成一個比較狹窄的體系。對于繡球技術的傳承狀況,繡球的核心制造工序需要通過口傳心授、師父帶徒的方法傳授。目前,繡球街的繡球制作者多是中老年人,僅有幾名老師傅掌握了繡球技術,他們大部分文化水平偏低,期望有人傳承下去,但不逼迫子女去學習制作繡球技藝。而年輕人文化水平較高,大多在外務工,很少有人愿意傳承繡球技藝,后輩良徒難覓,傳承上出現了斷層(如表1)。

表1 繡球街人員任職比例
繡球在整個廣西甚至我國都有著很重要的文化地位,每一個小小的繡球都不是簡單的藝術品,其中包含復雜煩瑣的工藝,也充滿了創作者的心血與汗水。它是壯族民間文化的縮影,具有豐富的價值。因此,對靖西繡球文創產品進行開發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主要包括審美價值、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
人們對美的感受追求是與生俱來的,在感受美的同時形成一種純粹而又感性的情感,壯族人民通過拋繡球的方法實現連情結親的目的,在這種藝術活動中滿足自己的審美趣味。同時作為傳統藝術珍品,它精美高雅,因針繡工藝精湛,圖案、色彩多樣明艷而聞名于世,具有豐富的視覺審美價值。
靖西繡球在形態上的塑造更加立體,通常由12個三角狀立體花瓣拼接縫制而成,獨特的花瓣弧線造型凝聚了民間藝術傳承者獨有的審美觀念及造型意識。在色彩上,紅、黃、綠三色面料做底,顏色艷麗多彩,對比鮮明強烈,其反映的是壯族民眾熱情奔放的情感。繡球上的圖紋大多由花朵和動物紋所組成,圖像繁復,造型藝術精巧,這些祥瑞圖像代表了當時壯族人民對生命的渴求與熱情,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和收藏價值。因此,將繡球本身獨特的審美價值與文創的實用性相結合,不僅具有強烈的審美價值,還達到了實用與審美的統一。
非物質文化作為社會歷史的反映,可以讓人們認識社會在各個階段的發展歷程和不同的社會文化特點,并把其中的文明形式展現出來,唯有對其進行挖掘與利用才能更好地彰顯其價值。廣西靖西繡球作為壯族的優秀文化遺產,滲透著壯族獨特的樂觀精神與民俗文化,包含了多重文化內涵,其中有風俗文化、視覺審美文化以及手工藝文化,也體現著一定的原始宗教觀念與哲學思想。實質上這也是由于壯族文化不斷受到漢文化的影響,壯族人民在汲取、借鑒漢族審美思想的同時,又不斷豐富了自己原有的人文觀念。將文創產品開發與繡球文化資源價值挖掘相結合,可以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播,讓更多的人認識、了解、喜愛傳統文化,是弘揚優秀的民族非遺文化、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認同感的有效途徑,也為文創產品設計的發展注入新的文化活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文化軟實力,可以憑借其具有的價值以合理的方式吸引投資和輸出利益,豐富社會發展的多元性,協調和平衡區域經濟發展,提高當地的經濟效益。由于靖西繡球等民間傳統文化的興起和廣泛傳播,其經濟價值明顯提升,不少人慕名前來,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在經濟市場化發展的今天,社會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呈現出很多商業化的現象。所以,繡球非遺文創產品的開發,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拓寬非遺文創產品市場發展的經濟空間,使繡球傳統藝術文化更好地利用商品等載體,突破當前發展的固定模式和限制,從而探索出一種既能保留靖西繡球非遺的優秀民族文明價值,又能有效地提升文創價值、服務地方經濟、助推鄉村振興的新路徑,這對推動地區文化產業與經濟發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品牌將消費者與產品和服務聯系在一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會價值也是由品牌體現出來的。近年來,廣西在文創產業方面也取得了相當大的成績,其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品牌有印象劉三姐、漓江畫派、“三月三”文化節等。受益于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壯族的繡球一定程度上已經揚名海內外。而據筆者走訪靖西舊州街調研了解到,當地的繡球產業并沒有重視品牌問題。所以從總體上講,因為沒有知名品牌的支持,所以繡球市場的影響力也比較小,而這也成為制約繡球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繡球文創產品仍需調整品牌觀念走向市場,實現更有效、可持續的宣傳。通過對文化創意產品進行營銷整合,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品牌效應,進一步提升了廣西繡球文創產品設計的產值和形象。
由于繡球的經營者和生產者對市場的觀察不夠敏銳,缺乏創新意識,在外形、圖案、顏色上變化不大,導致繡球產品樣式相對陳舊。盡管“中華巧女”黃肖琴在創新上有過許多想法和努力,如設計出15瓣的繡球和堆繡的刺繡方法,但由于各種原因,不能進行規模化生產。通過實地考察,可以看到市場上的很多繡球文創產品都大同小異,多數商品只是將繡球圖形直接印刷在絲巾、抱枕、T恤等物品上,或者僅僅對繡球形狀符號進行了模仿重復,產品形式單一且無設計理念,千篇一律。產品同質化嚴重,且無精神文化內涵,無法滿足消費者的心理情感需求,也就失去了文創產品的內核力,從而導致繡球文創的市場處于低迷狀態。
對于一個產品來說,只是好看還遠遠不夠,功能性和實用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如今的繡球更多的只是作為一種旅游紀念品送給親朋好友,表達一種美好的祝愿,并無其他功能。因此,在注重文創產品藝術價值的同時,更要注重它的實用價值。目前,繡球非遺文創產品也大多集中在旅游紀念品方面,個別有創意和觀賞性的文創產品也都缺乏對功能性和實用性的考量,既保留繡球的藝術文化特征又滿足老百姓日常生活使用的文創產品少之又少。文創產品作為一個物質產品,可傳達出人文內涵與情感,同時需要符合實用的特性,只是把圖案印制在生活物件上的方式缺乏人文氣質,單一且無創新性,而只顧及文化宣傳的需要,忽略了實用功能的體現,這會使文創產品本身無法發揮出最有效的功能,因此,應對兩者進行平衡,體現非遺文創產品的文化藝術性和實用功能性。
1.文化植入性原則
文化性是文創產品與普通商品的本質區別,所以文化屬性原則也是進行文創產品設計的基本準則。文化性原則要求將非遺文化元素符號與現代產品巧妙結合,給人以趣味性、審美性的體驗經歷。非遺文創產品作為文化載體,必須對傳統非遺文化特征做出更深層次的分析,通過發掘典型的文化內涵與視覺特征符號,將之應用于生產,這樣才可以更好地起到繼承與弘揚文化的作用,從而促進廣大用戶與非遺文化創新產業之間形成更深層的文化共鳴。當賦予文創產品獨特的文化內涵后,它就具備了精神屬性,這正是文創產品的價值。
2.時代審美性原則
隨著美學時代的到來,消費者越來越看重產品的審美價值,將藝術審美轉化為文創產品的附加屬性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文創產品的設計師除了要滿足基本的使用價值,應該更多地在消費者的心理審美需求方面多做文章,帶給消費者愉悅和滿足感。精美的制作品相等同于產品的“外貌”,只有外貌美觀,消費者才有想要探索其文化內涵的想法。因此,在對非遺繡球文化創意產品進行設計時,為了避免同質化現象,不僅要注重傳統元素的保護,在視覺外觀表現形式上更要跟上時代,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注重消費者的喜好,創造出審美與藝術相統一的創意產品。
3.實用性原則
現代生活中大部分消費者首先要考慮的是產品的實用性,具有良好實用性的產品才能走進大眾生活。實用性也是文創產品設計首先要考慮的設計原則。這樣人們才能在使用的過程中不斷地回憶感受非遺的魅力,這也有利于非遺的傳播。非遺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的實用性設計要合理,符合人的使用邏輯,通過生活化的方式讓人們廣泛使用,這樣才能讓消費者在使用產品時獲得良好的體驗感受。只有將其藝術性和實用性充分結合,才能有效地傳播非遺文化。
1.元素提取再設計
提煉傳統非遺中的亮點或特色用于文創產品的開發是最常見的方式,市場上這類文創產品的數量也是最多的。對繡球的形體造型、顏色、紋飾等特征加以提煉、再創造和設計,并運用于生產過程中,學會分析文化元素的具體表現形式,并把握繡球符號的重要特點,對各個元素的具體表現形式加以簡化與再設計,將其表現為簡單幾何體,然后通過不斷添加新穎的具象形式以及來自其他形式的抽象元素,對簡單的文化元素加以再設計,形成新的文化創新體,有利于民眾對非遺的識別與認可,拉近非遺與消費者的心理距離,提升繡球文創產品的文化特色與附加值。
2.傳統工藝的改革與材料的創新
繡球傳承人一般使用天然材料來制作繡球,繡球一般是用紙殼、布、五谷雜糧、木屑等作為原材料,經過、貼、曬、剪、繡、填、拼六個步驟手工制作而成。手工藝制作生產效率較低,且不能實現大批量生產。因此,在繡球的傳統制造技術基礎上改進產品設計,以及對文創產品的材料進行創新或修改,結合現代材料與加工工藝,采用其他材料替代,如樹脂、塑料等,既節約物料與工時,使產品的生產效率得到提升,同時保證產品的質量,又能保證應有的文化內涵,使其符合當代社會生活新的需要。
3.賦予生活氣息
文創產品的落腳點是生活,缺少了文化和生活氣息的文創產品不是好的產品,生活化的文創設計需要通過設計的力量激發人們對于非遺的興趣,為產品注入生活氣息,增添人們的生活情趣。根據當下人們獨特的生活方式以及日常生活細節,非遺文創產品不僅是傳統文化語言的表達,更需要轉化成大眾生活中喜聞樂見的藝術產物,在進行非遺繡球文創產品研究的過程中,人們也需要隨時關注并結合日常生活,把產品做成日常生活中時刻都在使用、都需要使用的產品,使“非遺進入生活”成為日常。
非物質文化遺產給當前的文創設計領域帶來了寶貴的設計資源與情感價值。通過深度發掘靖西繡球特有的非遺人文資源,運用提取、重構和轉化等創新手段,使之與當下的日常文創產品元素巧妙融合,并賦予文創產品新的意義與活力,推動靖西繡球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同時也為文創產業注入新的文化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