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麗
“課堂教學能否盡快解決重點難點,激發學生思維,關鍵在于‘突破點’的選擇。”通常一整堂課由基礎知識和課堂精講兩部分組成,這里的重點難點即課堂精講部分,作為課堂的主心骨力量,可以用選點的形式作為教學“突破點”,聚焦課本核心內容,找尋文本獨特價值,高效組織課堂精講,起到“牽一點而動全文”的作用。選點力求量少但精練,分板塊重點突出,從點的教學內容下足功夫,再從面的風格整體來看,達到以點到面,由微達著的教學效果。本文嘗試進行《驛路梨花》的選點教學,力爭找準教學突破口,在守正的基礎上教出新意,讓語文課堂煥發新的活力與生命。
王榮生先生指出:“在中學小說教學中,缺少知識含量。除了人物,情節和環境外,幾乎沒有需要教學的知識。”教師大多按照常規的“正”思路,遵循情節,人物,環境和主題四步驟來組織小說的教學內容。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非常規的“奇”思路,即文本中有意味的形式,如敘事脈絡、矛盾沖突、細節等。《驛路梨花》行文構思新穎,設置層層懸念和誤會,故事情節一波三折,引人入勝;還靈活運用多種敘事手法,復雜敘事中穿插多個故事,足見敘事藝術之高超。所以,因地制宜運用“正奇”結合的思路,將故事情節和敘事藝術組成一個選點教學。
教師結合教材中的單元要求,指導學生學習略讀的方法技巧。“略讀可以關注文章閱讀重點,如文中反復提及的人、事、物,關注文章的標題。”具體到選文,如教師指導學生要注意小茅屋這個反復出現的詞語,它是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線索,也是串連主要人物的紐帶,還是為路人提供便利傳遞溫暖的港灣,更是傳揚雷鋒精神的見證。
《驛路梨花》圍繞小茅屋發生了一系列故事,主要有一個大故事和四個小故事。大故事指“我”和老余夜宿小茅屋,尋找小茅屋主人的過程,再將“我”和老余尋找小茅屋的見聞分成了四個小故事。關于五個故事的學習,教師先主動提供示范,給學生講述大故事,再將四個小故事分配給學生,按照故事接龍的方式交流分享。第一個小故事指“我”和老余于深山投宿小茅屋的奇遇,在小屋中燒火做飯取暖,和瑤族獵人齊心協力修葺小茅屋,加草,挖排水溝。第二個小故事是瑤族老人打獵迷路,無意偶遇小茅屋,幸得屋中食物驅趕饑寒,心念恩情專程給小茅屋送來糧食。第三個小故事是梨花姐妹為小茅屋提供米、水等補給方便行人。第四個故事是解放軍戰士在深山的夜晚淋雨后,為了避免其他過路人也遭受風吹雨淋,因此割草砍樹建造小茅屋。
課文采用大故事中鑲嵌小故事的敘述方式,靈活運用順敘,倒敘和插敘三種敘事手法。在“我”和老余的視角指引下,沿著線性敘述順序,講述“我”們在哀牢山投宿小茅屋后,在尋找小茅屋主人的過程中的見聞,屬于順敘。如果換作以小茅屋為敘事視角,講的則是十年間先后發生的事情,屬于倒敘。開始是解放軍戰士為方便路人遮風避雨,搭建小茅屋,然后是梨花姐妹主動照料小茅屋,再然后是迷路的瑤族獵人夜宿小茅屋,最后是“我”和老余到此投宿,并和瑤族獵人修葺小茅屋。順敘的過程中還有兩處插敘,一處是從瑤族獵人口中插敘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另一處是從梨花姑娘的妹妹口中插敘解放軍戰士修建小茅屋的來龍去脈。靈活運用多種敘事手法,使文章情節跌宕起伏,不落窠臼,增加學生的閱讀興致和閱讀期待。
文中主要寫了“我”和老余、瑤族獵人、哈尼姐妹和解放軍戰士四類人物,運用象征的藝術手法,借用梨花象征了這四類人物善良淳樸的性格品質,他們都如梨花般美好純潔。因此,采用人物群像的方法來解讀人物形象,教師讓學生略讀課文,并完成下表。

表1:《驛路梨花》人物群象的大致梳理
新課標中教學建議部分提到:“學生是語言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據此,教師踐行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理念,讓全體學生做課堂真正的主人。將表格作為學習任務,主動放手讓學生從文本中找尋并概括所需信息,學生完成表格后,教師找兩位同學去講臺展示自己的表格,先找一兩名學生給出點評,接著教師在學生點評的基礎之上再次點評,最后給出上表供學生參考修正,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出表中四類人物的群像特點,解放軍戰士搭建小茅屋后,梨花姑娘被解放軍為他人著想的精神所打動,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藥的機會來照料小茅屋,幫助過路的行人,梨花出嫁后是哈尼小姑娘在姐姐的熏陶下接替照管小茅屋的任務。瑤族獵人心懷感恩,給小茅屋扛來了一袋米,還同“我”和老余修葺小屋,因為他們在旅途中曾得到過小茅屋的幫助,所以照料小茅屋作為回報。這一群人通過小茅屋為他人傳遞一份愛心,進行愛心接力賽,有著熱情善良、淳樸、樂于助人的性格品質和美好形象。
從人物群像的表達藝術來看,白色的梨花本身就有純潔高貴的特點,有寄寓人美好純樸本性的花語,文中運用象征的藝術手法,將梨花與人物的個性品質聯系起來,寓意深刻,聯想豐富,耐人尋味。作者賦予生長在驛路邊的梨花特定的象征意義,它象征著梨花姑娘及哈尼小姑娘,瑤族獵人,“我”和老余先后精心照料小茅屋的心地善良,熱情淳樸的這群人,它還象征著解放軍戰士那一群投身祖國邊疆的偉大奉獻者和美好社會的建設者。這群人以己之力,通過小茅屋踐行雷鋒精神,服務他人,傳遞一份善意和愛心。運用象征手法,借梨花的美麗高貴來反映人物的善良熱情,引發無限聯想。以梨花寫人,梨花美人更美,使抽象的人物形象具體化,更加真實可感,使這一群人物樂于助人,心靈美麗的形象躍然紙上,從而增強文章的藝術表現力和生命力。
葉圣陶先生提出:“閱讀與寫作是一貫的,閱讀得其法,閱讀程度提高了,寫作程度沒有不提高的。”[5]教師運用讀寫結合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以教材為依托,學習寫作知識并將之運用到作文實踐中。比如這里,教師布置作業,讓學生運用象征手法,從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任選一種植物,完成一個400字左右的片段作文。將所學相關寫作知識落于筆觸,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內涵,提升寫作水平,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文本有文眼、關鍵詞、中心句等內容,這無疑也是不能忽視的教學切點。”放眼全文,“梨花”頻頻出現,無疑是文本的關鍵詞。一方面,梨花作為文章標題的一部分,暗含中心主旨,起線索指引的作用;另一方面,梨花貫穿全文,具備多重審美意蘊,闡釋如下。
白色梨花開滿枝頭,多么美麗的一片梨樹林啊!
教師在ppt上面展示幾張梨花的圖片,讓學生根據圖片內容快速概括出梨花潔白的特點。圖片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高爾基曾說:“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接著帶領學生通過文字走進文本深處,“白色梨花開滿枝頭”說明梨花顏色潔白,開得極其茂盛,富有詩情畫意。這里的梨花作為驛路邊供人欣賞的自然景觀,具備美麗潔白的屬性。
一彎新月升起了,我們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樹林里走著。山間的晚風吹得人臉上涼涼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輕輕飄落在我們身上。
此處用細致的筆墨描寫梨花,教師指導學生透過文字去發現美,感受美,閉上雙眼,展開聯想:此時此刻,暮色四合;此時此景,一輪彎月緩慢升起,梨樹林漆黑一片,眼前忽現一片白茫茫的景象,原來是白色的梨花開滿枝頭,一陣晚風吹拂,花瓣如雪花般四處飄零,散發出撲鼻的芳香。教師通過語言這一載體,向學生傳達“美”的藝術享受,先將文本中的“此情此景”轉變成教師的“師情師景”;再讓學生內化成“我情我景”,捕捉到作者內心深處剎那間妙不可言之美感。深山中的梨花幫助在漆黑夜晚趕路的“我”和老余驅散恐懼,消除旅途勞頓中的疲憊,給他們帶來陣陣溫暖。簡言之,梨花是撫慰“我”和老余心靈的安慰劑。
老余說:“這里有梨樹,前邊就會有人家。”
這里賦予梨花一層標志性人文風俗,看到梨花意味著附近會有人居住,因為梨花需要人去栽種照料。此時“我”和老余行路一天,身心疲憊,體力不支,擔憂今晚沒有投宿的地方。在饑寒交迫的困境下看到梨樹,說明附近肯定有人居住,也就是說可以很快找到一個吃飯睡覺休息的地方了,梨花不再只是梨花,更是給與困境的“我”和老余的希望。
我望著這群充滿朝氣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潔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詩:“驛路梨花處處開。”
引用詩人陸游《聞武均州報已復西京》中“懸知寒食朝陵使,驛路梨花處處開。”凝練雋永的詩句,頗具美感和文化魅力,更是從結構上呼應文章的題目。古人云:“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言由心生,文以載情,此處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生生之間自主探討,暢所欲言,學生共同探討梨花的情感意蘊,言之有理有據即可。
第一層:歌頌哀牢山以及來到哀牢山的人們,擁有像梨花一樣美好純潔的品質,如因感激來修葺小茅屋的瑤族獵人,“我”和老余。
第二層:熱情贊美雷鋒精神,為路人搭建小茅屋的解放者戰士,以及擁有像解放軍戰士服務他人的那類人,如先后照料小茅屋的梨花姐妹。
第三層:結合文章的創作背景,作者歌頌云南邊陲民風淳樸,形成了互幫互助,善良熱情的社會氛圍,深切懷念自己在云南歷經的往昔歲月,歌頌祖國邊疆建設得越來越好,盼望美好日子的來臨。
梨花的三層情感意蘊逐次遞進,不斷豐富,鑄就梨花成為文章的靈魂。進一步對哀牢山的良好風氣追根溯源,這要得益于無數解放軍戰士們積極投身祖國邊疆的建設事業,號召人們學習雷鋒精神,將樂于助人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建設“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和諧社會。教師執教此處,引導學生拔高情感,熱愛神州大地,讓雷鋒精神世代相傳,學習并傳承“贈人梨花,手有余香”的高尚情操,知行合一,真正做到如課文所描繪的美好盛景“驛路梨花處處開”。
《驛路梨花》作為統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中一篇經典敘事小說,既具備選篇本身的的文體個性特點,比如說獨特的敘事藝術,又具備小說類文本的共性特征,如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等。在守正創新的基礎上,找到一個整合的、凝練的、最佳的切入點來組織課堂精講部分的高效教學,將《驛路梨花》劃分成敘事之高超,群像人物及表達藝術,梨花之意蘊三個選點教學。以點出發,覆蓋全文,實現“小劑量、高療效”的理想教學目標,教師樂教,學生樂學,讓語文課堂煥發無限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