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蘭玉 宋開斌 高紅 婁鋒







摘 要:陽光玫瑰為歐美雜交種,果粒平均質量13克,綠黃色,有光澤,坐果好。肉質硬脆,有玫瑰香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達20%左右,品質優。抗病,可短梢修剪。在日照市東港區成熟期9月中旬,在樹上可掛2個月之久。樹勢中等,產量較高,抗性強,適合高檔鮮食葡萄生產。
關鍵詞:陽光玫瑰;葡萄;性狀表現;栽培技術
陽光玫瑰葡萄,屬歐美雜交種,由日本農業食品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機構用安蕓津21號與白南為親本雜交育成,2006 年3月9日進行品種登記。2009年從日本引入我國,2012年在我國開始推廣,2016年4月東港區從莒縣志昌葡萄研究所開始引進陽光玫瑰,試驗田位于三莊鎮吉洼村,引種面積3畝。
1 東港區土壤狀況
東港區位于魯東南沿海,東瀕黃海,北臨青島、濰坊兩市,南與江蘇連云港市接壤,是日照市駐地區。全區地形、地貌復雜,土壤分布以棕壤、潮土為主。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其中山地占8.6%,丘陵占51.7%,平原占29.9%,陸域水面占6.2%,灘涂占3.6%。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12.6 °C,年平均降水量813毫米,無霜期213天。全年平均日照時數2520小時。通過連續多年的耕層(20~25厘米)土壤化驗分析,東港區耕層土壤養分含量平均為:有機質11.8克/千克,堿解氮113毫克/千克,有效磷36.6毫克/千克,速效鉀67毫克/千克,pH值5.5。
2 試驗地土壤狀況
陽光玫瑰引種試驗地位于三莊鎮吉洼村北河灘地,面積3畝。在栽植前進行了土壤檢測:有機質含量10.2克/千克,堿解氮含量98毫克/千克,有效磷含量33.5毫克/千克,速效鉀含量47毫克/千克,pH值5.6。根據檢測結果,對該地塊進行土壤改良。
2.1 土壤改良
每畝撒施生石灰100千克,然后全園深翻、整平,按照行距300厘米、挖寬 80厘米、深100厘米的定植溝,每畝施入腐熟的有機肥10 000千克,與土混勻后回填滿溝,灌水沉實,再培成土壟,壟高40厘米,壟面寬 80厘米。
2.2 苗木栽植
陽光玫瑰葡萄從莒縣志昌葡萄研究所引進,苗木栽植前,將苗木全部放入清水中浸泡24~48小時,使苗木充分吸水,苗木撈出后對根系進行修整,剪除根系機械傷部位,并用70%甲基硫菌靈800倍液+70%吡蟲啉3000倍液處理后,再用500毫克/升的NAA蘸根3~5秒。浸好后的苗木按2米的株距栽植到壟背上,畝栽112株。栽植時,將苗木放于挖好的定植穴內使根系舒展,邊填土邊輕輕提苗,填平踏實后灌水,隔2~3天澆第2遍大水,1周后澆第3遍透水,覆蓋黑色地膜,以保墑和減少行內雜草。按照“一”字形架式培養樹形,單棟避雨棚栽培。
3 陽光玫瑰葡萄在東港的性狀表現
3.1 植物學特性
幼葉淺紅色,上表面有光澤,下表面有絲毛。成齡葉深綠色,葉片大,心臟形,綠色,5裂,上裂刻較深,葉背有稀疏茸毛。葉柄長,葉柄洼基部U形半開張,嫩梢黃綠色,梢尖附帶淺紅色,密生白色茸毛,一年生枝條黃褐色,兩性花(圖1)。
3.2 果實經濟性狀
用赤霉素與氯吡脲做無核化和膨大處理后,果穗圓錐形,單穗平均質量800克,最大質量1200克。果粒著生中等緊密,果粒平均質量13克,綠黃色,有光澤,坐果好。肉質硬脆,有玫瑰香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達20%左右,品質優。抗病,可短梢修剪。成熟期9月中旬,在樹上可掛2個月之久(圖2)。
3.3 生長結果習性
花穗中等長,坐果率高,早果性好,豐產穩產,果穗、果粒成熟一致。在加大肥水管理的條件下,第1年建園,第2年開始結果,第3年每畝產優質葡萄1200千克,第4年每畝達2500千克(圖3)。
3.4 物候期
在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4月下旬萌芽,5月中旬始花期,5月下旬盛花期,9月中旬漿果成熟,從萌芽至漿果成熟需140~150天,屬中熟品種。
4 陽光玫瑰栽培技術
4.1 標準化建園
從陽光玫瑰葡萄在東港區連續3年的性狀表現看,陽光玫瑰在東港區域種植必須采用避雨栽培,果實品質才能得到保證。避雨栽培模式主要為簡易避雨棚(圖4)、單棟避雨棚(圖5)和連棟避雨棚三種模式。不同的栽培方式應選擇適宜架式。目前生產上推廣的主要有三種架式和樹形:“H”形水平棚架、“一”字形水平棚架、“V”形架。“H”形、“一”字形適合大棚栽培,“V”形架適合簡易避雨栽培。“H”形株行距6米×12米,“一”字形株行距2米×3米,“V”形架行距2米×4米。
4.2 整形修剪
4.2.1 “H”形水平棚架 “H”形水平棚架株距6米、行距12米,畝栽10株左右,水平架離畦面1.7米。當新梢長至1.5米(單主干)時進行剪梢。頂端發出2條副梢,向兩邊綁縛成“V”字形,形成V形葉幕。2條副梢向兩邊長至3米左右時,在頂端10厘米左右處對2條副梢剪梢,每條副梢頂端各發出2條副梢即2條主蔓,主蔓新梢反向水平生長。每株樹培養4條主蔓呈“H”形樹形。每個主蔓上間隔 20厘米左右留1個枝條培養為結果母枝,冬剪時結果母枝留1~2芽進行短截(來年結果母枝萌發后在第4葉節處抽生果穗)(圖6)。
4.2.2 “一”字形水平棚架 “一”字形水平棚架株距2米、行距3米,南北行向栽植,畝栽112株左右,水平架離畦面1.7米。選一新梢作主干,新梢超過架面l0厘米時,對主干進行摘心,摘心后主干頂端能抽發2~3條副梢,選擇1條健壯副梢作主蔓培養,其余的疏除。主蔓新梢向南沿拉絲順行生長,主蔓上萌發的二次副梢留6片葉連續三次摘心。第一次:主蔓長至7葉后,在6葉節位剪梢;第二、三次:6葉剪梢時間、節位與第一次相同,每個主蔓上間隔 20厘米左右留1個枝條培養為結果母枝,兩株間留10~20厘米空檔,主蔓不宜相接。冬剪時結果母枝留1~2芽進行短截(圖7)。
4.3 花果管理
開花前1周整理花穗,控制花穗長度,保留穗尖4~5厘米,果穗長成后呈圓錐形。除去弱穗、畸形穗、病蟲穗。一般強旺結果新梢留2穗,中庸新梢留1穗,弱枝不留穗或2~3 個梢留1穗。
無核化處理時期及濃度。于盛花末期使用20毫克/千克赤霉酸+5毫克/千克氯吡脲第1次浸蘸整個花序1~3秒;第2次在間隔10~15天后使用25毫克/千克赤霉酸+4毫克/千克氯吡脲浸蘸幼穗 2~3秒。可使果穗無核率在 90%左右。果粒黃豆粒大時疏果,疏除密生、細弱、畸形果粒。
每穗留果40~50粒,保證穗形美觀、樹體結果量適宜。疏果后噴一次殺菌劑如甲基硫菌靈、吡唑醚菌酯、烯酰嗎啉等。藥干后及時套袋。
4.4 肥水管理
定植當年主要是促進營養生長。從定植到8月份以前,要加大肥水管理促進植株生長,力爭在8月份以前達到較為理想的樹體結構,盡快成形。新梢長至6~7葉片、已見卷須時開始施肥,每隔 15~20天追施一次。前期以氮肥為主兼施磷鉀肥。可施尿素,肥料先稀后逐漸加濃,尿素澆施濃度先0.3%,后逐漸增加至0.5%~0.8%。至8月底,共施6~8次肥。每次施肥均要澆水。后期以磷肥和鉀肥為主,兼施氮肥,施肥后灌水并及時松土。
第2年開始全年施肥4次。第1次在萌芽前,每畝施入 10~15千克氮肥,促進萌芽整齊和健壯;第2次在5月始花期前后,追施磷肥和鉀肥,每畝用量15千克,促進新梢生長,提高坐果率;第3次在果實膨大期,追施鉀肥為主如硫酸鉀,畝用量30千克,促進果實發育。第4次秋施基肥,每畝施用腐熟的有機肥3000千克+生物菌肥400千克,于采果后至10月中旬前后施入,施肥深度30~40厘米,施肥后灌水。早施可使基肥提早發揮作用,促發新根,對于葡萄植株恢復樹勢,促進花芽分化,為翌年豐產打好基礎。生長季還要根據生長狀況,結合病蟲害防治進行葉面追肥,一般從4 月下旬至采果前,每10~15天噴施1 次0.3%尿素+0.2%磷酸二氫鉀等,花前噴施1次0.2%硼砂。
萌芽時結合施肥灌水1次,促使萌芽整齊;開花前澆1次水,促進授粉受精;果實膨大期結合施肥灌足水;漿果著色至成熟期控制灌水,保持適當干旱,以控制營養生長,促進枝條成熟,提高漿果品質;11月份葡萄下架埋土前灌越冬水,利于抗寒越冬。
4.5 病蟲害綠色防控
主要病蟲害:灰霉病、霜霉病、黑痘病、炭疽病、白粉病、褐斑病、穗軸褐枯病等病害;綠盲蝽、葉蟬、薊馬、斑衣蠟蟬、夜蛾類等蟲害。防治措施:
一是農業措施:冬季修剪后全面清園,掃除枯枝落葉,集中燒毀,減少越冬菌源;樹干涂白等;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控制氮肥,增強植株抗病力;及時抹芽、摘心、修剪果枝,改善通風透光條件。
二是物理措施:懸掛殺蟲燈、色(粘蟲)板(20片/畝)、性誘劑、食誘劑+殺蟲劑(防果蠅)、物理阻隔(避雨栽培、鋪設園藝地布、地膜覆蓋、果實套袋等)。
三是生態調控:果園內部生草,外圍種植蜜源植物,可保護果園自然生態環境,減少化學除草劑的使用,增加果園生物多樣性,保護瓢蟲、草蛉等天敵,自然控制病蟲害發生。
四是化學防治:(1)萌芽前噴5~7波美度石硫合劑。葡萄葉片充分展開后,噴25%吡唑醚菌酯1500倍液、70%烯酰·霜脲氰1500倍液、或10%苯醚甲環唑1200倍液、80%烯酰嗎啉1500倍液,加溴氰·噻蟲嗪1500倍液,兼治害蟲。(2)疏果后噴一次殺菌劑如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25%吡唑醚菌酯1500倍液、70%烯酰·霜脲氰1500倍液、或10%苯醚甲環唑1200倍液、80%烯酰嗎啉1500倍液、25%阿米西達(醚菌酯)2000倍液等。及時進行果穗套袋,在 2~3 天內完成。(3)果穗套袋后,可噴1∶0.7∶200倍的波爾多液與25%吡唑醚菌酯1500倍液、10%苯醚甲環唑1200倍液、80%烯酰嗎啉1500倍液等,每隔10~15天交替使用,以延緩病菌抗藥性的產生。
(作者聯系電話:13863330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