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大學核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吳王鎖是一位奮斗在核科學領域、深藏功與名的科技工作者。他主持完成了30余項國家重點科研項目,多次實現從0到1的突破。他主講的《走近核科學技術》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中,首次用“核”與“和”的新理念講述中國的“核故事”。這門公開課,獲評首批“國家一流線上金課”。
今年4月,吳王鎖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這枚獎章是為了表彰他為祖國核科技事業堅守西北、培育英才作出的突出貢獻。
以“身邊事”講“天下事”
“‘鉨’的名稱,是我建議的。”這個有關化學元素“鉨”的漢字故事,是吳王鎖40多年科學生涯中的一朵小“浪花”。
2015年12月30日,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宣布元素周期表將加入第113號新元素。次年6月,日本將這個人工合成的放射性化學元素,正式命名為Nihonium,符號Nh,這是首個由亞洲科學家合成并命名的元素。
? 此時,正在日本做訪問學者的吳王鎖陷入沉思:這個與核有關的新元素也該有一個對應的漢字。
? 他找來《康熙字典》,手指沿著《字匯補·金部》一行行滑過,終于找到了“鉨”,這個文言中的生僻異體字。他連夜致信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等機構提出建議,最終在2017年5月獲得國家認定。
? 以“身邊事”講“天下事”,聽過他講課的同學們都表示,民族自豪感和報國之情油然而生,在潛移默化中愛上了核科學。
一生摯愛,獨樹一幟
? “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對于吳王鎖來說,他一生摯愛的還有自己的母校。
“1978年考入蘭州大學,從此開始了這一生與蘭州大學的不解情緣。”吳王鎖這樣總結自己的科學人生。
? 時間回溯到2004年夏天,吳王鎖結束了在法國約里奧·居里實驗室的訪學后,放棄了在國外繼續深造和在國內東南部大城市工作的機會,回到母校。
? 蘭州大學的“核故事”,要追溯到1955年。它是我國高校最早設置核專業的兩個院校之一,也是國內高校核專業設置最齊全的院校之一。
? 但是,當學術傳承的接力棒交到吳王鎖手中時,他也曾有過迷茫。
? 1986年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嚴重核事故,全球核科技事業急轉直下。碩士畢業后在蘭州大學現代物理系放射化學教研室留校任教不到1年的吳王鎖,也感到陣陣涼意。
? 當時,許多人調走或轉行,放射化學專業30多名教職工僅剩3人。
? 走過近10年的黯淡階段,經歷海外求學后的思索,深懷對國家未來核科學事業的憧憬,吳王鎖在返回蘭州大學后,當即提出了一系列發展建議。
? 2006年初,蘭州大學決定在原現代物理系基礎上重新組建了核科學與技術學院。此后,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專項、重點項目及國防科研重點項目等30余項,多次實現從0到1的突破。
立足小學科,爭做“大先生”
? 2011年,日本福島核電站發生核泄漏事故,國內爆發“搶鹽風波”。
? 吳王鎖從專業角度,用淺顯平實的語言撰寫了科普短文《可怕的不是核輻射,而是核恐慌——從搶購碘鹽看核科普教育的迫切性》,在各大網絡平臺刷屏,發揮了釋疑解惑作用。
? 從這以后,他更加意識到,作為科學家“要潛心問道,更要關注社會”,為此他在全國率先開設通識選修課,普及核科學知識,并由此衍生出后來的《走近核科學技術》公開課。
? 吳王鎖常說,講好一門課,影響眾多人,立足小學科,爭做“大先生”,國家最需要、社會最急切,永遠是自己的優先選項。
(摘自《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