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一峰 小熊電器創始人兼董事長

2006年,我創建小熊電器的時候,中國家電行業已是一片紅海。我聚焦小家電領域,憑借一臺酸奶機打開了市場。小眾化的酸奶機廣受歡迎,與當時80后逐漸成為主流消費群體有關。2006年的時機剛剛好,80后二十多歲,他們注重品質、追求時尚,開始形成消費能力,他們的消費需求與我們當時做的酸奶機品類高度契合。
換句話說,如果酸奶機提前十年去做根本沒有機會。70后不太可能為了酸奶去購買酸奶機,80后卻能接受非主流產品和新興品類。沿著這條路徑,我們后面做了加濕器、電燉鍋、絞肉機、腸粉機等產品。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特征:80后們愿意接受的新品類。
10年時間變化很大,以80后、90后為主體的新中產群體已經有2.5億規模,下一個10年很可能達到3.5-4.5億,超過美國的人口數量。
新的消費群體,塑造了新的消費觀念,這種“消費升級”本質上是一種心理升級。當大家更愿意為場景、為心情、為品質買單的時候,“性價比”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顏價比”,注重審美,同時實現品類和性能的微創新。這要求傳統的家電企業如同互聯網公司一樣,擁有快速迭代和小步快跑的能力。
我們的“萌家電”定位是逐步演變的。最初是因為小熊這個名稱,運營幾年之后發現用戶人群主要以女性為主。所以我們想讓產品更溫暖、更可愛、更好看,給消費者帶來親和感。
另一方面,我們的產品很注重小體驗的提升。比如酸奶機原來只能制作酸奶,現在可以制作米酒、納豆、泡菜等十多種發酵物。坦白說,家電產品屬于泛家居日用領域的產品,幾十年來技術原理沒有根本性的改變,更多的還是工藝水平的提高。我們不斷改進它的精細程度、材料和功能,讓產品更小巧實用。
除了滿足用戶群體的生活需要,產品背后也傳達著情感和價值觀,我們過去一直思考用什么詞來表達,后來,我們決定叫它“萌家電”。
我們靠差異化實現突圍,當企業做到一定規模的時候,需要在其他維度尋找突破,比如從用戶的維度切分市場。80后、90后,包括未來的00后,他們的消費需求不同以往。我們會對年輕群體進行深度洞察,培養用戶心智,形成系統性的品牌認知。我們如果切入到更多品類,也要從另外的維度進行區隔。
好的產品還要有好的銷售渠道。小熊電器很早就搭上了電子商務的順風車。最初我們按照常規思路尋找代理商,結果發現他們都在線上賣,2008年我們干脆主動走到線上。
我們和淘寶合作,只對指定的經銷商實行“線上授權”。當然,經銷商的篩選也設定了門檻,比如訪問量、成交量等。經銷商會獲得我們的“線上授權防偽證書”,這是資格認證和信譽背書。
比較幸運的是,小家電產品跟電商有種天然的匹配性,年輕人群更熱衷電商平臺。我們2007年的業績是2000萬元,2008年翻了一倍,2009年再度翻倍,2018年時線上銷售已經超過18億元。
那個時候,跑在互聯網賽道上的中小家電企業不在少數,很多運營電商企業都在爆發式增長,我們還是堅持做研發制造,慢慢建立自己的工廠。有的企業過度重視電商沒有進行工廠建設,沒有構建自己的研發能力,紅利一過就容易遇到瓶頸。小熊十多年來的增長比較有序,在應對變化時,能夠保持穩定的產品供應,這跟我們自建工廠有很大關系。
這幾年隨著互聯網流量紅利時代的結束,流量變得越來越貴,用戶的需求越來越分散化、個性化。同時,互聯網留存的海量用戶數據,對于企業的研發、銷售、傳播價值巨大,我們及時通過用戶畫像,對用戶進行人群屬性、生活方式和產品屬性偏好等多維度分析。從而指導新品研發、推廣和改進,我們甚至可以比用戶更懂用戶。
小熊電器的30多個品類,400多個SKU都是基于用戶數據的研發。針對每個品類,我們還有相對獨立的運營團隊,從產品的用戶挖掘、研發、體驗等方面進行深度運營。我們為每個品類都建造了專業化的工廠,推行精細化管理和精益化制造。
為不同品類匹配專門的運營團隊提升了小熊的產品力,這種優勢策略解決了小熊的生存問題。不過,未來如何進行真正的抗衡和較量,還需要用產品和品牌構筑企業護城河。
小熊始終持續進行品類創新,進一步豐富產品線。一是擴大智能生產基地建設。目前,小熊電器建有5大生產基地、70多條生產線,上市募投資金10億元用于智能化工廠建設;二是建立完善敏捷的研發體系。自2020年以來,小熊電器成立了深圳研發中心,搭建了3級研發體系,并憑借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深度優化技術研發管理平臺,打造了敏捷研發體系;三是注重產品技術研發創新,積極引進優秀技術人才。在研發方面,小熊電器投入超過1億元,現有10個研發團隊,擁有性能實驗室、電子實驗室等十幾個專業實驗室。
這些投入可以幫助我們繼續完善新的產品形態,優化用戶的品牌體驗,做出更多打動人心的產品。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