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鐵軍
文本是教學活動的主要載體,是實現教學目標的一種重要手段。教師對文本內涵的解讀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課堂教學的成效,也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體驗程度、認知發展維度、情感參與深度等(宋鋒林 2018)。目前,大多數英語閱讀教學處于表層閱讀狀態,傳統的“梳理文章信息—簡單問答”的閱讀教學模式仍然占據課堂教學的主導地位,對文本信息解讀不到位,對文本處理簡單膚淺。學生一直是被動的信息接受者,沒有真正參與語篇理解,在課堂中很少有機會體驗批判性閱讀能力訓練。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批判性閱讀課堂教學仍有一定的困難。高中生的批判性思維處于萌芽狀態,如果沒有充分鋪墊而設計思維能力要求過高的問題,會使他們對閱讀產生畏難情緒,或者脫離課文表達自己的觀點。教師在考慮學生實際理解能力的基礎上巧妙設計問題,不僅能讓他們進一步熟悉文本,深入理解文本,還能自然引發其評價的欲望,培養其批判意識和思維能力。
下面以一堂高中英語閱讀課為例,探討教師在批判性思維邏輯下的文本解讀和教學活動設計,從而說明在批判性思維邏輯下英語閱讀教學活動應如何通過巧妙的問題對文本進行解讀,進而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等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教育部 2020)。
本課選自新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2 Unit 4 Reading and Thinking:What’s in a name?整個單元圍繞歷史與傳統這一話題展開,涉及多個國家的悠久歷史和文化傳統等內容。這些國家在悠久的歷史文化長河中,孕育了特有的文化傳統與風俗習慣。了解歷史和傳統對理解英語語言、世界重要文明具有重要意義。文本主題是通過歷史了解一個國家。學生通過閱讀英國歷史的簡要發展進程了解英國地理、社會及文化概況,并深入思考歷史與社會文化之間的關系。文本從人們對英國為何有很多不同的名稱的困惑(puzzle)入手,用淺顯的語言描述“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漫長復雜的形成過程,以及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之間既緊密合作又相對獨立的關系。接著,文本從較宏大的歷史主線轉向較具體的方面,先以極簡練的語言勾勒出不同族群在各個歷史階段對英國政府、城鎮、交通、語言等方面的影響,然后提及英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首都倫敦的悠久歷史。最后,作者再次強調學習歷史對深入了解國家的重要意義,為讀后批判性思維活動埋下伏筆。
1.理清文本結構,學習英國的歷史與文化;
2.閱讀和理解文段所蘊含的深層含義;
3.在閱讀過程中積極思考歷史、文化和傳統的重要性和現實意義。
教師總結出文本為“總—分—總”結構:第一段提出問題,點明英國歷史可以解開puzzle;第二至四段分別敘述不同名稱的由來與區別、不同文化的由來;第五段總寫英國國家的特點。這篇文本內容是通過學習英國的歷史了解這個國家,包括不同名稱的由來與區別、不同文化的由來;以及通過學習一個國家的歷史了解一個國家興衰的原因。在本閱讀課前,學生已經簡單預習了文章內容。按照教材的編寫體系和設計思路,本閱讀課側重培養學生的閱讀技能和閱讀策略,從而逐層深入到考查批判性思維的問題中。
Step 1:Lead in and Prediction(導入與預測)
教師展示英國的地圖及該國的標志性建筑物,并提出問題:“What’s the name of the country?”從而導入本課的主題:UK(英國)。然后讓學生思考“What’s in a name?”的含義,從而引發以下批判性思考:
1.What’s the name?(引出:How does the name come into being?讓學生了解英國的歷史。)
2.What’s in a name?(引出:What do we know about the history of UK?)
3.Why does the writer use the title“What’s in a name?”(To make your visit more enjoyable;To see both its past and its present.)
【設計說明】通過簡單明了的地圖導入,讓學生初步了解英國,并為下一步閱讀進行有效鋪墊;根據標題預測文本主要內容,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Step 2:Read for Structure(梳理文章結構)
在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快速定位每段的中心句(一般在每段的第一句)。很快,學生完成了這一任務。通過這一環節,學生理清了文章的主線,并把握了文章脈絡的關鍵詞puzzle,從而圍繞關鍵詞puzzle構建文章框架,即Forming-Differences-History-More。
文章框架:
The Outline of the Passage(見圖 1):
【設計說明】引導學生閱讀文本并快速匹配每段的段落大意,定位每段的中心句,理解文本框架,把握文本脈絡。
Step 3:Read for Details(讀文章細節)
在這一環節,教師根據文章內容主線與脈絡,對文章蘊含的關鍵信息要點進行設問。具體如下:
Q1:What is the puzzle?How can we solve it?
Q2:How did the countries form the UK?
Q3:What a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four countries?
Q4:What are the four groups of people bring to the country?Are they very valuable to the country?
Q5:According to the text,what are the advantages of studying the history of a country?
Q6:How many“puzzles”have you solved now?
通過一系列問題設計,兼顧設問的連貫性、序列性及層次性,為學生全面理解文章搭建“支架”,幫助其準確并層層深入地理解文本,實現思維層次性發展,訓練品讀、鑒賞和評析文本的能力,促進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發展。
【設計說明】遵循由簡單到復雜、從直接到間接的認知規律,對文本關鍵信息進行設問,搭建“支架”,有效鋪墊,為學生理解文本奠定基礎。
Step 4: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維)
在課堂critical thinking環節,教師提出以下兩個評估型問題:
問題 1.Why does the writer mention“interesting”twice?
具體見圖2:
這一部分設計是讓學生推斷作者的寫作意圖。為了降低問題難度,教師讓學生分析兩個interesting所在的句子,思考這些句子暗示什么。學生給出不同的答案:different systems、different traditions、different cultures、a unique history...接著,教師追問:“從文章中可以學到什么?”學生踴躍表達自己的看法:“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cultures and traditions.Every country has its own history...”通過這一問題鏈,學生對全文進行回顧、鑒賞和評析,從批判性視角審視、推斷作者的寫作意圖。
問題 2.Is the title“What’s in a name?”a good one?Why not use“What’s in a name?”?
教師向學生解釋標題What’s in a name?的內涵:The author just uses the country UK as an example to encourage the readers to learn more in a name by exploring many hidden messages,such as its origins,traditions,cultures and so on.
這一部分是讓學生深刻理解文章標題的真正內涵。要回答這個問題,學生要結合文本內容,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當學生迷茫時,教師讓他們觀察標題的特別之處。學生立刻給出答案:“It’s a question.Not a noun phrase.”,為了引導學生繼續思考,教師轉換該問題的問法:“Why does the writer use the question mark here?(標題中問號的作用)What does‘a name’refer to in this title?(標題中 a name的意義)”有了思考的方向,學生小組討論活躍起來。為了降低學生語言輸出的難度,教師給持不同觀點的雙方搭建語言支架,如I think the title is well-chosen because...;I don’t think the title is well-chosen because...;I want to recommend another title called...as...。經過各個小組積極討論,一些小組形成自己獨特的觀點,如“I think the title is well chosen because it is profound(深遠的)and easy to arouse our curiosity and interest.”而另一些小組表示:“I don’t think the title is well-chosen because it is difficult to understand.I want to recommend another title called‘A special country’as the title is simple and easy to understand the passage.”通過這一環節,學生既學會了以辯證、批判的觀點評價文章標題是否恰當,又站在作者的角度與自己進行對比,形成觀點。
【設計說明】通過以上層層鋪墊,使學生準確并層層深入理解文本,挖掘文本內涵,發展批判性思維能力。
Step 5:Creative Work and Assignment(小組活動與課后作業)
教師展示以下內容(見圖3),讓學生小組探討自己居住的城市——江山市的相關內容。
【設計說明】通過設計開放性小組活動,激發學生探究文化的興趣。
這一堂高中英語閱讀課通過環環相扣的問題設計來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雖然在教學中,有的學生不能立刻回答出相關問題,甚至看不懂問題,但只要教師耐心引導或變換另一種問法,總會有一些“意外的驚喜”。堅持讓學生深讀文本,通過巧妙設計教學問題的思維教學活動,使其批判性思維能力發生“質”的變化。
教學目標定位、教學內容安排是文本解讀的前提和基礎,教學設計巧妙、有效是文本解讀的關鍵。只有在文本解讀基礎上進行教學設計,才能做好英語閱讀教學。從某種意義上說,文本內容意義是燈,語言是燈罩,而思維是影子。當燈滅了,你會發現它的影子也就不存在了,一切內容也就無法被他人感知了。所以,只有對文本內容進行有效解讀,才能照亮人的內心世界(葛炳芳 2013)。對文本深入而多元的解讀只是英語閱讀教學的邏輯起點。以文本內容為基本載體,通過對不同文本層面的解讀,不僅能幫助學生獲取更豐富的語言文化知識,而且能讓其在學習感悟過程中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從而達到德育目標。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如何巧妙通過問題設計使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品質得到升華,是一道難題,仍須教師不斷探索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