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彤
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概念的提出對目前及未來的英語教學有重要的導向作用。2016年,我國核心素養研究課題組將“核心素養”定義為學生自身具有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束定芳(2017)認為學校應將“核心素養”當作課程教育目標,培養學生在未來學習生活中的各種能力。余文森(2018)將“核心素養”看作影響個體成長的關鍵素養,即個體的發展程度取決于其所具備的核心素養。張華(2016)認為“核心素養”是一種適用于所有個體的普遍素養,并不局限于特定的群體或學科。
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包含四個方面: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格和學習能力(教育部 2020)。這代表著眼下及未來英語教學不僅要從單一的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模式向多模態教學方式轉變,還要兼顧學生思維的鍛煉、品格的塑造、文化的積淀和知識的儲備等方面的發展。
語言能力著重于聽、說、讀、寫等方面,學生能夠在社會情境中運用英語進行交流,理解對方的意思和情感,從而解決真實的問題。在文化意識培養方面,學生能夠通過英語學習了解并對比中外文化差異,從而區分并認可優秀文化,與此同時增加知識儲備,豐富文化底蘊,繼而拓展視野,從而指導自己的行為。在思維品質培養方面,學生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基于材料學習并發展歸納、總結、分析、創新能力等。在學習能力培養方面,學生要有一定的自學能力,能夠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英語學習策略,監控自己的學習情況,從而作出調整,不斷提高學習效率和自我調控能力。其中,語言能力是基礎,文化意識是價值導向,思維品質是心智特點,學習能力是發展條件。基于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教學目標導向,教師做好語篇研讀是培養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創設合理學習活動的前提,是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選擇有效教學方法、實施有效活動的前提,也是教師提升專業能力的重要途徑(王薔、錢小芳,等 2019)。
選取譯林版初中《英語》九年級(上)Unit 1 Know Yourself探究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初中英語課堂設計策略。文本以采訪形式呈現,其中包括四個不同職業領域中的杰出人才,其主題語境屬于“人與自我”范疇。
首先,該文本的主題語境是“人與自我”,內容包括四個不同職業的人物。教學重點在于幫助學生在分析語篇的基礎上判斷不同職業的人物所具備的不同性格特點,繼而啟發他們由觀他人到觀自身。其次,該文本以采訪形式呈現,包含很多可用于口語產出和書面表達的句式、短語素材,教學難點在于幫助學生理清語篇結構,辨別語篇特征,從而實現知識的有效輸入,并促進其由內化到創造性產出的轉變。
學生通過本堂課學習能夠:
1.根據導入環節對主題情境進行預測,并基于四種職業猜測語篇形式與內容;
2.在閱讀語篇的過程中,運用合適的閱讀策略完成不同的閱讀任務,從而把握語篇內容、組織結構和形式;
3.基于語篇內容并結合自身經驗和對自我的認知,通過“采訪型”情境活動闡述自己對四種職業的看法,并嘗試回答教師所設置的問題,從而提高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和思辨能力。
1.視頻導入話題,激發學生興趣
語篇涉及藝術家、管理者、工程師和醫生四種職業,教師在這四個領域分別選擇四個有代表性的人物,并收集他們的采訪視頻,且視頻內容要按照“采訪者+被采訪者+外界評價”的結構呈現。在播放視頻前,教師先拋出問題,讓學生觀察并回答這四個人的共同點、各自的特點,從而激發他們的興趣,引導其猜測要學習的語篇主題。
試驗模型跨度為2.6 m+2.6 m,主梁選用鋁合金材料,箱型截面,分節段栓接而成;主塔選用I字鋼,杠桿加載系統由門架、杠桿組織和過梁系統三部分組成。斜拉索全橋共9組,每組4根,共計36根,選用高強鋼絲。試驗模型如圖1所示。
選擇用視頻形式導入,因為只呈現照片或圖片并不能幫助學生更全面地認識并了解不同職業領域的從事者,而選擇采訪形式的視頻符合所要教學的語篇呈現形式,所選擇的四個不同領域的人物十分貼近現實生活,有助于激發其興趣。
2.泛讀語篇內容,尋找人物關鍵詞
播放完視頻后,教師聽取學生對本堂課話題的猜測,并引導他們向本堂課真正的話題靠攏。本堂課表層話題是“職業”,但學生不僅需要了解四種職業,還要了解并分析每種職業從事者所具備的性格特征。在幫助學生明確本堂課的話題和話題背后的隱性任務后,引導他們回歸語篇內容。
讓學生第一次閱讀語篇前,教師先明確閱讀任務,即在閱讀后用三個單詞或短語形容這四種不同職業從事者的特點,并結合之前導入部分的視頻思考語篇中呈現的人物與視頻中人物是否存在共同點。在學生閱讀完后,教師讓他們分享找出的關鍵詞。當學生對同一種職業給出不同的關鍵詞時,教師鼓勵他們發表看法并加以討論,從而培養其表達能力和思辨能力。
這部分教學設計旨在讓學生學會根據不同的閱讀目標采取不同的閱讀策略,提高其學習能力。教師引導學生將語篇內容與導入部分的視頻相結合,思考與分析人物之間的共性,激發其已有知識,從而形成新舊知識的聯結,幫助其深層次內化知識,繼而形成新的知識結構,進而提高其思維能力和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3.精讀語篇內容,分析語篇結構
在學生完成第一次閱讀任務且教師給予對應的教學反饋后,教師引導他們進行第二次閱讀。在第二次閱讀前,教師要明確閱讀任務,即讓學生結合之前的視頻形式,思考并嘗試畫出語篇內容的組織結構形式圖。這項閱讀任務旨在讓學生分析語篇形式和內容組織結構。而基于導入部分的視頻則是讓學生有據可循,從而發散思維分析語篇形式和結構特點。
這部分對學生來說存在一定的難度,教師要循循善誘啟發學生從語篇內容、敘述角度、時態等方面進行分析。在學生完成第二次閱讀后,教師讓他們分享結果。對于學生的看法,教師要以肯定、鼓勵為主,糾正和引導為輔,弱化自己在課堂中的主導地位,從而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提高其表達能力和思考能力。在學生發表完觀點后,教師在黑板上畫出結構圖(見下頁圖),并根據結構圖引導他們完善內容。結構圖能夠呈現語篇骨架,凸顯語篇主題和形式。學生通過結構圖能夠理清采訪形式的語篇內容,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增強語篇意識,理解語篇的深層含義。
4.基于輸入性內容,鼓勵學生創造性產出
通過以上兩次閱讀活動,學生積累了大量的知識,并了解了采訪形式的語篇組織結構特點。此時,教師設計促進學生已有知識和新知識的聯結活動,從而幫助他們內化輸入性知識。教師創造相對真實的采訪情境,讓學生扮演采訪者、被采訪者和外界評價者等不同的角色。扮演采訪者的學生既可以根據語篇內容設計問題,又可以發散思維設計自己想要問的問題。教師可以提供一些思辨性強的問題啟發學生深度思考,如:
(1)根據自己對這四種職業的了解,你認為文中對四種職業的描述準確嗎?
(2)你認為自己更適合這四種職業中的哪一種?為什么?
(3)如果你采訪這四種職業的從業者,你想問他們什么問題?
以上三個問題能夠幫助學生深度思考,如問題(1)啟發他們從審視的角度研讀語篇,培養其批判性思維。問題(2)讓學生在限定范圍內選擇心儀的職業,并以此反觀自身性格特點,從而更好地認識自己的優勢與劣勢,體現“人與自我”的主題語境。問題(3)讓學生基于語篇并超越語篇,實現思維活動由低階向高階的轉變。
扮演被采訪者的學生要基于語篇內容和自己的經驗回答采訪者的問題。扮演外界評價者的學生可以根據語篇內容結合自己真實看法表達觀點。但考慮到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教師要引導扮演采訪者的學生提問時要圍繞語篇內容,避免出現“問與答不對等”的情況。教師采用“采訪型”活動引導學生圍繞主題和所形成的新知識結構展開多種活動,使其逐步內化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進而轉化為語言能力(劉暢、王薔 2020)。
5.利用多種資源,延伸語篇含義
在教學環節結束后,教師讓學生課后采訪自己的父母、親戚或身邊的杰出人物,且參考本堂課的語篇形式、組織結構,寫一份采訪稿。課后作業旨在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觀察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及文本組織和布局能力。教師要對學生的作業進行及時反饋,幫助他們實現“輸入—內化—創造性產出”。
教師以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目標為教學設計理念,在進行案例語篇教學設計時,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將英語學科的育人價值落實為具體可行的教學活動。文中所展現的英語課堂改進了傳統的教師授課教學模式,而以英語學習活動為主,讓學生能夠在情境中學習、判斷、交流。通過對語篇的反復研讀與深層解構,學生不僅能對四種職業有更深刻的認識,還能審視自我,辨別自己是否有語篇中提及的性格特征,從而對自我有更準確的認知。教師通過情境化教學活動,啟發學生思考這些職業,幫助他們未來更好地融入社會。
未來社會需要具備核心素養的人才,教師要以此為教學目標,使英語學科的育人價值真正落實到每一個教學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