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紫燕
閱讀是英語課程體系的核心元素,直接影響英語學習者的整體水平。英語閱讀對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即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起關鍵作用(王薔 2017)。但是,目前英語閱讀教學普遍存在碎片化、淺層化、模式化的問題,導致學生未形成清晰的圖式,教師就急于讓他們輸出知識,嚴重影響他們對語篇主題意義的理解與建構,不利于培養其高階思維能力。
如何將看不見、摸不著的思維可視化?不同的教育學者研制出不同思維圖式應用于不同的領域,以滿足不同學科需求,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下面主要介紹最常用的思維可視化工具之一——思維地圖。
美國教育家大衛·海勒(David Hyerle)在1988年提出“思維地圖”的概念(轉引自申靈靈、羅立群,2008)。思維地圖(Thinking Maps)是一種用于幫助語言學習的思維可視化工具。大衛·海勒設計了8種思維地圖,其名稱、作用及繪制方式如下表所示,它們都以圖式的形式將知識信息組織、建構,幫助學習者理解和記憶內容,從而提高其學習效率(冉映2010)。

8種思維地圖的名稱、作用及繪制方法

(續表)
人教版(Go for it?。┏踔小队⒄Z》八年級(上)Unit 6 I’m going to study computer science Section B Reading是關于resolutions的語篇。教師對文本進行如下解讀和思考:
【What】該單元的主題為life goals,屬于“人與自我”主題語境。語篇介紹了resolutions的含義、類型及難以保持的原因,啟發學生回憶并完善自己的resolutions,思考如何制訂既合理又能保持下去的resolutions。
【Why】語篇作者由問題:“Do you know what a resolution is?”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接著闡釋resolutions的含義及其與promises的區別,并舉例New Year’s resolutions,幫助其更好地理解resolutions。接下來介紹三種不同類型的resolutions,并分別舉例說明。然后,指出resolutions難以保持的原因并提出困惑。在語篇末尾提出開放性問題:“How about you—will you make any next year?”引發他們思考,促進其了解該語篇的主題意義。
【How】語篇是介紹resolutions的說明文,運用了說明文的多種寫作手法,如下定義、舉例子、分類等。雖然該語篇沒有標題,但是篇章結構明了。通過對整個語篇的解讀,梳理出結構化知識,從而把握語篇的主題意義。文本中有關resolutions的詞匯較多,如下定義方面的詞匯:make promises(to yourself)、the most common kind、New Year’s resolutions、improve lives、write down resolutions and plans;關于resolutions不同種類的詞匯:physical health、start an exercise program、have to do with self-improvement、take up a hobby like...、have to do with better planning、make a weekly plan for schoolwork等。語篇中核心詞匯resolutions出現了14次,凸顯了語篇的主題意義。
從What、Why、How三個方面出發,圍繞主題意義梳理內容之間的邏輯關系,提煉相關內容的結構化知識,實現對文本主題意義真正的理解和把握。本堂課的教學圍繞resolutions的含義、類別及難以保持的原因展開,引導學生結合自身,思考是否會制訂resolutions。
在讀前環節,教師提問:“Did you make any resolutions last year?Were you able to keep them?Why or why not?”引發學生回憶與思考,然后充分利用文本插圖,引導其預測作者的計劃或愿望,并通過氣泡圖進行“頭腦風暴”(見圖1),讓其帶著預測閱讀語篇。
在讀中環節,教師充分利用思維地圖將文本知識結構化,一方面,減緩學生的畏難心理;另一方面,培養他們獲取、梳理與概括信息的能力,并引導其依托結構圖復述文本、內化知識,為培養其高階思維作鋪墊,從而幫助其理解與把握語篇主題意義。
1.用圓圈圖幫助學生快速獲取resolution的含義
在閱讀文本的第一段開頭:“Do you know what a resolution is?”后,學生很容易找到resolution的定義:“It’s a kind of promise.”,但是不夠完整。緊接著談到promise,學生容易混淆resolution和promise。若教師在引導學生梳理resolution的定義時,用圓圈圖表示,將文字轉化為圖式,讓思維可視化,學生就會豁然開朗,快速進入文本主題。在圓圈圖(見圖2)中,中心圓內寫的是核心詞匯resolution,圓圈外寫resolution的含義。
2.用橋型圖比較promises和resolutions
文本理解難點之一是promise和resolution的區別,要想對語篇主題有更好的理解與把握,弄明白resolution的含義至關重要。利用橋型圖(見圖3)可以非常直觀地展示兩者的區別,讓學生一目了然,幫助其在腦海中形成圖式,便于其接下來的學習。
3.用氣泡圖展示resolutions的幾大要素
第一段介紹完resolution的定義和與promise的區別后,緊接著闡釋resolutions(最常見的New Year’s resolutions)。用氣泡圖(見圖 4)將 resolutions的幾大要素展示出來,降低學生對閱讀文本的畏難心理,增強其繼續閱讀的信心。
4.用樹形圖表達resolutions的不同類型
語篇第二段是關于resolutions的三種類型,并各自舉例進行闡釋。通過使用樹形圖(見圖5)梳理這三種類型,這是整個語篇的重點之一。通過樹形圖梳理知識結構,讓學生采用三種方式(自我、小組、班級)進行復述,內化知識,為本單元話題寫作作鋪墊。
5.用復流程圖變式分析resolutions難以實現的原因
制訂resolutions可以讓人有期盼、有努力的方向,但是保持下去會遇到各種困難。用復流程圖(見下頁圖6)分析resolutions難以實現的原因,啟發學生在制訂resolutions時要綜合考慮各種影響因素,根據自身情況思考如何克服這些困難,讓自己的resolutions得以長時間保持。經過客觀分析,讓學生有了清晰的認識之后,再拋出開放性問題,幫助其制訂更實際、更符合現狀的resolutions。
6.用流程圖梳理語篇結構
在讀后環節1,教師讓學生基于思維地圖,在充分內化知識后,運用流程圖(見圖7)概括語篇的main idea,培養其概括、整合能力,以及從宏觀上把握語篇結構的能力。
教師讓學生歸納出語篇的標題后,完成2C練習(見圖 8)“match each paragraph with its main purpose below”,促進知識內化。
在讀后環節2,教師提出開放性問題:“Will you make any resolutions next year?If you do,what kind of resolutions would you like to make?”讓學生各抒己見,培養發散思維。學生基于文本,結合自己的經歷及語篇知識,思考目前迫切須制訂的resolutions,以及思考如何確保resolutions保持下去,進一步內化所學知識。
在讀后環節3,學生就問題:“Do you think the best resolution is to have no resolutions?Why or why not?”分正、反方開展辯論賽。正方的觀點是“We must make resolutions.”反方的觀點是“The best resolution is to have no resolutions.”利用樹形圖(見圖9)呈現正、反方觀點,通過辯論賽培養學生的批判與創新思維。辯論賽不僅能培養學生基于文本的應用能力,還能讓其跳出文本思考更多的可能性答案,拓寬其思維,即培養思維的寬度和深度,實現其思維能力由低階向高階發展,從而真正落實思維品質的培養。
最后,學生經由表及里、由低階思維到高階思維的學習后,自然而然發生認識上的變化——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經過此課的學習,學生激勵自己付出更多行動實現自己目標,形成以下結論(見圖10):
“在英語教學中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不僅是必須的,還是可能的,關鍵在于教師的認識和實踐能力?!保ǔ虝蕴?2018)將思維地圖運用到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可以使知識系統化、思維可視化,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用思維地圖將知識結構化、篇章結構化,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批判思維及創新思維等,培養其英語學科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