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輝
沉香屬雙子葉瑞香科植物,在我國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廣東省,在國外主要分布于印度、印度尼西亞、越南、馬來西亞等國。沉香用途廣,生成不易、采集更難,香氣雅致,珍貴稀少,有“香木中的鉆石”之美稱。我國香文化源遠流長,在香道中用的香種類眾多,而沉香位于“眾香之首”,其具有層次多變、高雅迷人的香韻。沉香的香味多達十幾種,當沉香被文火輕炙時,散發出的自然香味令人聞之心醉,如同來自雨林的風,裹挾著深沉樹海的氣息撲面而來,一股自然的靜氣在體內循環,讓人心平氣和。沉香不僅是一種名貴的中藥材,而且是一種十分稀缺的名貴木雕原料,沉香文化在我國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元素,故而沉香文化頗受大眾的喜愛。將沉香文化融入木雕創作中,不僅能體現出文化內涵,而且可以使木雕作品更具藝術性。
沉香有一種比較特殊的香味,其中混合了很多種不同的成分,在古代就受到很多文人墨客的追捧。沉香文化在秦漢時期就已經初具雛形,在這個時期由于沉香的稀缺導致價格昂貴,因此是專屬于貴族階級的。后來隨著佛教傳入中國,沉香又成為一種禮佛的上品,佛教信徒也開始接受沉香。隨著佛教逐漸本土化,與沉香文化的關系也越來越緊密。到了隋唐時期,隨著國家的不斷發展,經濟和文化的空前繁榮,將沉香文化的發展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特別是上層社會人士對沉香極為推崇,對沉香文化的研究也越來越多。在這一時期,對沉香文化進行了細化,將沉香分成了多種不同的類型,對不同類型的沉香的用途以及使用場合又有著十分嚴格的規劃,使沉香文化更為系統化。到宋朝時期,沉香文化依然受到文人雅士的喜愛,甚至研制出了“隔火熏香”的方法,用沉香來替代熏香。宋朝時期沉香的發展趨向平民化,沉香逐步進入普通百姓的生活中。發展到元代,沉香成為民間常用的原材料,特別是出現宣德爐以后,沉香的使用更為廣泛。清朝時期,沉香又被推向一個新的發展高峰,同時這一時期沉香文化也得到了空前發展,社會各個階層的人士都在使用沉香。由此可見,沉香文化在我國古代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和意義,深受大眾的喜愛,因此很多木雕工匠將沉香當成雕刻的上好原材料,同時也將沉香文化有機融入雕刻中,讓沉香更具靈性和韻味。
沉香作品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價值,并且受到人們的喜愛,其不僅是因為沉香木材的珍貴性,還與沉香的雕刻技法有著密切的關系,可以說每一件完美的沉香雕件都需要各種因素的加持。在沉香木雕的創作過程中,需要掌握沉香的脈絡與肌理,要最大限度地保留沉香的自然意蘊。例如,在沉香作品《歲寒三友》(如圖1)的雕刻中,筆者根據沉香原有的紋理進行設計,因松、竹、梅這三種植物在寒冬時節也能保持頑強的生命力,而且是中華傳統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征,所以筆者采用浮雕等技法雕刻了《歲寒三友》,并在保留原料最原始本色的基礎上進行雕刻,更為充分地展現沉香自身的特色和魅力,使作品更具藝術韻味。

圖1 沉香木雕《歲寒三友》 李輝/作
圓雕是一種歷史悠久的雕刻技法,又稱立體雕,是指非壓縮的,能多角度、多方位欣賞的立體雕塑。圓雕是沉香作品中最為常用的一種雕刻技法,可以讓觀賞者從不同的角度看到作品的各個側面,更為直觀和立體地展現出沉香的自然紋理。例如,沉香作品《靈芝如意》(如圖2)的雕刻就采用了圓雕技法,能讓觀賞者看到作品的各個側面,從而形成藝術形象的整體感。

圖2 沉香木雕《靈芝如意》 李輝/作
浮雕技法是雕塑和繪畫結合的產物,用壓縮的手法來處理對象。因為沉香價格昂貴,為了盡可能地保持原料的形態,沉香作品中常采用浮雕技法,其不僅能體現出沉香作品的藝術追求,同時也能展示出工匠的精湛技藝。
通雕也是我國最為常見的一種雕刻技法,通雕是基于浮雕和鏤雕等雕刻技法發展而來的。采用通雕技法完成的木雕,具有更高的藝術表現力,而且相比其他的木雕技法其容納性更強。
在木雕技法中,陰雕也叫沉雕,其是明顯低于木材表面的一種雕刻工藝,能使線條具有頓挫、深淺的效果。陰雕技法能廣泛應用在不同材質上,如木雕、石雕、竹雕、篆刻等,流傳于世界各國。通常上色的髹漆木雕中采用陰雕手法進行雕刻,可以使其呈現出一種黑白分明、近似中國水墨寫意畫的效果。而將陰雕技法應用到沉香作品中,能使沉香作品的漆色和木色呈現明顯的差異,從而使沉香作品富含更為深遠的意味。
在木雕創作中進行鑿坯的時候經常會使用平刀塊面雕技法,這種技法具有快、穩、準的特征。使用平刀塊面雕技法時,先把木雕的結構和大概的輪廓雕刻出來,之后需要使用斧子功或者是其他刀法,按照從方到圓的順序進行細膩的雕刻。這個環節對于雕刻者的斧子功有著較高的要求。
綜上所述,沉香具有極其獨特的香味,是一種非常名貴的材質,在對其進行雕刻時,需要保留木料自身的紋理和形態,選擇合適的雕刻手法,充分利用沉香的體積,使沉香作品更具自然韻味。另外,在沉香作品的創作中,創作者需要對沉香文化有所了解,充分挖掘沉香潛在的特性,拓展其形式意趣,使得沉香與雕刻文化相結合,從而實現藝術靈性與自然韻味的充分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