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耀文
平遙漆器是一項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很大的關注與重視。平遙漆器的特點在于其采用描金彩繪之工藝,體現出很高的藝術價值和魅力。平遙漆器擁有十分精致的外觀,整個漆面非常溫潤光滑,耐用性良好。在當前快節奏的社會環境中,越來越多的傳統工藝逐漸消失,無法獲得傳承和發揚,因此,系統掌握平遙漆器的制作工藝可謂非常必要。
平遙漆器經過發展和演變以后,已經具備較為成熟的制作工藝。在材料選取方面可謂十分嚴苛,木胎與大漆是首先考慮的材料。傳統的平遙漆器,主要運用天然大漆、天然桐油礦物顏料等進行煉制。對于木材的用料來說,通常將不容易變形的椴木作為首選。其制作工藝十分精細,木胎成型之后,先刷大漆封底,然后披麻掛灰,通常采用大漆土籽灰裱布制作,裱布后需掛灰,通常要掛粗灰、中灰、細灰三道以上;灰胎平整后,上大漆五道以上,逐道都需入窨房干燥并打磨;最后一道用極細的云砂紙打磨后,再用細磚灰打磨推光,要求達到溫潤如玉的程度,至此漆胎完成。漆胎完成后的描金彩繪髹飾工序才是平遙漆器的核心所在。
平遙漆器的制作工藝十分復雜且煩瑣,通常情況下,需要完成木胎、灰胎、大漆、髹漆、推光、描金彩繪等工序。
在漆器制作過程中,木胎的制作必不可少。作為漆器的重要基礎,應該確保木胎的結實性,因而需要對木材的選用環節予以重視。通常情況下,以椴木為主。基于提升漆器穩固性的目的,應該做好木材干燥處理工作,將其中的水分及時排出。對木胎進行制作時,需要借助砍挖、研削以及譴鑿等不同的方式,結合選取的木料,制作出不同的形狀,等到骨架完成后,可以運用合縫方式完成整修的工作。
對于灰胎制作來說,傳統平遙推光漆器采用的大漆土籽灰為最優的漆灰,堅硬無比,根據含漆量多少可用于上灰或裱布,上灰分粗、中、細三種,都需逐道打磨,直至平滑,目的是讓木胎更加平滑。除大漆土籽灰外,一般中檔產品采用豬血灰,因其有一定的防潮性,而膠灰則是最次的了。
作為制作漆器的重要材料,大漆的調制是不容忽視的。實際上,平遙漆器主要將大漆作為首選,大漆隸屬于天然漆料的范疇。一般來說,此類天然漆料分布在黃土高原。大漆制作步驟包括熬漆、攪拌曬制。熬漆指把漆樹原液放到鐵鍋內熬制,運用攪拌曬制的方法,并且借助粗細布對雜物進行過濾,隨后實施攪拌處理,目的在于提高硬度、亮度和去雜質,而且達到減緩干性的目的。進行攪拌處理時,需要添加油脂和顏料,如此可以調制成不同的顏色,完成色漆的制作任務。
作為漆器制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序之一,髹漆十分關鍵,而且非常復雜。不同的漆器從底漆到面漆,通常應該涂五道漆以上。在上完一道漆以后,均需打磨才能開展下次刷漆工作,以此類推,直至最終出光。在髹涂大漆的過程中,可以借助特制的髹具設備。一些檔次很高的髹栓是用人的頭發制作的,一般則采用牛尾栓。初期運用粗水砂紙進行打磨,后續可以利用細水砂紙,手掌推光以后,方能夠開展繪制工作。

天然大漆描金首飾盒
作為平遙漆器技藝之一,推光也很關鍵。漆器的優劣與推光水平密切相關。此道工序主要使用砂紙、木炭、頭發以及磚灰等,多次進行推光處理,直到漆面變得溫潤如玉。在具體的流程方面,可以借助粗細水砂紙對漆面進行打磨,使其變得十分光滑,最后用水漂磚灰繼續打磨,用植物油與炭灰反復推光,隨著亮度提高,黑度也得以提高。
描金彩繪是平遙漆器區別于其他漆器的重要特色,也是平遙漆器的核心所在。對于彩繪而言,主要使用天然大漆調制桐油礦物顏料,然后在器物上面進行繪畫,可以平繪,也可以有立體的浮雕,平遙漆器界叫作“堆鼓”。前者以直接的形式在器物的表面進行繪畫;后者是先用漆灰將所繪物象立體化,再進行彩繪裝飾,所繪物象用手摸凹凸感強,是浮雕與彩繪的結合,美觀高檔。
平遙漆器在外觀方面呈現出古樸、大方的特征,鮮少出現奇形怪狀的情況。其結構設計也十分科學,能夠滿足用戶的使用需要。結合首飾盒來說,通常在進行造型設計時,會采用長方形、正方形,將頂蓋打開以后,會在里面鑲嵌一塊鏡面,首飾盒被劃分為三層,借助紅絲絨進行包裝,要求各層包含分格,有利于放入各種類別的首飾,由此展現出民間工藝的魅力與價值。從中不難看出,平遙漆器擁有古樸的外觀和突出的實用價值。
一般來說,平遙漆器可以運用天然大漆髹飾,滿足了綠色環保的要求。平遙漆器選擇質量合格的木料制胎,發揮出防水防潮的作用,通過描金彩繪的髹飾后富麗堂皇、光彩照人。作為傳統的手工藝品,一方面,能夠滿足廣大民眾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滿足精神方面的追求,體現出一定的藝術性,能夠進行收藏。
綜上所述,我國擁有很多民間傳統技藝,平遙漆器制作工藝便屬于其中之一,經歷了漫長的發展和演變得以流傳至今。所以,應該積極傳承這種傳統技藝,有效推動其發展的進程,合理運用批量化生產的方式,避免精簡制作工藝的情況發生。在發展平遙漆器的過程中,要求社會各界協同合作,依靠國家的相關政策,并且由傳承人作為主導力量,讓平遙漆器獲得有效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