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永昌
世界是不斷變化的,表現形式就是存在與共生,“虛實結合”也體現出世界萬物是不斷運動變化的,所以老子說:“有無相生”“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從雕刻角度來看,虛實意境是我國傳統審美體系中獨特的一環,它是傳統雕刻家探究出來的一種規律性和原則性的表現形式,具有獨特的審美方式,它是把壽山石的自然形態與藝術創作有機結合,在石雕中創作出深遠縹緲、靈動飄逸的作品,可以說作品中包含的內容就是意境。在壽山石的創作上,意境更是雕刻家孜孜不倦追求的,不難看出,在石雕里虛實意境的表達可以體現出雕刻者的思想,也可以體現出他們的內心活動和態度。
壽山石雕刻創作中虛實意境的關系,其實用一句古語就能解釋:“虛由實生,實仗虛行,以實為本,以虛為用”,說的是虛與實之間是相輔相成的,是不可或缺的,兩者需要結合起來才有更好的效果。意境是由虛實交融、相生相克而升華的結果。從結構上看,意境是由虛實互相影響而產生的,在探討意境的過程中有這樣的觀點,把虛實、整體分開的雕刻,嘗試借景抒情、表達情感,雕刻者可以利用真實的景色來寄托情感。這其中實景就是切實看到的,真實存在的,如石雕的結構、線條、場景等實體;虛景其實就是內在的、充滿情感的、可以感知的東西,這些東西是通過實景來展現的,也就是有了實景,然后才能有虛景,或者可以用“形神情理的統一、虛實有無的協調,既生于意外,又蘊于象內”來理解。壽山石雕刻創作是萃取大自然之精華和寓情于石的表現手法,真正通過技法將情感與石雕相融合,讓觀者通過想象的方法體會到深層次的美,這就是作品展現的意境美,也是壽山石創作中的最高境界。
一般情況下,實景與虛景是相輔相成的?,F實中實景通過技法襯托虛景,兩者共同創造出優美的藝術情境,這是意境中最為重要的,也是它的靈魂。虛景的表達需要有現實基礎,要以真實情景為依托,由此可見,虛景的完美呈現與實景的幫助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壽山石雕就是在此原則基礎上創作的,首先,每一塊壽山石都是獨特的、有靈性的,因而是有自己的“生命”和“語言”的。在石料的選擇上要堅持物盡其用、“量體裁衣”的原則,從石料的基本情況出發,根據其紋路、形狀、顏色來進行創作。
雕刻好實景是良好的開端,是雕刻成功的鑰匙,此后虛景的呈現便水到渠成了。虛實結合是展現作品深度的保障,虛實的完美結合是雕刻者高超技藝的體現,也為作品帶來極大的藝術價值。壽山石雕不能只看重實景,虛景是實景的升華,它使作品更具生命力和想象力,如果只實不虛,作品就沒有生機,死氣沉沉,毫無藝術價值可言。虛景為觀賞者提供更廣闊的想象和思考空間,在有限的空間中產生無限的想象。由此不難看出,雕刻者在創作初期便要充分挖掘壽山石的特性和特點,切不可盲目動刀,要把虛實關系弄清楚,在動刀雕刻時,虛實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而且要相得益彰。虛景在實景的基礎上實現,實景在虛景中升華。
壽山石雕的主題往往與古詩詞、繪畫、名人傳記、歷史典故相結合,以借物抒情、寓情于物,由此可見石雕與詩歌、繪畫的藝術表達有異曲同工之妙。繪畫是通過揮毫潑墨來表達情感,壽山石則是運用線條、顏色來表達情感,雖然兩者的語言形式不同,但是本質內涵卻是一致的,都是利用精髓來表達情感,并發揮出無限的想象空間,進而引發雕刻者與欣賞者的共鳴。石雕是通過技法體現虛實景的美,通過多重技法的運用實現壽山石的空間、色澤、性狀之美,把實景升華為虛景,進而傳遞出作者的情感,升華作品的主題,賦予石雕作品更強的生命力。例如,《春聲賦》是目前巖洞中挖出的最大的壽山石雕刻,它作為傳統的花鳥題材,一鳳一凰與五十六只形態各異的小鳥或棲或飛,環繞在一棵不老松旁邊,形成百鳥朝鳳的歡樂圖景,寓意中國五十六個民族團結和睦與新中國繁榮富強,它是用整塊名貴高山雞母窩石歷時五年雕刻而成,是福建省壽山石雕最重要的優秀作品之一。
虛擬意境的手法來源于繪畫、書法的謀篇布局,這種藝術手法應用到壽山石雕刻中有著重要的意義。創意想象屬于虛擬的,表現形式是現實的;情緒表達是虛擬的,作品直接反映的是真實的;作品內涵是虛擬的,體現形式是真實的。所以雕刻者在創作中要積極地把握好兩者的關系,要做到虛與實的真實結合。意境表達是作品的靈魂和精髓,能表達雕刻者的美好心愿和祝福,優秀的作品無不體現著這一點。例如,《梅妻鶴子》(如圖1)用精湛的雕工描繪出一幅人物景物圖,神情怡然自得,通體由灰色漸變到微紅,左邊部分有深紅色,層次感十分豐富。此壽山石擺件雕刻的技巧和手法都極為高超精妙,構圖布局注重意境和氣韻,雕刻按材施藝,因色構圖,避格取巧,掩飾瑕疵,達到繁而不亂、簡而有致、章法雅典、整潔挺秀、將雕藝與畫理融為一體的藝術效果,這樣虛實結合的技法,引發了虛景的意境,升華了作品,表達了詩情畫意的主題。

圖1 雞母窩石《梅妻鶴子》 林永昌/作
石雕的藝術創作方式不同于傳統繪畫,傳統繪畫是利用強烈色彩的對比方式,通過二維形式展示與傳遞意境的。雖然壽山石雕刻作品也可以傳遞出豐富的意境,卻只是通過形式來表達,通過造型、色彩紋理等形式來打造。這種傳遞方式能使欣賞者從作品中獲得感悟,從而對作品形成深入人心的感觸,進一步提升雕刻者的技術與審美水平,達到人與作品的交融,使觀賞者從單一表現觸發深層次的交流互動。而虛實意境的表現形式尤其重要,雕刻者所締造的虛實情感意境,只有加入個人情感與認知,才能傳遞作品的深刻意境,使觀賞者得到更深刻的感知,從而實現作品與人的共鳴。例如,作品《和合二仙》(如圖2)就是由傳統仙人圖樣與壽桃相伴根據日常生活感知創作的,作品所描繪的就是吉祥和美的場景,同時又加以意境烘托,利用顏色襯托和合之意。利用遠近、虛實、明暗對比,外加上薄意創作手法,打造出明暗、虛實結合的石雕藝術,同時還能傳遞出作品情感,襯托雕刻者的內心表達,表現其韻味。這種虛實結合的藝術手法,更能表達雕刻者的內心情感,展示超脫的技藝與情感。
藝術創作的過程是雕刻者通過技術賦予情感的表現,表達具象或抽象的藝術形象,這種創作通常是雕刻者感知、藝術加工、技術處理的過程,從而達到形神合一。不僅單一追求造型的相似,更要傳遞神韻,即形與神的結合,不僅要表達出石料自然的形態,同時結合主觀感知與加工,借助刻刀使人工打磨與自然紋理、顏色相結合。壽山石雕創作中,可以根據作品的造型或紋理加以創作,從而形成獨特的造型美,達到人與自然的結合,同時借助不同的表現形式、創作手法,利用適當的場景塑造藝術作品的意境,最大限度地保留可以被深度利用的點,拋棄多余的、無意義的地方,“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大膽取舍,將每個可以呈現的部分盡量最大化、最簡潔地呈現出來,從而賦予雕刻藝術靈活性,將思想意境融入雕刻,呈現出超脫不凡的技藝?,F實中,頂級的雕刻大師都是在不懈追求深層藝術理念的精神境界中成長起來的,自然饋贈的壽山石在雕刻家的無限想象中展現出獨特的自然和感情魅力,這是一條純粹的藝術之路,需要雕塑家擁有精湛的藝術手法和深厚的傳統文化修養,在文化、情感與石頭之間尋找到共鳴,只有三者契合,才能創作出天馬行空、唯美婉轉的壽山石作品。
在壽山石創作中,要想更好地運用虛實關系打造傳統意境,必須依靠雕刻者的技術技能、內心情感傳遞與欣賞者的賞析判斷。為了傳遞雕刻藝術理念與精神情感,雕刻者在實踐過程中必須被賦予更多意念表達。只有這樣才能得到更深的情感領悟。同時,受到雕刻者的個人學識、生活閱歷、精神文化修養等影響,每個欣賞者對石雕作品的感知是存在很大差異的,這種感知的差異化也反向調動了雕刻者的積極性,一件優秀的壽山石作品是欣賞者和雕刻者共同塑造的。雕刻出的作品是受到主觀感受影響的,是在自然、社會、人文理念中塑造的審美形象,同時在創作過程中的意境表達,還需要借助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民族文化,這些文化特點造就了更高的意境、理念與深厚的情感,更容易促進情感的表達,即雕刻文化的贊同感和文化價值觀的認同感。利用虛實對比、黑白構圖關系、明暗親疏、動靜結合、傳遞情感內涵等,不會造成藝術作品的空洞與單調。所以要根據實際境遇對壽山石進行創作。例如,作品《酒逢知己》(如圖3)將紅色、白色結合,描繪美好的值得紀念的過往趣事和回憶,通過載體傳遞美好而遙遠的時光,值得深思與借鑒。這種超脫的形體表現也能讓觀賞者有所感悟。

圖3 高山石《酒逢知己》 林永昌/作
虛實意境美作為石雕中的創作方式,被廣泛應用于壽山石雕刻的藝術創作中,同時也被賦予更多情感與意義。虛實意境的美往往包含傳統的詩情畫意,在傳統的藝術創作中融入這些意境會使雕刻作品具有特殊內涵,也實現了傳統與現代的結合、藝術與意境的結合,傳遞出雕刻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和理念。利用虛實意境美來表達情感與文化理念,使藝術作品具有感染力,從而感染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