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曄
貔貅與上古時期的圖騰崇拜有著密切的關系。在《史記·五帝本紀》中曾記錄軒轅教熊、羆、貔貅、虎等與炎帝大戰的歷史。由此可知貔貅在黃帝時期就是一種經典圖騰。目前關于貔貅最早的記載出現于《漢書》:“烏戈山離國有桃拔”,孟康標注:桃拔,又叫符拔,形狀似鹿,長尾,獨角的被稱作天鹿,雙角的被稱作辟邪,這個桃拔就是貔貅。貔貅在中國古典神話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為龍的九子之一,它是龍文化的組成部分和延續。在原始時期,各部落都崇拜著各自的圖騰,而聯盟則需要集合各部落力量共同行動,于是產生了以圖騰融合為象征的部落融合文化。最原始的龍圖騰就具有將多種部落圖騰集于一體的特征。作為龍子的貔貅集合龍首、鹿角、虎口、狼牙、羊須、獅身、虎爪等多種造型元素于一身,這些元素具備人們認可為“健而美”的特征,象征著美的融合與協調統一[1]。這種對美的融合的意象從一定層面上反映出中國文化的包容精神,融合萬物之美,融合各民族之精神,形成了中華民族共通的文化之美。這種包容與和諧的文化,是中華龍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出中國文化的包容與博大,中華民族千年來對和諧之美、融合之美的探尋與追求。
貔貅能夠號令雷霆,常用來比喻軍隊,如《王氏神道碑》中有“赳赳將軍,豼貅絕羣”;《西廂記》中有“羨威統百萬貔貅,坐安邊境”。它既象征著忠勇雄強的精神,又象征著忠誠守節的義氣,古代皇室甚至把貔貅作為王室專屬的看護寶物的帝寶。這種雄強與信義賦予了世俗世界對貔貅四大功能的推衍,即辟邪、祛煞、鎮宅、招財。其本質仍然建立在中華民族“天行健”的自強民族精神和仁義禮智思想之上。中國文化推崇雄強奮進精神,而這種精神建立在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基礎之上。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中國文明的世代傳承,都是中華兒女在這種雄強奮進精神指導下勤勞拼搏的結果。對正道的堅守、對邪道的祛除是承載在貔貅形象之上的中國智慧。中國文化中對于正與邪的判斷并非封建迷信的玄幻概念,而是基于以《易經》為代表的道家思想理念,即以事物是否合乎自然之道為判斷標準。任何順應自然之道,推動天地人和諧統一的事物,稱之為正;任何違背自然之道,阻礙天地人和諧的事物,稱之為邪。守正與祛邪,表面上看是一種近乎玄學理念的功能,其內在是“道法自然”與“天人合一”思想。而宅之安寧、人之財寶都是守正之道的結果。
水晶是形成于573℃以下的三方晶系SiO2單晶,其性質極為穩定,熔點高達1715℃,常溫下可以防止除氫氟酸外的一切酸堿溶解。其晶體冰透、質地堅韌,且具有多種色系(白水晶、紫水晶、黃水晶、粉水晶、茶晶等等)及包裹體,具有豐富的藝術表現力,儲量相對其他玉石較大,是極佳的玉石雕刻材質。水晶雕刻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的水晶器可以追溯到石器時期。自上古三代到明清,幾乎每個時期都有水晶雕刻器物的出現,水晶雕刻史與中國文化發展史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水晶同時也是國際珠寶界通用的寶石,自四千年前的古埃及紫水晶飾品至今,水晶一直以冰透的質地、艷麗多變的色彩以及神秘的能量學說在人類文明進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2]
貔貅雕刻分為浮雕創作和圓雕創作兩種,本文以立體圓雕貔貅創作為例(如圖1)。
圖1 《貔貅》 呂曄/作
1.選材飽滿。貔貅造像雄壯威武,所以在選擇雕刻原料時,應盡量選擇有厚度的形狀飽滿的水晶原石。在造型的過程中,也應該時刻注意造型與姿態的飽滿之勢。
2.塊面與整體意識。切大型的時候應該特別注意塊面意識,以方去找圓,而不要過度追求一步到位。雕刻進程應當整體均衡協調一致,即保持整體的創作進度和諧統一,而不是盯住某一個局部創作完成,然后再進入下一個局部。
3.留有余地。雕刻創作的過程是做減法的過程,減肉過多的情況幾乎無法補救,所以要時刻注意余量。
4.簡淡原則與光影藝術。水晶雕刻不同于其他玉石材質的最大特征就是特別講究光影效果的呈現。傳統玉雕貔貅造型過程中會出現大量線條與塊面,水晶貔貅是基于簡淡原則創作的,應當盡量減少過于裝飾化的雕工。首先,需要在線條上做減法,以減少線對光的干擾;其次,應該將以方為主的塊面轉化為聚光、順滑、均衡的弧面,以增加光的力量;最后,將造型與光和諧統一起來。雕刻過程中因為沒有打磨,所以未拋光狀態下的作品對光影的呈現效果無法直接看到,此時對光影的效果呈現需要依靠經驗判斷。當然也可以在后期的作品打磨過程中,隨時對弧度及線條進行修改,以使其達到最佳光影呈現效果。
5.氣勢雄強。貔貅的創作應該把握其雄強威武的氣勢,體現出其勇的特征。一方面要加強貔貅獸首的線條力量,眼正而有神,口露齒而不狂張,獸角順勢后伸至背部,弓背挺胸昂首,取“箭在弦上,引而不發”之張力。獸身盡量簡化為飽滿的弧面,以聚光的力量呈現出貔貅的力量感。四爪凌厲兇猛,扒地佇立。高昂堅毅之形與飽滿力量之光共同形成雄強孔武的水晶貔貅氣勢。
6.氣韻流暢。造型的創作應注重氣韻的流動順暢,將線條與造型的節奏以流暢的勢統一起來。貔貅的造型可以概括為S 曲線之勢,扭轉之中產生矛盾與力量。每一個塊面的轉換,甚至于每一根線條之中都蘊含有節奏與變化,所有這些節奏與變化需要統一于造型的氣勢之中,形成一種和諧統一的氣韻流暢之美。
7.取法高古。貔貅是一種穿越洪荒的高古歲月,承載著千年文明的古老圖騰。高古的取法可以賦予水晶貔貅的創作更為厚重的文化底蘊和更為結實的造型理論。這種取法不應停留在照搬古器物原形的摹刻上,而應加深對古老文化的探究,對傳統貔貅造型及其所承載的貔貅文化和美學意象的提煉,進而推動當代水晶雕刻語法體系的建立,完成形式美的轉化。
玉石雕刻進入了新時代,雕刻工具得到了巨大發展,玉雕理念也發生了頗多變化。新時代背景下水晶貔貅創作具有極強的實踐意義與文化意義,簡要總結為以下四點:
1.推動世界能讀懂的中國特色玉石雕刻語言的建立。基于國際通用寶石材質水晶的雕刻創作研究,有利于使中國玉雕這門古老的技藝與國際接軌。水晶貔貅作為當代玉雕師取法經典中國元素的創作實踐作品,有利于中國文化在國際社會的推廣與發揚。
2.澄澈通達的生命態度。白水晶的澄澈特征與光影力量是對貔貅造型與文化的強化與豐富。白水晶的純凈通透的材料特征在貔貅創作實踐中承載了澄澈通達的生命態度。
3.傳承發揚雄強拼搏的精神。中華民族是勤勞樸實、忠勇進取的民族。新時代背景下,貔貅所承載的雄強拼搏精神是弘揚社會正氣、推動國家發展、促進民族文化繁榮、保障人民生活幸福的強勁力量。
4.包容與和諧的民族思想。貔貅是古老的圖騰象征,亦是以龍圖騰為代表的民族融合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貔貅以其造型的“集美”特征反映著包容與和諧的民族思想。將純凈的水晶與威武的貔貅結合進行創作,表達了剛柔并濟、陰陽相生、天人合一的生命理念。包容與和諧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財富,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筑夢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