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
親情是指和自己有血緣關系的、血濃于水的親人之間那種特殊的戒不掉的情感。而親情缺失兒童主要是指在心理成長的關鍵時期缺少親人的關愛、陪伴或有效教育所導致的一系列心理障礙的兒童。
親情缺失兒童的教育情況,多年來一直受到各級教育部門的關注。導致農村兒童親情缺失的原因很多,如孤兒,父母離異單親,父母外出打工,父母家庭責任感不強、疏于陪伴,家長教育能力有限,和孩子缺乏合理溝通,對孩子缺乏有效教育,為了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把孩子送去外地求學等。我校處于城鄉交界處,每家每戶的耕地面積微乎其微,中青年靠在家種地不能很好地維持生計,所以大部分選擇外出務工,兒女在家留守,由祖輩隔代教育。對于農村家庭來說,爺爺奶奶的教育能力極其有限,孩子在爺爺奶奶的監護下,生存與教育的各種問題逐漸顯現出來。
從農村小學親情缺失兒童的生存與教育情況來看,其中還存在諸多問題亟待解決。親情缺失兒童對親情強烈渴望的同時,還存在一些學習與心理上的問題,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兒童的健康成長。學校、家長以及社會各界要一同努力,重視農村親情缺失兒童的教育工作,從根本上為這部分兒童的教育與成長提供便利和支持。
一、農村小學親情缺失兒童生存狀況
(一)強烈渴望親情
從現階段農村小學親情缺失兒童的情況來看,其最為顯著的生存狀況就是對親情的強烈渴望。這類兒童大多是親情缺失兒童中的留守兒童。隨著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多,留守兒童數量也在增多,長期的親子分離,使兒童內心極其缺少安全感,并且,兒童在長期的生活中缺少模仿對象,缺少正確的社會認知引導以及情感互動,這種情感缺失與情感冷漠并不是短期內可以看到的[1]。
兒童對父母的依賴是與生俱來的,兒童會從父母那里獲得安全感,這是親子關系得以穩固的標志,也是兒童心理健康的前提。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兒童與母親的依賴關系與兒童心理健康有直接聯系。兒童與母親建立了溫暖、親密、穩定的關系,其內心會更加豐盈、愉悅,如果這種關系被過早打破,那么兒童會出現分離焦慮,從而導致兒童情感上的危機。
缺少積極的情感互動,容易導致兒童人格異化。家庭是人類情感最密集的場所,人們對家有著強烈的歸屬感。特別是在人生的初始階段,兒童與父母之間的積極情感互動是其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礎。而且長期親情缺失的兒童,失去與父母之間的紐帶,在一個缺乏親密關系的家庭環境中長大,自然對親情是渴求的,在性格上相對孤僻、孤獨,甚至冷漠。
(二)學習狀況堪憂
親情缺失下的農村兒童,委托監護人一般文化水平較低,并且缺乏育人經驗,與學校聯系不緊密,因此,無法給予兒童學習上的合理幫助,從而導致這些兒童親情缺失、學習動力不足、學習目標不確定、學習態度不端正,并且學習上欠缺方法,因此,學習成績往往不理想。還有一部分兒童雖然熱愛學習,但是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由于委托監護人學歷不足、知識儲備缺乏,無法滿足學生學習上的需求,不能為其提供幫助,致使孩子課外鞏固與拓展的脫軌,導致其學習成績欠佳。另外,親情缺失兒童中的一部分是跟隨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一同生活,隔輩親往往導致這部分兒童十分驕縱,行為上十分主觀,缺乏自我管控能力,往往無心學習,愛動、貪玩。總之,這些兒童缺乏親人的有效教育和陪伴,往往不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興趣、學習意識都相對薄弱,學習成績欠佳[2]。
(三)心理問題明顯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兒童模仿的對象,長期缺失親情的兒童缺少模仿對象,因此,其社會認知能力相對薄弱。兒童掌握語言、動作技能等都屬于初級發展階段,這些能力的發展都依賴于對父母的模仿,他們通過模仿父母的行為,能夠更好地了解生活以及社會行為規范。因此,缺失了父母這個模仿對象,兒童在很多問題上尋求不到求助的對象,生活和學習上的難題往往無法解決。久而久之,兒童心理就會出現很多問題,如自卑、偏激等。不僅如此,兒童缺失了親子交往以及父母的關愛和引導,往往會出現性格缺陷、情緒障礙、社會障礙、價值觀偏移、逆反心理等心理問題。
二、農村小學親情缺失兒童教育現狀
從現階段農村小學教育情況來看,每個學校對留守兒童教育越來越重視,也逐步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親情缺失兒童教育依然任重而道遠,并且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具體來說,學校比較關注文化課教育,對親情缺失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有所忽視,對兒童生活以及學習上的其他問題有所忽視;兒童心理教育得不到有效重視,學校并未開設相關心理輔導課程或者專門的心理輔導教室,一些存在自卑、偏激、社交障礙的兒童心理問題得不到根本解決;學校在兒童品德教育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提高。由于親情缺失,兒童長期缺乏父母的關注和引導,并且自制力差,因此,容易沾染一些不良習慣,小學教師應該有目的、有計劃地循循善誘,既關注學生的文化知識教育,又關注學生的道德品質塑造,而從目前的農村教育來看,在這個方面還有待加強[3]。
三、解決親情缺失兒童教育問題的對策
(一)政府主導引領教育
鄉鎮政府要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加大親情缺失兒童關注力度,在政府主導下,逐漸減少親情缺失兒童數量。鼓勵孩子跟隨父母一同居住,降低公立學校入學門檻,由政府出面解決農民工子女的上學問題,政府制定相關措施,為外出務工人員子女入學提供便利和支持,讓越來越多的父母能夠將孩子帶在身邊。
政府要積極完善和改良農民工子女的入學政策,加大扶持力度,降低農民工子女上學以及受教育的成本,一方面這樣的舉措可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為更多的人提供就業機會,縮短城鄉差距。另一方面可以大幅縮小親情缺失的兒童群體規模,從根本上解決這部分兒童的教育問題,為他們創造更加積極、健康、快樂的成長條件。
(二)學校深化完善教育
在親情缺失兒童教育方面,學校要積極進行相關教育完善工作。
1.加強學校管理層面的重視力度
學校管理層要發揮主導作用,積極探索新的教育思路,全面突出“以生為本”的教育原則,定期開展例會,組織教師學習國家教育部門下發的相關文件,從根本上為親情缺失兒童教育提供支持和保障;學校領導層應該結合當前親情缺失兒童心理情況,開展相關心理教育課程,或者開設心理咨詢室,關注兒童生活以及學習上的問題,消除兒童后顧之憂,同時,為兒童提供心理疏導,消除兒童由于親情缺失而產生的一些心理問題;學校管理層鼓勵教師定期開展關懷和鼓勵留守兒童開展班隊互動,讓這部分兒童學會自我生活、自我管理、自我保護。
2.加強學校教師層面教育力度
教師作為與兒童接觸最密切的人,其對于兒童學習成長的影響也是很大的。尤其是在親情缺失兒童的教育方面,教師更加應該發揮自身關懷、引導、愛護的職能,除了要定期與兒童家長溝通聯絡,互通兒童情況之外,還需要建立親情缺失兒童動態檔案,將兒童的成長情況、學習情況、家庭狀況等記錄在案,便于后續相關教育的開展。不僅如此,教師還應該多組織集體活動,通過班集體、親情家園[4]去溫暖親情缺失兒童,減輕他們的孤獨感,為兒童營造更加幸福、愉悅的生活與學習氛圍;建立心理咨詢室,并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為兒童提供更加科學、合理的心理疏導,鼓勵親情缺失兒童進行心理咨詢,在遇到問題的時候,要積極尋求教師的幫助,通過這樣的方式,更好地了解兒童心理狀態,也能夠幫助兒童提高心理自控能力。
總之,農村親情缺失兒童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5]。政府、學校、教師、家長作為親情缺失兒童成長過程中教育與管理的主體,以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為目標,發揮各自職能,形成“四位一體”的聯動體系,克服眾多困難,有效干預他們的成長,獲得更好的生活與學習條件保障,使他們初露苗頭的問題得到矯正,讓這些親情缺失兒童的心理和學習回歸到同齡人的正常狀態,享受童年的快樂。
參考文獻:
[1]周揚.農村留守兒童情感缺失問題研究[D].長春:長春理工大學,2013.
[2]程雪.農村留守兒童情感教育的調查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2.
[3]陳良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D].蚌埠:安徽財經大學,2012.
[4]金慶良.農村留守兒童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1.
[5]劉燕.農村留守兒童心靈危機干預的校校合作機制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學,2012.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一般課題“農村小學親情缺失兒童生存狀況與教育現狀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20]GHB313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