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珍 (武漢商貿職業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當下很多高職院校都推廣現代學徒制進行“工學結合”授課模式,在教學過程當中,小班教學的結果要遠遠好于大班教學的成果。但因學情不同會導致教學班教學內容、教學進度、校外實訓時間等安排均不一致,這就要求學校教務部門在課程安排上給予政策支持。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很難達到靈活安排課程,人培的限制、教師的限制、教室的限制、規章制度的限制等多個方面都會影響其靈活性,從而使得所有專業在實施教學時要按照統一的標準來落實,很難形成自己的特色。
當前很多高職院校在規模上持續增大,形成了教室越來越大,學生越來越多,但是院校內部一線教職員工配備卻未按照比例去增設。伴隨人才培養方案不斷地隨行業變化調整,教學內容不斷更新。并且有的教師兼授多門課程,教師備課主要是備知識內容,忽略知識的來龍去脈,上課時導致間接壓縮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思維過程,這種注重結果的做法導致學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造成思維斷層,降低了教學質量。
在習近平總書記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學校現代物流管理團隊努力踐行“把時間還給學生,把方法教給學生”的教育思想,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能力提升為核心,以產教融合為平臺,以創新創造為突破,探索貫穿學生從進校到畢業全成長周期的“全要素、全過程、全方式、全方位”人才培養模式。
所謂“全要素、全過程、全方式、全方位”,即多主體共同參與,抓住“90分鐘課堂”主戰場,以“小班化—探究式”課堂教學改革為突破口,實施“課程體系、教學方式、學業評價、教學激勵、條件保障”全要素課堂教學改革,打造“高階學習課堂”;以“非標準答案考試”為牽引,開展關注學生自主學習的全過程學業評價;通過“百門課程、十個社團、雙創一條街”等多舉措并舉,全方式推進個性化培養;通過教師“雙證上講臺”、嘉獎一線教師,加大科研與實訓設施采購,全方位加大教學投入,打造優良教學環境,真正讓每位學生都能享受最適合自己的優質教育,讓“個性化教育、全面發展教育”理念開花,學生能成為具備獨立思考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協作精神和社會擔當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
企業業務往往分為不同階段,不同階段單獨又是一個小項目,同時人的職業成長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課程內容設計不僅僅是反映企業的崗位需要,而且還要遵循學習規律、遵循人的職業成長和職業生涯發展規律。
學院教師針對企業分解后的相對獨立的小項目在課前學生預習階段,教師的任務就是對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知識精心鉆研,不斷打磨教學內容,開發與實踐工作過程高度統一的“綜合性”和“案例性”教學項目,設計各教學項目之間銜接關系和遞進角色。再根據學生情況及課程重難點等情況對相關視頻、資料進行篩選,并對資料和作業進行適當剪輯和注釋,方便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學習過程則不再強調規定的學習時間和地點。秉著政府、社區、企業等多方支持與參與的原則,教師可以利用實驗室環境模擬真實情境,或聯系合作企業和社區,條件成熟可以直接安排成活動教室進行現場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找問題,逆向追溯理論原理。高職學生普遍存在自律性不高的特點,在此階段,需要教師給學生施加外力,強化其學習動力。如教師要求學生寫出自己學習網絡平臺資源或在現場實踐的體會或感受,即最重要的知識或方法、重要知識的用途等,歸納出來幾條進行課中討論,特別對自己有疑問的點,可以廣泛利用圖書館、互聯網,與同學建立討論小組進行溝通討論進行知識內化,鞏固基本知識點。在此階段,教師是策劃者、設計師。
課中,教師不用拘泥于教學場地,可以在教室、實訓室,也可以在企業現場或能夠滿足教學的某個場所進行授課,引導學生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在教師精講這個環節要突破本節課內容的重難點,注重仿真性、知識性、趣味性、嚴謹性與啟發性,拓展教材內容,提高課堂容量和挑戰度,注意促進學生積極思考,以環環相扣的問題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知識體系間的聯系,讓學生在學習中不斷探索基于他們體驗的、結構化的、靈活的、屬于他們自己的知識和經驗體系,使他們的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在此階段,教師是咨詢師、督導師。
課后,教師布置作業注重引導學生“學以致用、以用促學”,體現難度的同時也注意梯度安排,可以直接在網絡平臺布置作業,也可以結合課程實際布置線下實操作業,加深學生的記憶、增強技能練習。學生課后要完成的作業包括要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整理筆記,去理順自己對各種知識和觀點的見解,構建自己所堅持的判斷與信念,對知識表現出更深的卷入和更高的批判性,而不僅僅是記住別人研究出來、等待他們去接受、去占有的結論。教師課后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和課后采集的學生反饋信息也可以改進自身教學方案,促進下次教學。在考評上,學院教師以實際工作為背景,采用討論、課題研究、案例分析等方式,學生拿出形式不限的完成任務的“證據”以顯示學習成果,如學生可以參加學科競賽,可以利用所學寫作論文,進行社區服務,也可以直接用于學校創新創業學院的項目或自行申請新的項目等。教師與企業導師一起,根據專業能力和通用能力成果的標準評定學生的學習成績,全面評估學生具備了哪些專業能力,通用能力的發展水平如何,通過每次評估后的反饋,促進學生的發展。在此階段,教師是鑒賞師、評估師。
經過兩年多時間的探索實踐,學院物流專業教研團隊在全景式課堂教學設計中,將課程設置成理論、模擬、現場三位一體,大大提高了課程應用感、真實感,實現了六個轉變:從注重知識傳授的“以教學為中心”向“知識+思維方式+想象力”并重的“以學為中心”教學模式轉變;從“灌輸式”、“片面追求專業化”向探究式、綜合素養基礎上的個性化教育的培養方式轉變;從重死記硬背、“期末一考定成績”向重獨立思考、“全過程學業評價—非標準化答案考試”的學業評價轉變;教師從“知識傳播者”激發學生創新創造“引導者”的角色轉變;學生從被動學習、“應付考試型”向主動學習、“創新型我要學”的行為轉變;從教學投入單一、偏少到多方參與,全方位投入的機制轉變。后期團隊教師會繼續深化改革,在循環遞進中增進理論與實踐,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潛能,為高職教育的深化改革做出貢獻。